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志剛+韋峰+萬如+亞軍+秦墾+馬婷慧



摘要:以“3414”肥料試驗方案,采用三因素四水平二次回歸通用旋轉組合設計,通過不同N、P、K配比施肥,研究其對枸杞7號葉片中N、P、K含量及耐受性的影響。結果表明,不同施肥配比對枸杞7號春梢生長量影響顯著,可根據春梢停止時春梢長度進行建模;不同施肥配比處理對枸杞葉片中細胞酶活性影響顯著,SOD活性以H5處理最大(358.2 U/g),H6處理最小(151.2 U/g),POD活性以H8處理最大[2 256.7 μmol/(min·g)],H3處理最小[373.3 μmol/(min·g)],CAT活性以H12處理最大[106.9 μmol/(min·g)],H5處理最小[33.1 μmol/(min·g)];不同施肥配比對枸杞葉片中N、P、K含量影響顯著,隨著枸杞生長發育,全N含量總體呈先升后降,春梢期、盛花期為需氮關鍵期,分別以H16、H12處理的施氮量最為合理,全P含量總體趨勢為先下降后上升,在春梢期、盛果期對P的需求均高,故在高效栽培中在這2個時期需要注意P的供應量,分別以H11、H15處理的磷供應量最為合適,全K含量總體為先下降后升高,在盛花期時最低,初果期、盛果期時又逐漸增高。說明枸杞在坐果期需要大量吸收和積累鉀素,初果期H7處理最優,盛果期H4處理最優;通過三元二次回歸通用旋轉組合分析枸杞7號產量并得出模型。
關鍵詞:枸杞7號;配比施肥;氮磷鉀含量;抗性
中圖分類號: S567.1+90.6文獻標志碼: A文章編號:1002-1302(2017)07-0125-05
枸杞系茄科(Solanaceae)枸杞屬(Lycium L.)落葉灌木,是《中國藥典》明確的正品藥用栽培種。枸杞具有抗旱、耐鹽堿、耐瘠薄的特點[1]。寧夏中寧縣是寧夏枸杞的重要發源地和產區,該縣光熱資源及枸杞種質資源豐富。但由于近年來枸杞栽培面積不斷擴大以及不合理耕灌,大量土壤次生鹽堿化程度加重。前人研究表明,枸杞生長發育過程中吸收的氮素約有20%來自于肥料,80%來自于土壤。2年生枸杞品種寧杞1號植株,在年生長周期內日吸氮量從新梢速生期到果實采收期(5月上旬至8月中下旬)一直表現為持續增加,且5月上旬、6月下旬植株吸收的肥料中氮素含量占總氮量的比例較高,說明這2個時期是植株吸收氮素的高峰期,也是追施氮肥關鍵時期。研究表明,枸杞植株中磷素的3.47%~1336%來自于肥料,87.64%~97.53%來自于根際土壤。寧夏地區總體上土壤Ca、Mg含量較高,由于Ca、K之間存在拮抗作用,會抑制枸杞對K的吸收,故寧夏地區生產的枸杞獨具特色[2-8]。枸杞品種隨著經濟和地區氣候條件的變化不斷更新,現有枸杞栽培技術在枸杞品種更新過程中已不再科學合理。因此,對枸杞新品種的生長發育及需肥規律的研究已迫在眉睫[9-10]。本研究以枸杞品種7號為研究對象,通過不同氮、磷、鉀配比施肥,研究枸杞葉片在不同時期的氮、磷、鉀含量動態變化,以及個別時期細胞保護酶活性的變化,以期為該枸杞品種栽培管理提供參考。
1材料與方法
1.1材料
1.1.1供試品種供試枸杞為2年生7號品種。枸杞苗木由寧夏農林科學院枸杞工程技術研究所提供。苗粗0.5 cm,苗高60~70 cm,側根4~5條。2013年4月定植,株行距 1.5 m×3.0 m。栽后50 cm處定干,立70 cm長竹竿支撐。
1.1.2研究區域概況研究區域位于中寧縣,海拔高度 1 100~2 955 m,年平均氣溫9.5 ℃,年均降水量202.1 mm,6—8月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61%;年蒸發量1 947.1 mm,為年平均降水量的9.6倍,屬于典型的中溫帶大陸性干旱氣候。土壤為灌淤土、淡灰鈣土,沙質壤土,土質均勻,土壤肥沃,富含礦物質和微量元素。
