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佳
本文在圖形-背景理論下分析英語倒裝句背后的認知機制,說話者把認知結構“圖形一背景”轉換為“背景-圖形”。這一認知過程在語言中的體現就是說話人將常規句式“主語(圖形)+謂語+補語(背景)”轉換為有標記句式“補語(背景)+謂語+主語(圖形)”,說話者的這一主觀變化可引起聽者對有標記圖形的注意,從而達到有效的交際目的,增加了談話的趣味性。
圖形-背景理論概述
大約一個世紀以前,圖形-背景論是由丹麥心理學家魯賓(Rubin)首先提出來的,他設計了著名的“人面/花瓶圖(theFace/Vase Illusiion)”來解釋圖形一背景理論,后來完形心理學家將這一理論運用到知覺組織的研究領域,主要論述了視覺和聽覺輸入時如何根據突顯原則來描寫空間分配的方式。當我們觀看周圍環境中的某個物體時,通常會把這個物體作為知覺上突顯的圖形,把環境作為背景,這就是突顯原則。
圖形-背景理論認為,圖形是一個可移動的物體,它的場所、路徑或方向可被視為一個變量,其主要特點是突顯。背景是一個固定的參照體,它本身在參照框架中是不動的,在它的襯托下,圖形的場所、路徑或方向得到一定特定描寫。認知語言學認為,主體的知覺感知通常包括圖形和背景兩個部分,人們傾向于在背景中感知體驗圖形。
倒裝句
英語是以SOV型為主,逐漸演變為SVO型。英語是一種線性語言,從它的語序來看,SVO型是現代英語的基本句式,從語義上來看,它也有與之對應的替換句式,其中將主語和謂語位置進行顛倒的句式稱作倒裝句。倒裝句可以分為“完全倒裝”和“部分倒裝”兩大類,例如:
(1)Under We tree studs a boy.(完全倒裝)
(2)Never~forehadamanbeenintheforest.(部分倒裝)
從圖形一背景理論來看,倒裝句中前置的成分是背景,后置的成分是圖形。通過這樣一種線性結構,倒裝句能夠引起聽者或讀者對背景的注意,從而讓聽者根據上下文建立一種新的參照關系,當新的圖形出現時,該圖形就被聽者置于焦點位置,從而達到突顯的效果。
從圖形一背景分析英語倒裝句
認知語言學認為,圖形一背景是一種認知結構,圖形是主要描述的對象,認知上處于突顯位置;背景是其背后的環境,認知上處于相對不突顯的位置。從句法結構來看,在一個簡單句SVO中,主語是圖形在語言中的對應表達,補語是背景在語言中的對應表達,謂語用來表示二者之間的對應關系。這種關系可表示為:
圖形1→中間環節→背景1
主語1+謂詞+補語1
從語言的結構來看,倒裝旬中前置的成分是補語,后置的成分是主語;
例如:
(3)On his right was Candy.
例句(3)是一個完全倒裝句on his right是背景,Candy是位于焦點位置的圖形。說話人為了吸引聽話人的注意力,將背景on his right前置,放在焦點的位置,旨在突顯背景,從而將圖形candy后置化,使圖形相對不突顯。但是,說話人想要獲取的信息是圖形,因此聽話人要花更多的注意力去獲取后置圖形Candy的相關信息,說者成功獲取了聽者的注意力,從而促進了語言交際的多樣性。由此可以看出,“背景一圖形”這種新生的認知結構能有效地解釋倒裝句的形成原因以及交際的功能,也就是說,實質上倒裝句是這一認知結構在語言中的具體表達方式。
從圖形一背景理論來看,倒裝句是一種特殊的認知機制:通過主語和補語位置相互顛倒而使無標記句式中的圖形(主語)成為有標記圖形;這一轉換過程使該句式具有動態性的特征而成為有標記句式,從而使聽者把注意的焦點轉移到有標記的圖形上,促進了雙方的交際。上文中的圖1可以轉換為圖2:
背景2→中間環節→圖形2
補語2+謂詞+主語2
我們再看一個例句:
(4)Only in this way can you succeed.
在這句話中,only in this way是(補語)背景,you是(主語)位于焦點位置的圖形。這是一個半倒裝句,為了引起聽者的注意力,將背景前置化,放在焦點的位置,從而達到突顯的效果。隨著圖形的出現,聽者要花更多的注意力去發現圖形。雖然聽者知道圖形的存在,但是他們為了找到圖形,所投放的精力要遠遠多于背景,因為最后出現的圖形是說話人想要表達的主體,也是聽話人想要獲得的重要信息。
由此可以看出,在英語倒裝句中,當背景先出現時,它會吸引聽者的注意力,隨著后面的圖形出現,聽者會花費更多的時間去探尋圖形。聽者不僅知道圖形的存在是一個客觀存在的事實,而且他付出很大努力才找到圖形。與背景的注意力相比,聽者傾向于將更多更長的注意力放在圖形上:圖形是說話人想要傳遞給聽話人的主要信息和注意的焦點,與此同時,圖形也正是聽話人費勁心思想要探尋的目標。
本文在圖形一背景論框架下,對英語倒裝句的生成進行了認知解讀,我們發現英語倒裝句的產生受人的主觀意志影響,根據說話人的主觀意愿將圖形和背景的位置進行調換,從而使背景前景化,圖形后置化,產生新的認知結構“背景-圖形”,應用于語言結構,從而引起聽者的注意力轉移,促進有效的交際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