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航

印江依托全縣茶產業轉型變革的契機,整合資源,抱團發展,打造武陵山地區優質出口茶生產基地,助推茶產品走出去。
“看了十幾家店鋪,發現同樣的牌子包裝都不一樣,不知該購買哪款才放心。”去年底,慕名來到印江自治縣購茶的重慶市民張強心存疑惑。
張強的境遇正是近年來印江茶產業遭遇的一大難題,一個品牌近百種包裝,混亂的市場難以叫響品牌效益。
2017年伊始,印江依托當前全縣茶產業轉型變革的契機,提出整合資源、抱團發展、打造武陵山地區優質出口茶生產基地的發展思路,助推印江茶產品走出去。
產業轉型
翻開印江茶產業的發展史,幾個不同時期的關鍵字跳入眼簾:拓展、擴大、轉型。
上世紀90年代,在改革開放的浪潮中,印江認識到,省內有限的市場并不利于全縣茶產業的發展,出路在于調整產品結構,拓展省外市場。
搭乘時代的列車,梵凈山翠峰茶、梵凈山翠芽茶等產品走俏北京、上海、廣州等城市。因質量上乘,1999年“梵凈翠峰”被第四屆中國國際農業博覽會認定為“名牌產品”。
進入21世紀,作為我國實施西部開發戰略的重要政策,退耕還林在印江全面展開。由于茶樹不僅具備良好的水土保護能力,還有很高的觀賞價值,退耕還林期間,印江種茶面積從上世紀的幾千畝擴大到5萬余畝。與此同時,在“中茶杯”“中綠杯”等各類行業評比中,印江茶產品連續榮獲一等獎,樹立了梵凈山系列茶的良好品牌形象。
2013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聽取貴州工作匯報時,要求貴州要守住發展和生態兩條底線。對于沒有大型產業支撐的印江而言,要想加快經濟社會快速發展,提升人民生活水平,無疑困難重重。而傳統粗放的茶產業想要挑起全縣經濟發展的大梁,更是舉步維艱。
擺在印江茶產業發展面前的只有兩個字:轉型。
“茶香不怕巷子深,只要品質好,市場是無窮的。”在新寨鎮新寨村蘭香茶葉專業合作社,和茶打了一輩子交道的陳倫勇滿頭銀絲,卻精神十足。他說,合作社生產的梵凈翠峰茶、梵凈蘭香茶,從縣里到省內再到省外,口碑一路叫好,很多外地人慕名而至。
“我們的茶從不缺市場,因為質量靠得住,是有機茶。”陳倫勇不僅是合作社的負責人,也是新寨村村委書記。他認為,茶產業轉型,質量是第一關,也是最重要的一環。當前,印江獲有機認證茶園5000畝,無公害認證茶園16.48萬畝。
質量有了,還得提升產量。“以前,因為市場和傳統等諸多因素,茶農只采春茶,導致夏茶和秋茶長滿枝頭卻無人采摘。”印江自治縣茶產業發展中心主任楊業認為,春茶雖然賣價好,但市場和產量有限,而夏秋茶走的是中低端路線,擁有廣闊的市場和較大的產能。
在湄沱村茶葉專業合作社,每到夏秋茶葉采摘季節,一臺臺采茶設備穿梭茶園。“以前勞動力不足,夏秋茶大量荒廢,引入現代設備后,產量是原來的3倍。”合作社負責人李文志告訴記者,“我們不僅實現了技術轉型,還創新銷售模式,進軍互聯網,去年完成線上交易近200萬元。”
抱團發展
受自然因素影響,2016年,新寨村4000畝茶減產近60%,巨大的損失一下子打擊了新寨村茶農的產茶積極性。
“和其他農作物一樣,種茶也是‘靠天吃飯,各種突發因素無法掌控。”陳倫勇說。
作為印江涉農支柱產業,茶產業是該縣涉及面積最大、涉及貧困人口最多的重要產業。但在全縣注冊登記的258家茶企業中,只有131家在進行實際的生產加工經營活動。獲得生產許可證的有15家,而得到授權合法使用“梵凈山翠峰茶”品牌的僅有7家。