1.1.3供試肥料供試化肥分別為尿素(N含量≥46%)、過磷酸鈣(P2O5含量≥16%)、礦物質硫酸鉀(K2O含量≥20%)。供試有機肥為充分腐熟羊糞,N、P2O5、K2O含量分別為0.65%、0.47%、0.21%。
1.1.4灌溉水利用渠道引用黃河水灌溉,水質礦化度 <1 g/L。
1.2試驗設計與方法
1.2.1試驗設計以“3414”肥料試驗方案,采用三因素四水平二次回歸通用旋轉組合設計,以枸杞鮮果產量為目標函數,施氮、磷、鉀量為因變量,構建數學模型。
按“斤果斤肥”為基準進行施肥,預計單株產干果500 g需要肥料總量為500 g,總純氮、磷、鉀質量200 g,設施N量83.3 g/株,施P2O5量66.7 g/株,施K2O量50.0 g/株。所用化肥種類及養分含量:氮肥為尿素,含46% N;磷肥為磷酸一銨,含12% N、61% P2O5;鉀肥為硫酸鉀,含K2O 52%。氮肥基肥60%,追肥20%,追肥20%;磷肥基肥40%,追肥30%,追肥30%;鉀肥基肥40%,追肥30%,追肥30%。
施肥方案見表1、表2、表3。
1.2.2物候期觀測觀測植株的物候期、樹高、地頸、冠幅、萌芽率、發枝力、新梢生長量、落花落果率、鮮果千粒質量、產量等指標。2015年3—6月連續觀測枸杞的生育期,包括萌芽期、春梢生長期、開花初期、頭茬果成熟期、夏果成熟期、落葉期。鑒別標準:50%的植株達到某一生育階段為到達某生育期,10%到達為初期,80%到達為盛期[5]。
1.2.3植株生長測定于2015年3月下旬選各處理觀測樣株及觀測枝。每處理選擇樹勢相近的樣株15棵,并在樹冠中部按東、南、西、北、中5個方位各選留1個多年生觀測枝,用紅漆標記。觀測植株在整個生長期內不進行任何修剪。
枝梢生長量測定:4月20日至7月上旬每隔3 d,7月中旬至落葉前每隔10 d,用鋼卷尺測量枝上春梢生長量。
1.2.4生理觀測在春梢期、初花期、盛花期、初果期、盛果期,分別采樣檢測葉片中N、P、K、可溶性糖含量以及超氧化試驗時間為2015年3—10月。數據采用SPSS 17.0軟件分析。
2結果與分析
2.1不同施肥量對枸杞春梢生長量的影響
由圖1可得,不同施肥配比下枸杞7號春梢生長量差異明顯,6月20日春梢長度最大的為H12處理(58.8 cm),最小的為H3處理(40.0 cm);相對5月12日,春梢增加量最大的為H12處理(56.6 cm),最小的為H3處理(39.2 cm)。
2.2不同施肥量下枸杞春梢生長量的回歸模型
根據回歸最優設計的建模方法,采用三元二次回歸通用旋轉組合進行分析,得出下列結果:
式中:Y為7號春梢生長量;X1為施氮量;X2為施磷量;X3為施鉀量。
模型中一次項系數作用大小排序為X2>X3>X1。排序結果表明,各肥料對枸杞7號春梢生長量的作用以磷肥最大,鉀肥次之,氮肥最小。說明在本研究土壤及生態條件下,枸杞7號的高產栽培技術中,前期營養生長需要重視磷肥、鉀肥的供應。
2.3不同施肥量對枸杞初花期葉片中細胞保護酶活性的影響
在初花期對各處理的枸杞葉片進行采樣,測量葉片SOD、POD、CAT活性。如圖2所示,在相同栽培條件及管理水平下,不同施肥配比導致各處理植株葉片中SOD、POD、CAT活性含量存在顯著差異。SOD活性以H5處理最大(358.2 U/g),H6處理最小(151.2 U/g);POD活性以H8處理最大[2 256.7 μmol/(min·g)],H3處理最小[373.3 μmol/(min·g)];CAT活性以H12處理最大[106.9 μmol/(min·g)],H5處理最小[33.1 μmol/(min·g)]。由此可知,隨著施N、P、K量的變化,枸杞葉片中保護酶活性也受到相應影響。
2.4不同施肥量對枸杞葉片中可溶性糖含量的影響
