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夏
“欲速則不達”出自《論語·子路》——“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
見小利則大事不成”,此言雖已流傳千年,但對于今日的中國大健康事業的發展
卻格外適用,只有我們讀懂了生命之重,才能看清未來之路
健康是什么?

在很多人的意識當中,健康的概念是寬泛而模糊的,能吃能喝,不頭痛不腳疼……以結果為導向,“無病即健康”,是目前大多數民眾對于健康最真實的理解。
然而,當我們翻看資料去查詢健康的準確定義時才發現,“健康”要比我們所想象和理解的更宏觀、更全面——早在1946年世界衛生組織(WHO)就提出 “健康不僅是軀體沒有疾病,還要具備心理健康、社會適應良好和有道德的完滿狀態”,即健康是一種綜合的狀態,一是要主要臟器無疾病,具有良好的生理功能;二是要對疾病的抵抗能力較強,能夠適應各種生理刺激以及致病因素對身體的作用;三是要有良好的心理和精神狀態,能與其所處的社會及自然環境保持協調的關系和良好的心理素質。
由此可見,想要健康其實并不簡單,它是一個大系統,更是一個大工程,急不得,也躁不得。
從零開始的探索
2016年10月,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了《“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 首次將國民健康列入國家的戰略層面,提出了“共建共享 全民健康”的戰略主題。
2017年2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中國防治慢性病中長期規劃(2017-2025年)》,根據慢性病防治工作的重點環節,提出“動員社會力量開展防治服務,促進醫養融合發展,推進慢性病防、治、管整體融合發展,建立健康管理長效工作機制”的要求。
一時間,“大健康”成了時下除互聯網外最熱的名詞。
但是據國家衛計委統計公報顯示,2015年全國醫療衛生機構總診療人次達77.0億人次,醫療資源仍處于緊張態勢,而與此同時,根據《中國自我保健藍皮書(2015-2016)》信息顯示,目前全國慢性病患者每年的就診人次已超過3億人次,呈現“井噴”態勢。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公共衛生學院院長劉遠立曾言,“如果僅僅將健康的追求等同于醫療治病,不加強預防,就難以應對嚴峻的健康國情。”
要實現“大健康”的目標,需要從單純的治療疾病1.0模式,向成熟的健康管理2.0時代轉變,這條路要走起來漫長且艱難。
作為社區健康管理的先行者,博奧頤和健康科學技術(北京)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博奧頤和)總裁孫義民博士在接受采訪時表示,“大健康概念的提出,其實是向健康本質的回歸,但是從規劃到落地,從0到1,我們需要走的并不是1步,這中間可能有99步的距離等待我們去探索和實踐。”
在孫義民看來,這場“從零開始的探索”入口在于慢性疾病的健康管理,因為其發病人群廣,具有普惠效應,同時病變過程較長,具有科學的可控性和可逆性,而“入門的密碼”則是糖尿病的群防群控。

“健康中國”的博奧頤和模式
糖尿病可怕嗎?
答案是肯定的。
根據2015年11月IDF公布的數據顯示,糖尿病死亡率已超過艾滋病、結核病和瘧疾死亡率的總和,大約每6秒就有1個糖尿病患者死亡。
糖尿病患病幾率高嗎?
答案也是肯定的。
根據2016年世界衛生組織數據顯示,目前全球成年糖尿病患者數量高達4.15億,其中中國占比最高,糖尿病患病率接近人口的10%,總人數超過1億。高危害、高患病率的背后是極高的糖尿病漏診率。
中華醫學會糖尿病學分會主任委員、上海交通大學第六人民醫院賈偉平教授談到我國糖尿病流行的嚴峻形勢時提到:中國糖尿病患者加上糖尿病前期的人數約占我國成人總數的四分之一,漏診率高達60%。
“漏診率60%的意思就是平均100個糖尿病人中,只有40個人知道自己是糖尿病患者,其他60人是根本不知道的。” 博奧頤和總裁孫義民十分痛心地講到,“糖尿病雖然危害大,反復異常會引起失明、爛腳、腎功能衰竭等癥狀,但是糖尿病也并非不可控制,它其實像癌癥一樣是分期的,在早期是完全可以通過科學的篩查,區分糖尿病前期及高危人群,在病變前實現預防干預,這個過程是可逆的,也是可操作的。”
位于重慶市兩江新區的社區糖尿病健康管理項目,正是博奧頤和在健康管理領域走出的重要一步:
首先,利用博奧頤和開發的健康管理系統移動終端建立和維護完整的個人健康檔案,通過數據的分析檢索和提取共享,為后期健康管理方案的制定提供準確詳實的判斷依據和專項健康指導建議。
其次,對社區人群進行全面篩查和精準分層:根據中國Ⅱ型糖尿病預防指南,OGTT篩查和遺傳患病風險、體質信息等方式,將人群分為正常、高危(傳統高危和超高危)、漏診患者及糖尿病前期人群,對不同人群進行分層健康管理。
利用糖尿病基因檢測技術,通過檢測人體與生俱來的基因,評估糖尿病及并發癥的患病風險,指導糖尿病個性化健康管理方案的制定,指導安全用藥,有效預防糖尿病及并發癥的發生。
對糖尿病前期和高危人群制定個性化健康管理方案,通過中醫體質、膳食營養和運動健康三個維度的檢測評估,制定膳食、運動、中醫調理等處方,由健康管理師通過健康管理系統推送給相關用戶,并實現用戶與私人醫生的互動咨詢。
同時,對于糖尿病確診患者及其并發癥患者,實行醫院-社區糖尿病一體化分級診療,充分利用各級醫療機構的優勢特點,對糖尿病及其并發癥患者進行全程管理,根于社區,必要時及時向三級醫院或二級醫院轉診,經過相關科室專家的診療后,攜帶治療方案再次回到社區,并繼續得到社區醫師的診療與管理,真正實現“社區首診,分級醫療,雙向轉診”。
最后,通過智能血壓計、智能體脂儀、居家生化檢測儀、智能空氣監測設備等與手機直接相聯的智能設備,全方位監護糖尿病高危人群、糖尿病前期和患者,搭建健康管理大數據平臺,有效實現人群的自我健康管理及遠程監護。
至此,“從治病的剛需轉向健康管理模式,通過糖尿病的預防管理機制和分級診療制度,將糖尿病盡可能地控制在發病前,通過科學的健康管理,群防群控,減少發病人群,提高民眾生活質量;另一方面利用分級診療制度,使真正的患者得到及時治療。”博奧頤和糖尿病社區健康管理模式的閉環已搭建完畢,未來將惠及重慶兩江新區的15萬人群。
心向往之,終有所至
在孫義民的規劃中,糖尿病的健康管理僅僅只是一個開始,依托清華大學、生物芯片北京國家工程研究中心的博奧頤和還將繼續在慢病健康管理領域深耕細作,為致力于實現全民、全人、全程的健康而不懈奮斗。
“多年的研發和技術鋪墊,博奧頤和已經在業內擁有多項核心自主知識產權,引領中國大健康產業,需要一代人甚至幾代人付出努力。為此,我們堅持不懈,履行使命。每個人的一生中,都需要耐得住寂寞,才能去點亮黑暗中的一點光明,而我們愿意做大健康這場馬拉松路上的長跑者。”孫義民如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