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波+李闖+曾生元+景德道+林添資+錢華飛+周義文+姚維成+孫立亭+杜燦燦+龔紅兵



摘要:通過將中熟中粳稻品種按不同比例混栽,統計其高峰苗數、有效穗數、成穗率、穗長、總粒數、空粒數、千粒質量等,研究不同比例條件下混栽的分蘗成穗規律及對穗粒結構的影響。結果表明,不同品種之間混栽,對占比較少品種分蘗的形成有明顯促進作用;不同品種之間按照1 ∶1混栽,對弱分蘗品種分蘗的形成有促進作用;不同比例的混栽能夠明顯促進水稻分蘗的發生,增加穗長、每穗總粒數、每穗實粒數,并提高結實率、生物學產量。
關鍵詞:水稻;混栽;有效穗;穗粒結構
中圖分類號: S511.04文獻標志碼: A文章編號:1002-1302(2017)07-0052-03
水稻的產量構成因素包括單位面積穗數、千粒質量、每穗總粒數和結實率。提高有效穗數是構建高光效群體的主要途徑[1-3],穗粒結構是決定產量、品質的重要指標。水稻的有效穗數、千粒質量、每穗總粒數和結實率一方面受到品種自身的基因型控制,另一方面受到外界環境的影響。將不同水稻品種混栽[4-9],能否通過品種間的互作改善品種的生長環境,增加水稻的有效穗數,優化穗粒結構,是值得研究的方向。
通過將2個中熟中粳稻品種鎮稻88、連粳7號按不同比例混栽,考察其高峰苗數、有效穗數、成穗率、穗長、總粒數、空粒數、千粒質量等,以檢驗鎮稻88與連粳7號在不同比例條件下混栽的分蘗成穗規律和對穗粒結構的影響。
1材料與方法
1.1材料
本試驗所用材料為2個生育期、株高相近的中熟中粳品種鎮稻88、連粳7號。
1.2試驗設計
試驗設5個處理:(1)鎮稻88;(2)連粳7號;(3)鎮稻88、連粳7號混栽(混栽比例1 ∶1);(4)鎮稻88、連粳7號混栽(混栽比例1 ∶2);(5)鎮稻88、連粳7號混栽(混栽比例 2 ∶1)。
1.3試驗方法
試驗在江蘇丘陵地區鎮江農業科學研究所行香育種基地進行,采用隨機區組排列,3次重復,小區面積13.3 m2,田間走道:區組間40 cm,小區間33 cm。田邊設保護行,栽插對應小區品種。試驗于2016年5月30日播種,6月25日移栽,秧齡26 d,株行距14.7 cm×25.0 cm,每個小區栽插400穴,每穴2~3本。移栽后對各小區定點觀察,每個小區定點20穴(3個混栽處理用塑料牌將2個品種隔開,以便分別調查取樣), 每隔15 d觀察記錄莖蘗發生情況;成熟后, 各試驗小區隨機取樣5穴,帶回實驗室進行考種,測定穗長、總粒數、空粒數、千粒質量等。
2結果與分析
2.1混栽對高峰苗、有效穗和成穗率的影響
各小區定點調查結果見表1。鎮稻88與連粳7號按 1 ∶1 混栽的高峰苗數、有效穗數和成穗率見表2,可見高峰苗數較期望值提高8.57%,有效穗數較期望值提高5.08%;其中鎮稻88高峰苗數較期望值提高0.97%,有效穗數較期望值降低1.95%;連粳7號高峰苗數較期望值提高17.50%,有效穗數較期望值提高12.91%。鎮稻88與連粳7號按1 ∶2混栽的高峰苗數、有效穗數和成穗率見表3,可見高峰苗數較期望值提高12.80%,有效穗數較期望值提高5.51%;鎮稻88高峰苗數較期望值提高24.42%,有效穗數較期望值提高2342%;連粳7號的高峰苗數較期望值提高5.97%,有效穗數較期望值降低4.47%。鎮稻88與連粳7號按2 ∶1混栽的高峰苗數、有效穗數和成穗率見表4,可見高峰苗數較期望值提高3.58%,有效穗數較期望值降低2.77%;鎮稻88的高峰苗數較期望值降低8.97%,有效穗數較期望值降低14.42%;連粳7號的高峰苗數較期望值提高33.07%,有效穗數較期望值提高23.19%。綜合分析可以看出,3個混栽處理的成穗率要低于不考慮混栽效應的期望值;從3個混栽處理的有效穗數和成穗率來看,鎮稻88與連粳7按照1 ∶1混栽的有效穗數、成穗率最高,有效穗數達到322.50萬穗/hm2,成穗率達到79.67%。
2.2混栽對穗粒結構的影響
成熟后,各試驗小區隨機取樣5穴(混栽處理的2個品種分別取樣),帶回實驗室進行考種,測定穗長、總粒數、空粒數、千粒質量等,詳見表5。
鎮稻88與連粳7號按1 ∶1混栽,穗長較期望值提高 2.46%,其中鎮稻88較期望值提高2.53%,連粳7號較期望值提高2.33%;每穗總粒數較期望值提高4.66%,其中鎮稻88較期望值提高3.15%,連粳7號較期望值提高6.41%;每穗實粒數較期望值提高8.37%,其中鎮稻88較期望值提高3.84%, 連粳7號較期望值提高13.20%;結實率較期望值提高3.45%,其中鎮稻88較期望值提高0.67%,連粳7號較期望值提高6.38%;千粒質量較期望值降低1.22%,其中鎮稻88較期望值降低0.85%,連粳7號較期望值降低1.29%(表6)。