當植株受到逆境脅迫時,可溶性糖含量會發生變化,一定程度上可溶性糖含量可代表植株的抗逆性。由圖3可以看出,各時期不同施肥配比處理對枸杞7號葉片中的可溶性糖含量影響較大,除個別處理外,總體趨勢為隨著生育進程先下降后升高,在盛花期達到最大值后下降;盛花期各處理植株葉片中的可溶性糖含量差異明顯,H8處理最高,為1.11%,H13處理最低,為0.41%。
2.5不同施肥量對不同時期枸杞葉片全氮含量的影響
由表4可以看出,不同物候期各處理葉片全氮含量存在顯著差異,整體上隨著生育進程先下降后升高,春梢生長期葉片全氮含量以H16處理最高(9.91 g/kg),H12處理最低(6.67 g/kg);初花期葉片全氮含量以H5處理最高(4.07 g/kg),H9處理最低(2.99 g/kg);盛花期葉片全氮含量以H12處理最高(5.29 g/kg),H4處理最低(3.16 g/kg);初果期葉片全氮含量以H8處理最高(4.15 g/kg),H15處理最低(2.65 g/kg);盛果期葉片全氮含量以H4處理最高(3.93 g/kg),H12處理最低(1.92 g/kg)。綜上所述,枸杞7號春梢生長期為需氮關鍵期,H16處理的N供應最為合理。
2.6不同施肥量對不同時期枸杞葉片全磷含量的影響
由表5可知,不同物候期各處理葉片全磷含量間存在顯著差異,總體上隨著生育進程先下降后上升。春梢生長期葉片全磷含量以H11處理最高(10.11 g/kg),H3處理最低(3.28 g/kg);初花期葉片全磷含量以H7處理最高(3.55 g/kg),H16處理最低(1.59 g/kg);盛花期葉片全磷含量以H13處理最高(4.09 g/kg),H2處理最低(2.32 g/kg);初果期葉片全磷含量以H10處理最高(4.72 g/kg),H16處理最低(3.03 g/kg);盛果期葉片全磷含量以H15處理最高(5.87 g/kg),H1處理最低(3.78 g/kg)。綜上所述,枸杞7號在春梢生長期、盛果期對P的需求均高,故在高效栽培中在這2個時期需要注意P的供應量。
2.7不同施肥量對不同時期枸杞葉片全鉀含量的影響
由圖4可知,在生長早期,枸杞7號葉片鉀含量最高,隨著植株生長發育,總體為先下降后升高,在盛花期時最低,初果期、盛果期時又逐漸增高。說明枸杞在坐果期需要大量吸收和積累鉀素,初果期H7處理葉片中鉀含量最高(12.11 g/kg),盛果期H4處理最高(13.04 g/kg),說明只有在果實成熟期動態調整鉀供應,才能使枸杞7號產量達到最優。
2.8不同施肥量下枸杞產量的回歸模型
根據回歸最優設計的建模方法,采用三元二次回歸通用旋轉組合進行分析,對試驗信息進行統計分析,得枸杞7號產量與各肥料因子間的數學模型:
式中:Y為枸杞7號產量;X1為施氮量;X2為施磷量;X3為施鉀量。
模型中一次項系數作用大小排序為X1>X2>X3。排序結果表明,各肥料對枸杞7號產量的作用以氮肥最大,磷肥次之,鉀肥最小。說明在本研究土壤及生態條件下,枸杞7號的高產栽培技術中,前期營養生長氮肥、磷肥的供應決定了其產量大小。
3結論與討論
不同施肥配比下,7號枸杞春梢生長量差異明顯,6月20日春梢長度最大的為H12處理(58.8 cm),最小的為H3處理(40.0 cm);相對5月10日,春梢增加量最大的為H12處理(56.6 cm),最小的為H3處理(39.2 cm)。建立模型如下:
3.1不同施肥配比對枸杞耐受性的影響
在相同栽培條件及管理水平下,不同施肥配比處理對枸杞葉片中細胞酶活性影響顯著,SOD活性以H5處理最大(358.2 U/g),H6處理最小(151.2 U/g);POD活性以H8處理最大[2 256.7 μmol/(min·g)],H3處理最小[373.3 μmol/(min·g)];CAT活性以H12處理最大[106.9 μmol/(min·g)],H5處理最小[33.1 μmol/(min·g)]。不同施肥配比對各時期枸杞7號葉片可溶性糖含量影響較大,除個別處理外,總體趨勢為隨著生育進程先下降后升高,在盛花期達到最大值后下降;盛花期各處理植株葉片中的可溶性糖含量差異顯著,H8處理最高,為 1.11%,H13處理最低,為0.41%。
