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興濤+張瑞峰
摘 要: 本文從涉外刑事訴訟中境外證據的概念和取得方式入手,結合滿洲里市人民法院近年來審理的我國公民在境外犯罪案件的特點,分析涉外刑事訴訟中境外證據審查認證存在的問題,進而提出相應的對策和建議,以期對我國涉外刑事訴訟中境外證據審查認證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有所裨益。
關鍵詞:刑事訴訟 境外證據 審查 認證
中圖分類號:D92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7)03-0332-01
一、涉外刑事訴訟中境外證據的概念
境外證據,又稱域外證據,指形成于一國法域外的證據。因此,我國刑事訴訟法上的境外證據,主要是指在刑事訴訟中,來源于國外,形成于國外的證據。境外證據與形成于我國境內的證據的主要區別在于其形成過程的某種因素是在我國境外完成,其在刑事訴訟中的作用,與國內證據并無二致。同時,要特別指出的是判斷境外證據形成地的標準應為法的空間效力,而非一國國境,也即,域外證據所指的“域”并非“地域”,而應為“法域”。因此,就我國而言,形成于我國香港、澳門、臺灣地區的證據同樣屬于域外證據。
二、完善涉外刑事訴訟中境外證據審查認證制度的建議
為適應當前國際形勢,解決我國涉外刑事訴訟中境外證據審查認證所面臨的難題,筆者特提出如下完善涉外刑事訴訟中境外證據審查認證制度的幾點建議:
1.加強對外司法協作和交流,締結或完善符合當今國際形勢且易于操作的司法協助條約
當今世界,國際恐怖主義蔓延,國際反恐形勢日益嚴峻,各國加強協作聯合打擊國際恐怖主義,維護世界和平與安全已成為國際社會的共識。同時,隨著網絡技術、交通工具等飛速發展,跨國犯罪案件數量在不斷增加的同時,跨國犯罪分子在世界范圍內的流動性越來越強,且跨國電信詐騙等高科技犯罪越來越多,一些新型犯罪和司法實踐中遇到的新情況新問題不斷涌現,而我國與其他國家簽訂的國際司法協助條約由于簽訂時間過早,如我國與俄羅斯、白俄羅斯、蒙古、烏克蘭、羅馬尼亞等國所簽訂的司法協助條約均為上世紀90年代初期,且內容過于原則、程序過于繁瑣,缺乏可操作性,已經遠遠落后于突飛猛進的國際政治經濟交往形勢和科學技術發展速度,遠不能滿足于我國“一帶一路”戰略的發展需要,更不能滿足于現代社會打擊恐怖主義活動和跨國犯罪的需要。為此,我國有必要在加強與各國政治經濟文化交流,推動建立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的同時,積極研究和探索相關理論,加強與各國在國際司法領域的交流與合作,消除障礙,逐步達成共識,在互相尊重主權和互惠的基礎上,積極推動各國締結符合當今國際形勢,滿足打擊國際恐怖勢力和跨國犯罪的需要,易于操作的國際司法協助條約,簡化司法協助程序,完善司法協助方式,特別是境外取證的方式,拓寬境外取證渠道,建立國家層面的國際警務合作機制和情報信息共享平臺,為國家“一帶一路”戰略的順利推進提供有力的司法保障,進而為當今世界建立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提供有力的國際司法保障體系,以維護我國公民在境外的合法權益,維護世界的和平與安全。
2.重視境外證據的真實性和合法性,切實保障當事人的合法權益
如前所述,在涉外刑事訴訟中,當事人及其辯護人、訴訟代理人所提供境外證據的公證認證程序雖然保證了境外證據的真實性,但大大增加了當事人的舉證難度,不利于當事人合法權益的維護。為此,有必要重新審視當事人提供境外證據的公證認證程序:首先,公證認證程序僅是當事人所提供的境外證據取得證據能力的條件之一,即證據表現形式的真實,如果要具備完全的證據能力還應當符合我國法律關于證據能力的其他條件規定,即真實性和合法性。因此,在涉外刑事訴訟中,對當事人及其辯護人、訴訟代理人所提供境外證據的審查認證不應過多的依賴于公證認證程序的形式審查,而應全面審查境外證據本身的真實性、合法性,境外證據與待證事實之間、與其他證據之間的關聯性。其次,境外證據的公證認證程序并不能取代庭審中對境外證據的質證,也就是說,對境外證據不論是否已經公證認證程序,法院均應組織雙方當事人進行質證,并結合當事人的質證意見進行審核認定。如果當事人及其辯護人、訴訟代理人所提供境外證據的真實性能夠得到證明,即使未經公證認證程序,同樣可以采信,并作為定案依據。因此,我國在將來修改刑訴法過程中,應在維護我國國家主權的前提下,對當事人提供的境外證據區分不同類型規定相應的公證認證程序,并從刑事訴訟的基本原則、證據的合法性、真實性的判斷標準出發,根據各國公證的不同情況,制定境外證據審查認證的統一標準,以切實維護涉外刑事案件當事人的合法權益,提高涉外刑事案件的審判效率。
總之,涉外刑事審判是人民法院刑事審判的重要組成部分,尤其是針對我國公民的境外犯罪案件更是一項特殊而重要的涉外刑事審判工作。為樹立我國司法權威和法治形象,切實維護我國公民在境外 的合法權益,為國家推進“一帶一路”戰略提供有力的司法保障,維護世界和平與安全,我國有必要加強與各國在國際司法領域的交流與合作,積極與各國締結符合當今國際形勢,滿足打擊國際恐怖勢力和跨國犯罪的需要,易于操作的國際司法協助條約,并盡快制定國內關于司法協助和境外證據審查認證的相關立法,區分當事人提供境外證據的種類制定相應的公證認證程序,統一境外證據的審查認證標準,為涉外刑事訴訟中境外證據的審查認證提供國際條約和國內立法的依據。
參考文獻
[1]陳光中主編.刑事訴訟法(新編)[M]. 北京: 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6.
[2]陳瑞華.刑事訴訟前沿問題[M]. 北京: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1.
[3]徐靜村.刑事訴訟法學(修訂版)[M]. 北京: 法律出版社,2000.
[4]畢玉謙:《證據法草案建議稿及論證》[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
[5]云南省昆明市中級人民法院課題組:《涉外刑事案件證據調查探析——以湄公河“10?5”中國船員遇害案的審判為基礎展開》,載《人民司法》2013年7月,第38頁。
作者簡介:何興濤,男,漢族,滿洲里市市委黨校教研室主任,本科,經濟法方向。
張瑞峰,男,漢族,滿洲里市人民法院立案庭副庭長,研究生,法學碩,訴訟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