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曉波
摘 要: 高職高專醫學院校肩負著生命教育的重要職責,生命教育可以使醫學生正確認識生命,樹立積極的生命價值觀,更好的服務未來的醫藥衛生事業。在醫學生中開展生命教育既是醫學生實現自身健康人格的需要,同時也是培養醫學生救死扶傷的強烈社會責任感的需要。本文從分析高職高專醫學院校生命教育現狀入手,在闡明醫學生生命教育應遵循的基本原則基礎上,積極探索高職高專醫學院校生命教育的實施路徑。
關鍵詞:高職高專 醫學生 生命教育 探索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7)03-0232-02
1968年美國學者杰?唐納?華特士首次提出“生命教育”。他倡導實施生命教育,引導學生正確認識人的價值和生命,理解生活的真正意義,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和對終極信仰的追求,養成他們的關愛情懷。2010年7月我國公布實施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明確提出“重視生命教育”,可以說為“生命教育”頒發了“國家許可證”,也標志著生命教育已上升為國家教育發展的戰略決策。
一、高職高專醫學院校生命教育現狀分析
隨著醫學模式的轉換和醫學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醫學人文素養教育日益成為醫學院校的共識,但目前高職高專醫學院校大多數沒有專門開設生命教育課程,只是在醫學倫理學、護理倫理學、醫學心理學、護理心理學、人際溝通、醫學人文修養、思想政治理論課等人文課程中,不同程度的有所涉及。正是由于生命教育的缺少和醫學生生命意識的淡薄,才會出現漠視生命、不尊重尸體標本、不尊重患者等現象。
1.針對高職高專醫學生的生命教育嚴重缺失
生命是寶貴的,但又是脆弱的。大學生應該珍惜生命、敬畏生命、尊重生命。高職高專醫學院校由于壓縮了本科的4年課程,專業課壓力大、時間緊等因素,人文教育類課程普遍開設較少,生命教育課程更少。幾年前的“感謝室友不殺之恩”折射出大學生對生命教育的訴求。因此高職高專醫學院校必須加大生命教育力度。
2.高職高專醫學生的抗挫折能力不強迫切呼喚加強生命教育
隨著就業壓力、升學壓力、人際交往焦慮等現象的加劇,高職高專醫學生的抗挫折能力正經受著越來越嚴峻的考驗。由于這些因素的影響甚至疊加,導致了部分學生出現浮躁、迷茫等情緒,遇到挫折不能正確對待甚至有輕生的念頭。加之,“90后”的學生大部分生活條件優越,之前經受挫折的幾率較小,一旦遇到困難挫折就會出現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由此可見,生命教育已經到了不容忽視、迫在眉睫的程度。
3.部分高職高專醫學院校對人文素質教育重視程度不夠
長期以來,我國的醫學教育注重學生的專業知識和技能培養,忽視了人文素質教育。在課程設置中,絕大部分都是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課,人文教育課程占用學時很少。盡管開設醫學倫理學、醫學心理學等涉及生命教育的內容,但總體上呈碎片化狀態,缺少系統性。
4.高職高專醫學院校的校園文化建設缺乏生命教育相關內容和影響
校園文化對生命教育有著潛移默化的作用。大多數醫學院校注重校園文化建設,但有的活動缺少生命關懷。加之社會轉型時期多元文化的影響,功利思想充斥,人文精神缺失,也影響了大學生對生命意義和價值的正確解讀。
二、加強醫學生生命教育應遵循的基本原則
生命教育應該成為高校人文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醫學院校學生的生命教育有其不同于其他專業學生的特點,更應遵循以人文本、體驗性和職業性原則。
1.以人為本的原則
生命教育首先是一種教育,是教育就離不開人,必須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因為生命教育以追求人性的真善美等崇高理想為核心,生命教育課程又是極富生命活力的一門課程,因此富有生命活力的課程就應彰顯人文性。因此在高職高專醫學院校的生命教育中無論是理論還是實踐教學都要充分彰顯人性,凸顯對學生的人文關懷。
2.體驗性原則
教育過程就是體驗過程,是促進學生內化和成長的過程。高職高專醫學院校的生命教育應充分關注學生在生命教育中的積極性和體驗性。體驗的過程中才會對生命產生情感并有所感悟。教師要創設情境引導學生去體驗,要積極探索體驗式教學法,更要帶領學生走入社會去親身實踐和體驗生命的魅力和價值。
3.職業性原則
醫學院校學生的生命教育要關聯未來的職業,要把醫德的培養融入其中,更要注重學生職業精神的培養和職業品格的塑造。特別是在實習實踐中的生命教育更應培養學生尊重生命、熱愛生命、追求生命價值的職業信念。
三、高職高專醫學院校生命教育的實施路徑
生命教育應當以對生命的認知和體驗為主題,要培養學生對生命的關愛和尊重,要引導學生探尋生命的價值和生命的意義。高職高專醫學生的生命教育除了一般的教育內容之外,還應當培養學生敬畏生命的意識,引導其在未來的臨床實踐中更好的踐行醫德,維護患者的生命權與健康權,給患者更多的人文關懷。
1.培養學生敬畏生命的人文精神,加強學生的認知和體驗
敬畏生命觀教育是生命教育的關鍵。敬畏生命觀的本質就是“敬重一切生命,更敬重人的生命”。這就要求大學生既要珍惜自己的生命,又要珍愛他人的生命,還包括其他生物的生命。“醫乃仁術”的本質是對生命的仁慈與珍視。對于高職高專醫學生而言,在生命教育中要使學生懂得醫學的終極目的是對生命的維護和關懷。“無語體師”是醫學系學生對解剖教學用遺體的一種尊稱。解剖課上,老師要帶領學生向尸體標本致敬;在實驗室里,老師要引導學生尊重實驗動物的生命價值。
2.培養學生尊重生命的人文關懷,引導學生探尋生命價值
隨著“生物醫學模式”向“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的轉變,醫學倫理學的理論與實踐正在提升醫學科研的尊重生命維度。在對高職高專醫學生的生命教育中要培養學生尊重生命的人文精神。老師首先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還要激發學生的創造潛能,發展學生個性,實現生命的突破與超越。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探索生命的價值和意義。
3.培養學生發展生命的意識,增強學生的職業道德
生命教育的最終目標就是最大限度地挖掘人的內在潛能,不斷提高個人的生命價值。在生命教育中,高職高專醫學生通過實踐活動體驗自我價值與責任、生命存在的意義,感受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老師要引導學生在學校認真學習專業知識,提高自身的知識技能與道德品質,提升自身的生命價值;在未來的職業生涯中,關注他人的生命發展,不僅要救死扶傷,更要盡力提高患者的生命質量。
參考文獻
[1]王雁冰. 新媒體視野下大學生生命教育的詮釋[J]. 黑龍江教育(高教研究與評估). 2013(09)
[2]汪先平,張斌. 以生命教育促學生信仰生成[J]. 中國高等教育. 2012(12)
[3]文竹,徐德勝. 生命教育的理論維度與實踐路徑[J]. 山西財經大學學報(高等教育版). 2010(S1)
[4]張鶯,胡斯源. 加強大學生生命教育 構建和諧健康人格[J]. 社科縱橫(新理論版). 2010(01)
[5]陳軼. 從大學新生的生命觀調查看高校生命教育的必要性——以浙江省麗水市的幾所高校為例[J].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0(02)
[6]潘明蕓,吳新平. 大學生生命觀調查及對高校大學生生命教育的思考[J].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0(02)
[7]夏禹.我國生命教育的理論及實踐探析——由大學生輕生引發的思考[J].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