3.2不同施肥配比對枸杞葉片中N、P、K的影響
隨著生育進程推進,枸杞7號葉片中全氮含量總體先下降后升高,故枸杞7號春梢生長期為需氮關鍵期,在春梢生長期H16處理最高(9.91 g/kg),H12處理最低(6.67 g/kg),這與前人研究結果[10-12]相似。5月中下旬開花初期和7月中旬夏果盛期是枸杞年生育期內葉片和枝梢氮素含量的低谷期,預示這2個時期是枸杞植株養分消耗最大和最需肥的關鍵時期,結論不一致。隨著生育進程推進,不同施肥配比下各物候期7號葉片中全磷含量總體先下降后上升,枸杞7號在春梢期、盛果期對P的需求均高,與前人研究枸杞葉片P素、N素含量變化趨勢[10-12],即整體表現為下降、初花期后升高。不同施肥配比下,枸杞7號葉片中全K含量在各個物候期的含量隨著植株生長發育總體呈先下降后升高,在盛花期時最低,初果期、盛果期時又逐漸增高。說明枸杞在坐果期需要大量吸收和積累鉀素,初果期H7處理葉片中鉀素含量最高(12.11 g/kg),盛果期H4處理最高(13.04 g/kg)。
通過三元二次回歸通用旋轉組合分析枸杞7號產量,得出下列模型:
通過式中一次項系數,可以得出N、P對7號產量影響較大。但一些學者研究發現,枸杞果實產量是枝數、枝長、冠幅等諸多農藝性狀共同作用的結果,各農藝性狀之間又相互作用,其對產量的貢獻作用大小不一。本研究只是從施肥措施方面探討,如何綜合提高7號枸杞果實產量,還需進一步研究。
參考文獻:
[1]周元滿. 枸杞的利用價值、栽培技術及產業化開發[J]. 防護林科技,2005,64(1):74-76.
[2]鐘勝元. 枸杞高產栽培技術[M]. 北京:金盾出版社,1998:68-69.
[3]張滿效,陳拓,肖雯,等. 不同鹽堿環境中寧夏枸杞葉生理特征和RAPD分析[J]. 中國沙漠,2005,25(3):391-396.
[4]李友宏,王芳,鄧國凱. 寧夏枸杞施鉀增產顯著[J]. 中國農資,2003(5):15-17.
[5]胡忠慶. 枸杞優質高產高效綜合栽培技術[M]. 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2003.
[6]李小剛. 甘肅景電灌區土壤團聚體特征研究[J]. 土壤學報,2000,37(2):263-270.
[7]張廣忠,王有科,樊輝,等. 不同覆蓋材料的保水效果及其對枸杞生長發育的影響[J]. 干旱地區農業研究,2010,28(2):49-52.
[8]張廣忠,蔡國軍,張寶琳,等. 配方施肥對1年生枸杞生長及結實的影響[J]. 林業實用技術,2011(12):15-17.
[9]賀春燕,王有科,齊廣平. 氮磷鉀配施對景電灌區枸杞生長及產量的影響[J]. 甘肅農業大學學報,2010,45(2):100-104.
[10]許興,鄭國琦,周濤,等. 寧夏枸杞耐鹽性與生理生化特征研究[J]. 中國生態農業學報,2002,10(3):70-73.
[11]Su W A,Mi R Q,Wang W Y,et al. The influence of cold hardness of plant stress sensitivity[J]. Acta Photophysiological Sinica,1990,16(3):284-292.
[12]鄒志榮,陸幗一. 低溫對辣椒幼苗膜脂過氧化和保護酶系統變化的影響[J]. 西北農業學報,1994,3(3):5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