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南華早報》5月22日文章,原題:中國要求共享單車用戶實名制注冊、上保險、年滿12歲中國政府開始介入共享單車行業,發布首個指導意見以推動行業監管和發展運行。在不到一年時間里,大城市中已出現30多家共享單車公司,創造了一個總值數百億元、用戶數量達上千萬的產業,但同時也帶來大量社會問題。
交通運輸部周一發布的指導意見稱,通過智能手機應用程序租賃自行車的用戶必須實名制注冊,不能再匿名。該指導意見將進行為期兩周的公開征求意見。
用戶必須年滿12歲,必須有人身意外傷害險和第三者責任險的保障。任何不文明行為和違法行為都將記入個人信用記錄。
這是摩拜、Ofo和其他30多家共享單車企業于2016年下半年席卷全國之后,中國出臺的首個相關規定。五顏六色的共享自行車如今充斥中國城市街頭,作為地鐵和主要交通樞紐輔助的“最后一公里”交通工具,它們大受歡迎,尤其是在京滬等擁擠的城市中心地區。
共享單車的增長也帶來一些新問題。單車散落在地鐵站周圍,維護不佳,車輛性能也缺乏認證。易觀國際的高級分析師張旭(音)說,摩拜和Ofo等主要的共享單車運營商已開始要求用戶實名登記并上保險,市場也預料到此次出臺的指導意見。不過,指導意見仍有部分出人意料之處。意見鼓勵共享單車運營商免收押金,不鼓勵發展共享電動自行車。
有業內人士稱,盡管電動自行車的監管比人力自行車更難,但這不應成為完全拒絕這一商業模式的借口,因為它可以擴大用戶的選擇。
盡管如此,北京和上海今年4月發布規定,明確不允許發展共享電動自行車。▲
(作者LiTao,王曉雄譯)
環球時報2017-0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