鎮稻88與連粳7號按1 ∶2混栽,穗長較期望值提高 1.30%,其中鎮稻88較期望值提高2.59%,連粳7號較期望值提高0.68%;每穗總粒數較期望值提高1.44%,其中鎮稻88較期望值提高3.28%,連粳7號較期望值提高0.78%;每穗實粒數較期望值提高4.85%,其中鎮稻88較期望值提高 3.75%,連粳7號較期望值提高6.46%;結實率較期望值提高3.28%,其中鎮稻88較期望值提高0.46%,連粳7號較期望值提高5.63%;千粒質量較期望值降低0.89%,其中鎮稻88較期望值降低0.08%,連粳7號較期望值降低1.01%(表7)。
鎮稻88與連粳7號按2 ∶1混栽,穗長較期望值提高 3.33%,其中鎮稻88較期望值提高4.00%,連粳7號較期望值提高2.05%;每穗總粒數較期望值提高7.67%,其中鎮稻88較期望值提高4.53%,連粳7號較期望值提高8.08%;每穗實粒數較期望值提高9.17%,其中鎮稻88較期望值提高 4.70%,連粳7號較期望值提高12.77%;結實率較期望值提高1.30%,其中鎮稻88較期望值提高0.16%,連粳7號較期望值提高4.35%;千粒質量較期望值降低1.05%,其中鎮稻88較期望值降低1.78%,連粳7號較期望值降低0.12%(表8)。
2.3混栽對理論產量的影響
根據單位面積有效穗數、每穗總粒數、結實率、千粒質量,計算鎮稻88、連粳7號以及3個混栽處理的實際值、期望值的理論產量,并進行方差分析。結果表明,鎮稻88與連粳7號按1 ∶1混栽理論產量最高,為9 040.87 kg/hm2,同鎮稻88、連粳7號以及混栽期望值相比,增產明顯;鎮稻88與連粳7號按1 ∶2混栽理論產量排在第2位,達 8 648.30 kg/hm2,與連粳7號相比增產明顯,與鎮稻88及混栽期望值相比增產但不顯著;鎮稻88與連粳7號按2 ∶1混栽的理論產量排在第3位,達8 565.92 kg/hm2,與連粳7號相比增產顯著,與鎮稻88及混栽期望值相比增產,但差異不顯著(表9)。
3小結與討論
不同水稻品種之間混栽,對占比較少品種分蘗的形成有明顯促進作用。鎮稻88與連粳7號按1 ∶2混栽,占比較小的品種鎮稻88高峰苗數較期望值提高24.42%,有效穗數較期望值提高23.42%;鎮稻88與連粳7號按2 ∶1混栽,占比較小的品種連粳7號高峰苗數較期望值提高33.07%,有效穗數較期望值提高23.19%。
不同品種之間按照1 ∶1混栽,對弱分蘗品種分蘗的形成有促進作用。鎮稻88與連粳7號按1 ∶1混栽的高峰苗數與有效穗數均高于期望值,其中強分蘗品種鎮稻88高峰苗數、有效穗數較期望值變化不大;弱分蘗品種連粳7號高峰苗數較期望值提高17.50%,有效穗較期望值提高12.91%。不同比例的混栽能夠明顯促進水稻分蘗的發生,增加穗長、每穗總粒數、每穗實粒數,提高結實率、生物學產量。
鎮稻88、連粳7號混栽能提高品種的生物學產量,但是品種的組合搭配也不是隨意的,需要了解品種本身的生育期、株高、粒型、抗性等方面的情況,一般選擇生育期、株高、粒質量接近,并且抗性互補的品種進行混栽。
參考文獻:
[1]凌啟鴻,蘇祖芳,張海泉,等. 水稻成穗率與群體質量的關系及其影響因素的分析[J]. 作物學報,1995,21(4):463-469.
[2]蔣彭炎,洪曉富,馮來定,等. 水稻中期群體成穗率與后期光合效率的關系[J]. 中國農業科學,1994,27(6):8-14.
[3]李義珍,黃育民,慶占龍,等. 雜交稻高產結構研究[J]. 福建省農科院學報,1995,10(1):1-6.
[4]毛建輝,何明,何忠全,等. 抗感品種混植對水稻主要病害的效應[J]. 植物病理學報,1991,21(2):155-160.
[5]劉二明,朱有勇,肖放華,等. 水稻品種多樣性混栽持續控制稻瘟病研究[J]. 中國農業科學,2003,36(2):164-168.
[6]甘代耀,翁啟勇,羅榕城,等. 水稻抗感雜優組合混播栽培控瘟研究Ⅰ[J]. 福建省農科院學報,1994,9(1):28-30.
[7]甘代耀,羅榕城,翁啟勇,等. 優質稻和抗瘟品種混栽控瘟研究(Ⅲ)[J]. 福建省農科院學報,1995,10(4):48-51.
[8]甘代耀,羅榕城,翁啟勇,等. 雜交稻不同配比混栽控瘟研究Ⅱ[J]. 福建省農科院學報,1995,10(1):37-40.
[9]諸葛根樟,Bonman J M. 水稻品種混栽和單一栽培與稻瘟病的分布[J]. 中國水稻科學,1989,3(1):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