“我縣茶企普遍存在實際經營能力、資金實力和人才儲備不足的問題,市場開拓、企業帶動產業發展作用有限。”該縣茶產業發展中心副主任陳德勇坦言,由于產品單一,大部分茶企散小亂差現象十分嚴重,導致印江投產茶園有70%左右的茶青沒有下樹加工,茶園畝產值效益低下,印江茶產業步入茶農種植管護積極性低,茶園面積逐步萎縮的尷尬境地。
變革和創新印江產茶業發展模式,改變以往散小亂差的不利之局,除了傳統的綠茶生產,依托產品的結構調整,生產紅茶、白茶、混合茶、茶飲料、茶工藝品,走出一條適合茶產業發展的新路徑成為印江的必然選擇。
1月初,經過多場論證后,《關于發起組建國有混合所有制茶葉股份有限公司引領印江產茶葉快速發展的方案》出爐。這份方案確定了印江茶產業發展的核心內容——抱團發展。
“結合當前全省‘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的農村‘三變模式,廣泛整合社會資源,緊抓茶園管護,工藝提升、產品創新、形象打造、拓寬渠道等工作,走出茶產業發展的‘印江模式。”印江自治縣委常委、副縣長姜雷稱,要把印江茶產業從涉農支柱產業打造成富民興印的重大經濟支柱產業。
姜雷表示,組建股份公司,就是要改變當前茶企各自為政的散亂局面,通過品牌、包裝、質量、價格、宣傳、形象的“六統一”,重塑和提升印江“梵凈山翠峰茶”品牌形象,以市場需求為導向,提升產業鏈中種、管、采、產、儲、運的能力和水平,助推印江茶產業邁上新臺階。
“我們通過調研發現,在認知度不高的情況下,市場上90%的‘梵凈山翠峰茶是假冒偽劣產品。”貴州梵之源生態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袁毅說:“如果我們通過有效統一的打假維權、宣傳推廣、品質提升、渠道拓展,將大大提升‘梵凈山翠峰茶的品牌認知度,倒逼產業升級。”
袁毅認為,小微茶企不僅易受自然災害和市場波動的影響,還因為資金問題無法發展壯大,只有抱團發展,才能更好地拓展市場。
據預估,股份公司成立后,2017年可實現產值1.2億元,較2016年翻一番,帶動1000戶貧困戶脫貧,實現稅收530萬元,較2016年增長10倍。
走出去
印江宜茶面積50萬畝,現有茶園37萬畝,其中投產茶園21.6萬畝,茶農6.8萬多戶。
隨著茶產業不斷壯大、產量逐年增加,印江有了新的努力方向——打造武陵山地區優質出口茶生產基地。
曾經,我國的茶葉、絲綢等產品通過絲綢之路走進亞、非、歐大陸,傳遞著東方世界的智慧和友好。一千多年過去,當“一帶一路”戰略理念重提,這讓位于中國西南的印江看到了更多茶產業發展的機遇。
在姜雷為印江茶產業發展布局的地圖上,以印江為起點,北上重慶、陜西、寧夏、甘肅、青海到新疆吐魯番,然后從吐魯番分成兩條線,一條往西北經烏魯木齊進入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烏茲別克斯坦,西北向歐洲市場拓展,向北經俄羅斯繞內蒙古返回;另一條往西南經喀什、克什米爾進入巴基斯坦,從瓜達爾港探索向非洲、西亞出口發展的路徑,再從南亞經印度返回。
“發展還得靠產業,有產業,這個地方才有生機和潛力。”姜雷清楚,印江茶產業發展的前提是市場,是走出去的思維模式。
印江茶走出去,姜雷底氣十足。
上世紀90年代以來,印江茶葉產品累計榮獲各類各級獎項170余項,2010年榮獲“中國名茶之鄉”,2011年榮獲“全國重點產茶縣”。
作為印江重點打造的品牌,“梵凈山翠峰茶”更是受“地理標志”和“證明商標”雙重保護。在2016年中國茶葉區域公用品牌價值評估中,品牌價值為9.13億元。(責任編輯/蒙 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