張雪梅
中圖分類號:D262.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7)03-0230-02
全面推進校園廉政文化建設,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需要,是構建優秀校園文化的需要,是保證青少年健康成長的需要。因此,廉政文化進校園的實效性和可操作性越來越受到關注和重視。
一、廉政文化進校園的提出
2005年4月11日,中央紀委副書記劉峰巖在“教育部廉政文化進校園和青少年廉潔教育研討會上的講話”中指出,開展廉政文化進校園和青少年廉潔教育是一項緊迫的任務,是青少年健康成長的必然要求。北大黨委副書記張彥表示要把廉政文化融入教育體系,在課程教學中有所反映。該中心副主任任建明認為:“現實很需要在大中小學開展廉潔教育。因為現在腐敗文化已經滲透到學校教育系統,不少學生和社會大眾一樣已經能夠容忍腐敗,而且會認為腐敗給他們帶來利益和好處,通過廉潔教育讓學生意識到廉潔是一種很重要的品質。”
二、廉政文化進校園缺乏實效性的原因分析
1.校長責任意識不強。學校校長導向意識出現偏差,意識不到廉政文化建設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緊迫性。認為是可有可無的政治任務,是軟指標,講起來重要,做起來次要,忙起來不要。普遍學校校長缺乏真抓廉政教育的責任意識,沒有正確定位好校長的職責,認為只要把智育抓好就行,社會、家長只關注孩子的分數,對開展廉政文化進校園活動的重要意義存在偏差,缺乏落實廉政文化進校園的責任感。導致在提高學生文化水平同時,卻為之付出了思想道德水平滯后的代價。出現廉政文化進校園走過場、走形式,沒有內化為師生的自覺行為,要檢查突擊應付,檢查過后棄之的現象。
2.教師缺乏參與熱情。教師缺乏參與和推動廉政文化建設的熱情,認為學校是一片“凈土”和“世外桃源”,廉政教育的對象是領導干部,與未成年人無關,可有可無。
3.忽視學生群體教育。部分學校,廉政文化僅僅針對學校領導、教職工,忽視了“學生”這一群體。其實,一些不良的社會風氣,已悄悄地侵蝕著學生,他們在生活中耳濡目染著父輩們“迎來送往”、拉關系走后門的現狀,很多孩子幾乎是不加辨別地將大人的行為照搬到自己的生活領域中。如小學生為選班長而搞“賄選”,采用請客吃飯、送點小禮品等手段拉選票;8歲的小學生為了當“班干部”給班主任老師送禮品;幼兒園的小組長收受同學禮品并給予對方“關照”;個別學生考試不過關就給老師送禮等等。從這些事件背后反映出孩子的心里已具有了腐敗意識的萌芽,如果學校教育對兒童的這些思想意識缺乏敏銳性,任其發展將會產生何種后果。因此,從小“接種反腐預防針”增強反腐免疫力勢在必行。
三、發揮廉政文化進校園實效性的策略
1.增強校長責任意識,為廉政文化進校園打牢根基
校長是學校的靈魂。校長的思想及做法決定著一所學校的辦學的質量和效益。因此,各級紀檢監察機關和教育行政部門必須加強對校長的履職培訓,通過培訓讓校長明白廉政教育是一項系統工程,要從娃娃抓起,啟蒙教育是關鍵。清華大學廉政建設研究中心主任程文浩認為,“腐敗習氣已侵入低年齡階段,反腐也要從娃娃抓起。”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曾說:“中國在21世紀的發展變化取決于三個條件:一是中國的下一代有沒有信仰;二是中國的下一代有沒有責任感;三是中國的下一代能否實現廉政。”人的廉潔素養并非與生俱來。古代思想家墨子說:“染之蒼則蒼,染之黃則黃。”就說是人生下來就像潔白無瑕的絲,染什么顏色就是什么顏色。同樣道理,青少年時期接受的思想將決定人生的走向。一個人小時候的品德和素質教育至關重要。因此,只有校長真正意識到廉政教育對學生健康成長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明白自身施教綱領關乎幾百甚至幾千學生的未來。樹立廉政教育責任意識,增強使命感,擔當起廉政教育“領頭羊”的角色,團結帶領教師團隊因地制宜構筑可行的廉政教育管理機制,保證廉政文化進校園在機制保障下落實,讓師生在落實中受益,才能真抓牢抓實抓廉政文化進校園的工程。
