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昉
摘 要: 在新時期文學發展中,時代的進步對典型內涵起著決定作用。一不同時期人們對典型內涵有不同的認識,新時期文學面對不同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下,其思想內涵也在逐漸變化。本文闡述了典型內涵在文學中的新變化,以便探究新時期文學體現出來的價值取向。
關鍵詞:新時期文學 典型內涵 變化
中圖分類號:I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7)03-0384-01
文學作品的典型內涵隨不同時期而不斷擴張且呈日漸模糊的趨向。作為新時期的當代文學,應該剖析當前迫切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面對社會巨大轉型的產物,其內涵相對經濟、政治的不同也會發生了重大變化。
一、不同時期文學的典型內涵概述
文學藝術是社會巨大轉型的產物,集合多維度,多層次、多側面,立體的、復合交叉、有機融合的。從文學藝術自身出發來看,不同的歷史時期的相關要素間的組合是不同的。文學必須越過傳統的邊界,適時關注大眾文學與大眾流行文化,關注網絡文學與網絡文化。文學藝術的不同變化是歷史的總體發展的大勢所致,也是文學自身內部要素運動的結果。文學藝術要素中的內容與形式是相對的,其相對于所處層級、相位、語境,面對不同歷史時段從而生成不同的關系。
文學藝術本源上的多樣性。多元批評既對應于文學構成的多向度、多層面、交叉性和復合性,又開啟了閱讀闡釋的無限可能性。各層次間構素的變化構成了此一時代、此一種族、此一地域、此一語境下文學的主導品質。而各構素與突前構素間的關系是成為主導的要素,作為主導的要素促進了文學的變革、轉換或轉型。正因為文學研究與其他領域的多重聯系,文學才遵循不同話語進行研究的多元方式。因此,文學研究往往都相對于文化這一巨大對象的某一層次,某一相位,某一側面或某一維度;相對于某一特定歷時時段,采用某一特定的方法來揭示對象的部分特征,獲得相應的真理性。
二、新時期文學發展與典型內涵的新變化
1.不同時期,文學發展制約著典型內涵的要素組合
特定時期下,文學的一種或幾種要素構成當下主導性的問題趨向,其余要素作為相關的制約的因素發揮作用。現實向我們提出了要求,文學必須關注大眾文學與大眾流行文化,同時還要擴大它的研究范圍,如:如今網絡文學與媒介時代的文學與傳播,時尚時代文學的復制化與全球化時代的大眾流行文化的區別。典型內涵是歷史的總體發展的大勢所致,更是文學自身內部要素運動的結果。典型內涵本體具有特定時代的文學發展性。20世紀文學理論,充分地對文學本體自身進行了深入的探索,這一探索達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之后從局囿于文本向更深厚的文化拓展。
2.不同時期,文學發展改革了典型內涵中的內容
典型內涵中的內容與形式具有多樣性。多樣性是對應于文學構成的多向度、多層面、交叉性和復合性,這種多樣性不必回到一種涵蓋一切的大一統的批評模式中去。典型內涵有機地凝縮了人類文化屬人歷史的全部成果,凸現了各層次間構素的變化,構成了這一時代下的文學主導品質。新時期,現實主義文學流派的發起人有周作人、沈雁冰等,他們強調自由思想和美的生活,重視以感情為生命。他們強調靈感在創作中的作用.提倡”。語絲社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個專門性散文和雜文的刊物;穆木天出版會刊《新詩歌》,提出要以大眾化為創作目標的現實主義詩歌團體,自由主義文藝中有”京派”、”論語派”、等文學流派.京派善于描寫上層社會形形色色的人物;”論語派”善于運用嫻熟的象征手法和意識流技巧.主要刊物有《論語》《人間世》,以提倡幽默、閑適、性靈為主; 今天,數字媒介又一次引起了文學藝術自身的變革。文學面臨著電影文學、電視文學、網絡文學,甚至廣告文學的沖擊,一大批邊緣文體已進人文學研究的視野。可見,更多的新興的文學藝術樣式被創造出來成為今日文學藝術研究關注的對象。
3.不同時期的文學發展豐富了典型內涵的形式
3.1不同時期的文學發展改革了創作方法
因流派的發展而得以迅速發展;?創作方法可以為藝術家、藝術流派、藝術思潮自由選取。文學藝術要得到讀者的理解和評論家的認可需要一個過程。在文藝復興運動的鼓舞下,很多作品采用風格典雅和雕琢華麗的散文語言創作敘事性作品,從而體現了藝術特征。它們不僅在題材和形式上同當時的詩歌和戲劇大相徑庭,從流派上也分為羅曼司和現實小說兩大類,從各個側面展現了一種嶄新而又絢麗的文體,盡管這類作品在當時與那些適應飄忽不定的語言和讀者見面時肯定具有近似于魔術般的效果,但是也為中國藝術的發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礎。如:隨著“大學才子”們的相繼去世,曾經風行一時的小說開始步履維艱。那些不喜歡或不擅長寫散文故事的作家隨后轉向撰寫一系列具有說教性質的文章,盡管如此,巧妙地采用夢境來反映現實使一個看來純屬虛構的宗教寓言折射出廣泛的象征意義。
3.2構成了不同的作品結構
一些藝術構思對小說篇章結構的駕馭能力體現了一定的前瞻性,并且用散文寫成的作品不僅生動地描繪了當時社會上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而且描寫手法入木三分;如:書信體小說的問世,不但豐富了文學藝術的敘述形式,而且也真實地給人一種前所未有的即時感與現實感。正如一位批評家指出:“人們覺得這種小說形式具有兩個潛在的作用,即令人印象深刻的即時性和對心理現實乃至意識流的探索。”她不僅巧妙地利用少量的人物和有限的地域背景來展示廣闊的生活圖景,而且也塑造了一個個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文壇出現了一批優秀的歷史小說和冒險小說,其代表作品展示了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一些洋洋灑灑的歷史小說和傳奇作品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小說的地位,使之變得更加體面,更加可敬。懷著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對英國社會的種種弊端和邪惡進行了無情的暴露,在人物塑造方面也體現了平民化的傾向。
3.3凸顯了不同的題材
李金發于1925年至1927年出版的《微雨》《為幸福而歌》《食客與兇年》是象征詩派的代表作。他的詩歌內容往往是悲劇性的人生感受:死亡、悲哀、絕望、孤獨。這實際是是多表現人的“異化”。代表詩歌《棄婦》用棄婦的悲慘象征人生的悲慘,被稱為“為人生”的現實主義。魯迅的作品,在理論與實踐上都為我國小說的發展作出了貢獻.在他帶頭發起的刊物《絲語》,作品中展現了錯綜復雜的社會矛盾.分析故事情節和主要人物形象?,對中國現代散文發展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總之,伴隨著不同時期的文化進步,無論是作品的內容和題材的創作都賦予了文學興盛的契機。由此促使我們把全面提高自己的人文素養作為我們傳承我們優秀的傳統文化的方向。
參考文獻
[1]陳振華;中國新時期小說反諷敘事論[D];山東師范大學;2008年
[2]吳志文;新時期我國文學的新發展及其內涵探悉[D];湖南師范大學;200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