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綺思
“2045年,奇點來臨,人工智能完全超越人類智能,人類歷史將徹底改變?!?集預言大師、科技大師與人類社會發展大師身份于一體的雷·庫茲韋爾對未來科技的發展做出了如此預測。
4月27日,英國劍橋大學著名物理學家斯蒂芬·霍金教授在2017全球移動互聯網大會(GMIC)上通過視頻發表演講,表示人工智能的崛起可能是人類文明的終結。
不可否認,從誕生之日起,計算機儲存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就超越了人類大腦的敏捷程度,并且還在悄然趕超人類智能。1997年,國際象棋棋壇神話加里·卡斯帕羅夫敗給了電腦“深藍”;2016年,谷歌人工智能AlphaGo又戰勝了韓國棋手李世石;2017年,百度的人工智能機器“百度大腦”甚至以“智能革命”為主題作了一首長詩,“我來了,天上的云乘著風飛翔,心中的夢占據一個方向……醒來之后何時是歸期。我要看到未來的自己?!卑⒗锇桶图瘓F董事局主席馬云也打趣道,“30年后,《時代》雜志封面上,年度最佳CEO很有可能是一個機器人,它記得比你牢、算得比你快,根本不會對競爭對手生氣?!?/p>
人工智能真的會給人類帶來威脅嗎?
人工智能威脅論不絕于耳,機器真的會反叛嗎?
1972年,在一家離波士頓不遠的實驗室里,第一個在商業上獲得成功的電腦控制手臂PUMA(可編程通用裝配機械手)由于編程錯誤,開始前后振動,隨著沖量越來越大,竟帶動著與之固定在一起的桌子顛簸行進,把一個在實驗室工作的研究生逼到了角落里大聲呼救。這一機器手臂“暴走事件”雖然只是程序錯誤引發的、可挽救的意外鬧劇,卻也使人們陷入“人類是否會遭機器反噬”的思考,畢竟沒有人愿意看到《終結者》的故事在現實生活中上演。
霍金不止一次提出了“人工智能威脅論”,并不斷提醒人工智能科研者們在利用這一技術造福人類的同時,還需注意消除可能的威脅。
今年3月,霍金就向英國《獨立報》表示,人類必須建立有效機制盡早識別威脅所在,防止新科技(人工智能)對人類帶來的威脅進一步上升。而在2017全球移動互聯網大會上,他再一次警示人工智能的崛起可能是人類文明的終結,短期威脅包括自動駕駛、智能性自主武器,以及隱私問題;長期的隱患主要是人工智能系統失控帶來的風險,如人工智能系統可能不聽人類指揮。
霍金相信生物大腦可以達到的和計算機可以達到的沒有本質區別,計算機在理論上可以模仿人類智能,然后超越。因此,他的擔憂在于,人工智能從原始形態不斷發展,并被證明非常有用的同時,也在創造一個可以等同或超越人類的事物。這恐將導致的結果是:人工智能一旦脫離束縛,以不斷加速的狀態重新設計自身,人類由于受到漫長的生物進化的限制,無法與之競爭,將被取代,經濟也將受到極大破壞。未來,人工智能可以發展出自我意志,一個與我們沖突的意志。
無獨有偶。特斯拉與SpaceX公司的創始人埃隆·馬斯克也表示:“如果必須預測我們面臨的最大現實威脅,恐怕就是人工智能了,它們比核武器更加危險。如果人類創造出‘具有超級智慧的人工智能產品,它在各方面能力遠超人類,那么人類在強大的人工智能面前可能會淪為‘家貓?!?/p>
但這種擔憂也促使馬斯克采取了一些行動,確保人工智能不會把人類變成二等公民。比如,馬斯克近期宣布成立一家名為“神經連接”(Neuralink)的公司, 在人類大腦中植入微小電極,與電腦建立聯系:把人類思維“下載”到電腦中,或將電腦中的信息通過電極“上傳”到人腦,把人類智力與人工智能有效融合,從而提高人類的認知能力和記憶力,讓人類有能力應對人工智能帶來的威脅。
霍金和馬斯克的憂慮,來自于對強人工智能,甚至是超人工智能的憂慮。前者指的是可以勝任人類所有工作的人工智能,后者則是在科學創造力、智慧和社交能力等每一方面都比最強的人類大腦聰明很多的智能。對此,BAT三巨頭之一的李彥宏在今年的IT領袖峰會上表示:“別說超人工智能,就是強人工智能這個階段,我們都很難達到。因為目前人類對大腦如何工作這個事情的認知才達到3%左右,實際上人類可能永遠都搞不清楚人腦是如何工作的?!?/p>
機器正在為人類“代班”
相比之下,如果說今天我們所看到的所有人工智能算法和應用都屬于弱人工智能的范疇,是專注于且只能解決特定領域問題的人工智能,局限性很大,那么它們便很難產生威脅。但李開復老師也道出了“殘酷”的現實,即機器作為工具,已經代替人類從事了很多工作,未來10~15年,人類一半的工作將會被機器取代。
相關報道也驗證了這一趨勢:
優步(Uber)投資了一個名叫Uto Motors的初創企業,其創始人曾經在谷歌人工智能部門工作,該公司的最終目標是淘汰需要司機駕駛的汽車,目前正在研發自動駕駛卡車;