2.重塑師德師風形象,為廉政文化進校園架設橋梁
當前,講實惠,講索取,不愿多做一點奉獻,甚至打罵學生,道德墮落等問題,影響了教師團隊的整體形象,使學校的廉政文化建設受到沖擊。教師是廉政文化進校園的中堅力量。在學校,教師同學生的關系最緊密,教師的一言一行、所作所為對學生會產生巨大的影響。如果說的是一套,做的又是一套,學生是不會信任的,而且會讓學生上行下效,帶壞了學風,帶壞了教風,帶壞了校風,帶壞了一方社會風氣。教師不但是知識的傳播者,而且是道德的傳承者,肩負著培養全面發展新型人才的使命。因此,教師是廉政文化進校園的引領者、參與者、組織者、受益者。學校應充分借助廉政文化進校園這一載體,提升教師團隊的師德師風形象,讓每一位教師明白自身肩負的責任和使命是艱巨而光榮的。小學生好似一張“白紙”,我們教師就是“畫家”,應該把美好的種子種進孩子的心田。只有教師真正發揮了實施廉政文化進校園的主動權和參與熱情,才能真正踐行廉政文化進校園工程的實施,才能在校園吹遍廉潔之風。
3.開發校本廉政讀本,為廉政文化進校園豐富載體
讀本是教育的有效載體。為了充分挖掘廉政文化資源,讓學生更好地從先賢、偉人身上汲取精神力量,讓“清正廉潔”根植于學生心中,開發適合校情和學情的廉政文化教育讀本是關鍵。適宜的才是最好的,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教育功效。廉政文化教育讀本是開展廉政教育的載體,學校應發揮教師團隊的智慧,根據人生的主題啟蒙化、嚴肅的課題情感化、單一的說教藝術化、不同的年齡層次化的教育原則,因地制宜地挖掘、編撰適合校情、學情的廉政文化教育讀本,力求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增強可讀性,讓學生在發人深省的廉政格言、令人感動的廉政故事、通俗易懂的廉政漫畫中受到中國傳統文化的熏陶,受到潤物細無聲的廉政教育。
4.打造校園廉政文化,為廉政文化進校園營造氛圍
廉潔種子生根發芽需要適宜的土壤和溫度,因此,廉潔氛圍的營造、環境的打造十分重要。但切記搞照搬照用,千校一面,學校應結合自身實際,確定廉潔教育主題,深入挖掘適合校情、師情、學情的廉潔教育資源,打造校園廉政文化,讓校園的每一面墻活起來,都發揮廉潔教育潛移默化的功能,使學生接受廉政文化的熏陶,從小培養尊敬廉政人物,推崇廉政行為的情感。優秀的校園文化必須包含豐厚的廉政文化內容,才能使校園文化緊隨時代脈搏,唱響主旋律。
5.開展廉潔主題活動,為廉政文化進校園搭建平臺
課堂是傳播文化的基地。文化如水,滋潤萬物悄然無聲。空洞的說教對小學生來說是耗時不顯效的,教師應結合學生的認知特點,借助主題活動這一學生喜愛的教育平臺,變呆板、僵化、空洞的教育為寓教于情、于景、于理、于樂,在活動中滲透以胸懷大志、為民為公為主要內容的理想信念教育;以誠信、正直、責任為主要內容的道德品質教育;以清廉、節儉、自律為主要內容的傳統美德教育;以公正、民主、守法為主要內容的法制意識教育;以規則、程序、公平為主要內容的監督意識教育。通過廉潔主題教育活動,營造思維碰撞的火花,讓學生在師生互動中、生生互動中實現自我教育,在學廉、思廉、議廉、護廉、保廉中潛移默化地受到熏陶和教育,使廉潔種子入耳、入腦、入心,從小埋下廉潔的種子,內化為自身的道德行為。
建設廉政校園,讓廉政文化走進校園是一項任重而道遠的工作,學校應充分發揮主渠道、主陣地、主課堂的作用,讓圣潔廉政之風永駐校園,永駐孩子幼小的心靈。讓廉潔文化深入童心,清風正氣滿校園!使廉政文化建設保持永恒的活力和散發永恒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