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CityMetric雜志網站5月22日文章,原題:中國一些城市試圖用金錢開道以獲取文化聲望,但這有點怪法國建筑師安德魯主持設計的中國國家大劇院成為令人驚嘆的北京地標。另一名法國建筑師夏邦杰為上海完成類似壯舉,設計了上海大劇院。英國建筑師哈迪德設計了廣州大劇院。加拿大建筑師奧特為杭州等四座中國城市設計的大劇院,全都在本世紀前10年內竣工。
中國很多城市,紛紛斥巨資建造此類基礎設施,比方說音樂廳、歌劇院和“文化中心”等。當然,故事的一部分是,中國許多城市規模如此巨大,且它們一直在擴大——包括經濟產值及居住人口。
但故事的其他部分是,中國對自身在世界文化舞臺上的地位或許懷有一種深層次的不安全感。中國知道自身已成經濟超級大國。此外,在其金融觸須已遍布非洲、軍事和外交觸須已遍及東亞和東南亞的推動下,中國近來崛起為政治超級大國已是毋庸置疑的事實。然而,中國仍自認為目前文化實力落后于人。為此,中國正為從戲劇創作公司到出版社等在內的各種從事文化產業的中資企業提供更多資金支持。
如今中國一些地方正展開各種文化攻勢。烏鎮或許就是例子。被多年前一場大火重創后,該鎮被重建為人造旅游目的地。相關負責人表示:給烏鎮打造了一個美麗外殼,希望將文化元素填充到外殼中。
中國希望在文化陣線也能夠取勝。理論上說,對藝術和基礎設施的適當投資絕對是好事,這或許也是值得西方學習的良好政策基石。然而,中國已經擁有如此非同尋常的文化脈絡:不但坐擁數量位居全球第二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而且全世界都能感受到中國對人類美食、音樂、藝術和詩歌的影響。
建造光彩奪目的音樂廳當然是好事,但若建造的目的是用來容納來自另一種文化的藝術體裁,那么獲得弘揚的不是西方文化嗎?▲
(作者杰克·梅,丁雨晴譯)
環球時報2017-0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