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土地經營權的屬性是物權還是債權?農村宅基地可否入市買賣?全國政協常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陳錫文接受上證報記者專訪時對上述問題作了解答。
陳錫文在接受上證報記者采訪時表示,農民有三權,即土地承包經營權、宅基地占有使用權、集體收益分配權。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目的是要把集體資產查清楚、收益多少查清楚,把收益分配權落實到每個成員頭上。
在農村土地流轉的過程中,不少地方引入了“股”的概念,實行“土地換股權”模式,農民可以將土地承包權作為資產入股,并享受分紅,農民變“股民”。陳錫文強調,集體經濟本質上不是企業形式的組織,農民入股只代表獲取了集體資產的收益部分的份額。
2017年中共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出,統籌協調推進農村土地征收、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試點。
陳錫文說:“現在很多人都在說,農村宅基地可以流轉但只能在本村流轉這不合理,股份制改造了別人不能拿這不合理,其實引起這種誤解的都是概念上的含糊。概念清楚的話,不會出現這些問題?!?/p>
在陳錫文看來,集體土地只能在內部流轉,這是一個成員權。以農村宅基地為例,為何規定農民住房不能上市買賣,主要是考慮到兩點:一是產權安全;二是因為這是給農民的住房保障權利。
“農民在宅基地上面建的房相當程度上是保障房。商品房可以上市買賣,但保障房怎么上市去買賣?”他說。
今年中央一號文件也提出,認真總結農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試點經驗,在充分保障農戶宅基地用益物權、防止外部資本侵占控制的前提下,落實宅基地集體所有權,維護農戶依法取得的宅基地占有和使用權,探索農村集體組織以出租、合作等方式盤活利用空閑農房及宅基地,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
(摘自鳳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