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豇梅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必須把發展基點放在創新上,通過創新培育發展新動力、塑造更多發揮先發優勢的引領型發展”,積極采取措施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有利于在經濟發展過程中貫徹創新發展的理念,以創新來驅動發展,全面深化改革,為實現“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產業邁向中高端的雙中高目標、打造發展新引擎”的提供新的途徑。
2014年9月在夏季達沃斯論壇上,李克強公開發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號召,掀起“大眾創業”的新浪潮,切實形成“萬眾創新”、“人人創新”的新態勢。但是,不容樂觀的國際經濟情況增大了傳統產品在國際市場中的競爭壓力,必須強化“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來激發國內市場需求、促進國際經濟穩定發展,而國際市場對產品質量、技術含量和使用效能等的要求日益增加,創新技術和產品迫在眉睫。再者,國內經濟下行壓力較大,需要采取措施進一步開發國內市場需求,強化經濟發展環境的“硬約束”,就必須依靠“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深入推進經濟體制和機制的改革,讓“雙創”成為凝聚經濟發展的新動能。
讓“雙創”激發內生發展的動力
踐行創新發展理念。我國將創新發展擺在了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雙創”,即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將“眾、創”有效地結合,也實現了改革與創新的結合,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充分調動和激發大眾創新的意識,激發其創造性引導“草根”和精英結合、企業和社會共同發展等成為創新的洪流。推動“雙創”,有利于激發大眾創新創業的活力,在釋放新需求的基礎上,創造新供給,從而推動我國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的發展,深入改革創新發展的新理念。積極培育和發展“雙創”的新動能,從根本上來激發內生的發展動力。
推動全面深化改革。“雙創”集中了我國各個階層、各個工作領域的力量,推進簡政放權,匯聚了倒逼改革的力量。在這個過程中有利于企業家大顯身手,為有項目、有想法的創業者提供抱負施展的平臺,從而從根本上激發和釋放大眾創新的活力,在強化政府職能轉變的同時,強化權力定位,營造良好的發展環境,推進制度機制的改革創新,為實現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搭建平臺,從而確保政府所提供公共服務的優質性,為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供活力。
強化發展動能轉換。我國經濟發展面臨著新常態,要經濟“調速不減勢”,實現新舊動能轉換,就必須依靠“雙創”,積極調整經濟結構,在培育新產業、新業態的基礎上,改造和轉型升級傳統產業,為推進小微企業成長和大企業興盛提供動力,真正培育經濟增長的新動力,全力打造經濟發展動能轉型的新引擎。
促進和實現共享發展目標。“雙創”強化“人人參與、人人盡力、人人享有”,在一定程度上指出了共享發展的要求,也充分體現了“雙創”的內涵,為每個人提供了公平的機會,也使得權利公平具體化,為個人全面發展提供了機會,在實踐活動中催生了一批“草根”創業者,從而促進社會加速縱向流動,為實現社會公平正義、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提供了雙贏的可能性。
讓“雙創”增強人們攻堅克難的信心
穩定經濟增長。根據相關數據表明:“2015年,全國日均新登記企業1.2萬戶,每分鐘誕生8家公司,新技術、新業態不斷涌現。中關村示范區新創辦科技型企業2萬多家,同比增長23%,對北京市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40%左右。這表明,在世界經濟低迷和金融市場動蕩的情況下,我國經濟增長率保持在6.9%左右”。這表現了我國就業比較充分,這與“雙創”的支撐作用離不開。
優化經濟結構。“雙創”催生了眾創、眾扶、眾籌等“雙創”平臺,優化創新資源的配置,增強了信息的靈活性、精準性,有利于凝聚我國大眾的智慧,集思廣益,促進企業與個人協同形成全新的創新格局。根據相關數據顯示2015年我國高技術產業增加值同比增長了10.2%,這主要是因為“雙創”強化了國企改革,并強化了與國有企業的合作,利用大企業創新來積極帶動企業生產、管理等的創新,從而整合企業資源、對員工和全社會實施開放,從根本上激發企業改革的活力。
強化職能轉變。“雙創”下強化了市場“這雙看不見的手”的力量,引導和促使政府簡政放權,減少政府“這只看得見的手”的力量,采取放管結合的方式來優化服務、提升服務質量。再者,近兩年中央出臺的創新創業文件為推進“雙創”釋放和提供了政策紅利,有效地激發了經濟市場的活力。
促進就業穩定。“雙創”已經成為就業穩定促進的調節器。就業,在一定程度上關乎著民生的大計、個人的尊嚴與社會的公正,而“雙創”催生了新的就業市場,吸收和容納了大量的富余勞動力,有利于穩定就業,實現經濟增速放緩。2015年底,我國個體私營的數量越來越多,在規模擴大的同時從業人員高達2.8億,雙創”優化了“一次分配”,使其更加科學合理,從而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眾人創富、勞動致富之路”。
催生地方經濟活力。“雙創”對于帶動地方經濟發展具有催化的作用,激發了地方大膽探索、勇于實踐的積極性、主動陛,集聚創新,也帶動了地方創新創業、科技金融等新業態集聚區的發展,“雙創”豐富地方經濟發展的內涵,結合地方實情激發地方的創造力,以問題為導向總結經驗、優化創新環境,力爭從資源稟賦出發全面實施“眾、創”的結合,為實現中國夢“集眾智、合眾力”。
實際上,“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既可以擴大就業、增加居民收入,又有利于促進社會縱向流動和公平正義”,要讓“雙創”成為凝聚經濟發展的新動能,必須讓“雙創”激發內生發展的動力、增強人們攻堅克難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