除了亞馬遜和谷歌規劃中的無人機快遞,最近還出現了滾筒外形的快遞機器人Gita,目前已在試點項目中被投放,工作包括幫助工人拿工具、在機場提供引導、協助運送包裹等;
來自《華盛頓郵報》的寫稿機器人“Heliograf”早已名聲大噪,它既可以在文字模板的基礎上嵌入數據生成文章,又能利用軟件搜索海量信息幫助記者挖掘獨家新聞點;
根據德勤(Deloitte)發布的報告,到2020年,法律行業約39%的工作崗位將被機器人取代,審查文件和信息查找這些初級律師的工作正是現階段人工智能所擅長的,它還能夠根據數百萬的法庭歷史數據來預測對方律師的策略,以及說服某一法官的最佳方式;
IBM的人工智能平臺沃森(Watson)已經與醫療機構開展合作,幫助醫生檢測和治療癌癥、提升看護質量,相關人員宣稱“沃森可以博覽100萬本書或2億頁的數據量,并且在3秒內分析其中的信息并給出精確回應”,不僅如此,具有了智能的計算機還可以進行手術,由醫生遠程干預,機械手臂的靈活性遠超過人,且帶有攝像機進入人體內,能夠實施一些人類醫生很難完成的手術;
就連華爾街金融業也要被人工智能“接管”了,2000年,高盛在紐約的股票現金交易大廳有600名交易員,而如今卻只剩下兩人,其余工作均由機器代替完成。
……
舊的不去新的不來,人類將獲得海量新生工作機會
那么問題來了,人工智能將在不久的將來造成人類多大范圍上的失業?由此引發的失業會成為一個嚴重的社會問題嗎?
對此,計算機科學家、連續創業家、未來學家杰瑞·卡普蘭的觀點非常明確:不是所有工作都會被人工智能取代,很多工作都會轉變為新的工作機會。
李開復持相同看法,他認為,人工智能時代人類工作轉型在所難免,但這意味著新的工作方式,而非大量的失業。曾經因現代機器的出現被迫脫離傳統農業、傳統手工業的大量勞動力,后來大都在現代工業生產或城市服務業中找到了新的就業機會??萍几锩m會造成人類的既有工作被取代,同時也會制造出足夠多的新的就業機會。
李彥宏也對人工智能時代的工作機會抱有積極態度,他舉了一些簡單的例子加以說明:“汽車消滅了馬車,卻創造出了司機這個職位。人工智能的普及也會創造新的職業機會。以后無人機會越來越多,而無人機的交通管理工作現在還沒有,以后準會出現?!?/p>
“每次技術沖擊了就業,也創造了就業。”馬云舉例說,淘寶和天貓對零售沖擊很大,但他們創造的直接和間接就業機會達到3300萬人,這是一個最保守的數字,原來的建筑工人和復員軍人轉移到了快遞行業。
國際機器人聯合會(IFR)提出,制造類機器人實際上增加了經濟活動,因此,比起導致失業,這些機器人事實上直接和間接地增加了人類就業崗位的總數。到2020年,機器人產業在全球范圍內直接和間接創造的崗位總數將從190萬增長到350萬,每部署一個機器人,將創造出3.6個崗位。
在經濟學家們所說的“資本化效應”影響下,企業紛紛進入需求和生產力較高的產業,結果是產生了大量的就業崗位,這足以抵消經濟轉型帶來的毀滅性影響。
要盡可能避免人工智能帶來的數據風險
人算不如大數據云計算。但與此同時,大數據和智能革命也面臨一些最直接的挑戰,即企業對大數據資源的壟斷威脅以及用戶的隱私保護問題。
李開復認為,科技巨頭坐享地球上最為豐富的大數據資源具有潛在威脅,因為目前還不能從法律、道德等層面保證,對這些大數據資源的壟斷不會成為行業巨頭謀求一己私利的壁壘與工具。對于這種潛在的“巨頭風險”,他建議:提高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應用領域的透明度,鼓勵公開那些不涉及用戶隱私和商業機密的研發成果;更多地鼓勵利用區塊鏈技術管理數據和信息流動,從技術和制度雙方面打破科技巨頭對大數據的壟斷。
吳軍博士在其所著的《智能時代》一書中分析道,過去歷次技術革命都沒有過多涉及個人隱私問題,但在大數據時代,技術的發展和保護隱私開始產生矛盾。企業無限制地收集用戶數據,導致每個人的行蹤都可能暴露在大眾面前,這是非常危險的。比如,汽車公司追蹤獲取車主的行駛數據,絕大部分車主并不知情,而且無法關閉這些監控功能。
馬化騰也在討論騰訊的人工智能發展時表示,目前騰訊還不大可能將業務數據開放出來給創業公司使用,“這涉及到保護個人信息安全和隱私的問題,如果數據不進行脫敏就無法談下一步。”
鑒于此,未來在技術層面的管控就十分有必要,比如雙向監視。數據從采集到使用都需要是雙向知情的,讓獲取數據的一方也同樣被監督起來,畢竟,人們不可能看到自己隱私受到侵犯而任由大數據繼續發展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