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王煒+劉春泉+李大婧+張鐘元+張葉富+顧明法



摘要:大麥若葉苗粉是暢銷全球的功能性食品,通過對大麥若葉苗粉生產過程中可能存在的危害進行分析,確定關鍵控制點和對應的關鍵限值,制定預防措施和監控方法,建立危害分析與關鍵控制點(HACCP)計劃表,提高和穩定大麥若葉苗粉產品質量,確保產品安全性。
關鍵詞:大麥若葉苗粉;HACCP;生產
中圖分類號: TS218+.2文獻標志碼: A文章編號:1002-1302(2017)07-0171-03
大麥(Hordeum vulgare)是人類栽培的遠古作物之一,其嫩苗富含葉綠素、類黃酮、維生素、抗氧化酶及蛋白質等多種功能營養成分[1]。本研究中的大麥若葉苗是指采摘于冬至節氣之后、苗高15~30 cm的新鮮大麥嫩莖葉。
大麥若葉苗兼具藥食兩用作用,在中西方自古就有用于醫療治病的案例:唐代藥王孫思邈以冬霜大麥葉熬汁治療疫區的傳染性肝病[1]。中醫學界普遍認為,越冬的大麥嫩苗,具四時之氣,是“五谷之貴”;西方醫學鼻祖希波克拉底,也利用大麥苗汁治療皮膚、肝臟、血液疾病及腸胃功能失調,古希臘醫師用大麥提取物治療腸胃發炎[2]等。國外研究表明,大麥不僅是世界重要的食物來源,也是防治人類慢性病最佳的功能性食品,但其作為功能性食品長期未引起人們的充分重視[3]。直到近50年來,通過現代科學研究,大麥若葉苗才開始為廣大消費者所了解和接納。近20年來,大麥若葉苗粉風靡全球市場,年銷售額超過30億美元。
HACCP(hzard analysis and critical control point)即危害分析與關鍵控制點,是對可能發生在食品加工環節中的危害(物理/化學/生物危害)進行評估,進而采取控制的1種預防性食品安全控制體系[4]。HACCP體系自1992年由美國國家食品微生物標準顧問委員會(NACMCF)所提出[5],20世紀90年代末期在中國應用以來,在生產中通過其控制關鍵危害(尤其是生物危害控制),將危害消除或降低到食品安全可接受水平,對控制我國食品危害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大麥若葉苗粉是將新鮮大麥干制而成,水分含量在5%以下,可在常溫下長期貯存。由于大麥原料直接來源于田間,藥殘、致病菌及雜質等危害均可能存在。大麥若葉苗粉在食用時以熱水沖泡,或作為食品添加劑直接使用,因此要求產品必須有高度的安全性。為提高大麥若葉苗粉生產中的質量安全,筆者研究了HACCP體系在大麥若葉苗粉生產中的應用,通過對大麥若葉苗粉生產過程中的危害進行分析,確定關鍵控制點(CCP)及關鍵限值,制定糾偏措施、驗證程序和有效記錄,旨在為生產企業建立質量控制體系提供技術參考。
1大麥若葉苗粉加工工藝流程
原料→篩選→清洗→切分→殺青→烘制→粉碎→檢測→包裝→貯藏。
1.1原料
大麥若苗要求長度在15~30 cm、無凍害,去除枯黃老葉。
1.2篩選、清洗
去除原料中過長過短、受凍、黃枯的麥苗,剔除雜草,清洗去除泥沙雜質。
1.3切分、殺青
將清洗后的麥苗切成2~5 cm的麥段,進行蒸汽殺青,殺青溫度220~230 ℃,殺青時間50~80 s。
1.4烘制、粉碎
采用“兩段式”熱風干燥控制水分含量,干燥溫度70~80 ℃,干燥時間10~15 h,控制含水量在5%以下,然后粉碎成300~400目的細粉。
1.5檢測
以金屬探測器對產品進行檢測,無金屬異物混入算合格。
1.6包裝、貯藏
在消毒車間內裝袋裝箱,置于庫房中存放。
2加工過程中的危害分析和關鍵控制點
2.1危害分析(hazard analysis,HA)
根據大麥若葉苗粉的加工工藝流程,對每道工序進行危害分析,列出各工序可能存在的物理性危害(A)、化學性危害(B)、生物性危害(C),判斷其危害是否為潛在危害,確定其顯著性[6],并提出控制危害的預防措施,為確定關鍵控制點提供可靠依據。大麥若葉苗粉生產過程危害分析工作表見表1。
2.2關鍵控制點(critical control points,CCP)的確定
關鍵控制點是大麥若葉苗粉加工中的特殊點,即能實施控制的點,但每個引入或產生顯著危害的點未必都是關鍵控制點。通過確定、預防和控制關鍵控制點,可有效防止或消除食品安全危害,或降到可接受水平。關鍵控制點的確定以生產流程為基礎,根據關鍵控制點判斷樹進行確定。通過大麥若葉苗粉生產過程危害分析結果,運用判斷樹,最終確定原料、殺青、烘制、粉碎和包裝5個工序為關鍵控制點。
2.3關鍵限值(critical limits,CL)的確定
關鍵限值是在關鍵控制點上用于控制危害的物理、化學與生物參數,是確定食品安全與否的指標。關鍵限值表示生產出安全產品的界限,每個關鍵控制點必須有1個或多個關鍵限值用于每個顯著危害的控制。當大麥若葉苗粉加工偏離安全限值時,應采取糾偏行動,保證產品安全。根據大麥若葉苗粉生產工藝流程、設備要求、廠房條件、試驗數據、專家建議等綜合考慮,制定出大麥若葉苗粉生產過程關鍵控制點的關鍵限值(表2)。
3HACCP計劃的建立
根據危害分析結果、關鍵控制點與關鍵限值的確定,建立詳細的監控體系(monitoring,M)、糾偏措施(corrective actions,CA)、驗證程序(verificationprocedures,V)、記錄與保存制度(recordkeeping procedures,R)[5],編寫出HACCP計劃表(表3)。
監控是實施一個有計劃的連續觀察和測量,以評估一個關鍵控制點是否受控,并為驗證提供準確記錄,在監控體系中要明確監控對象、監控方法、監控頻率和監控人員。監控時發現關鍵控制點上的關鍵限值發生偏離時,要分析產生的原因,并根據產生的原因采取相應的有效措施予以糾正,使生產加工過程的關鍵控制點再次受控。
實施HACCP體系時必須保持有效、準確的記錄,每1 h由車間檢驗員負責CCP的抽查驗證并記錄,每2 h由品控部門抽取成品樣品,做理化及微生物檢驗,確認受控情況。每3個月由HACCP小組對原料、監控記錄、糾偏措施、監控計量儀器精度記錄、成品檢驗記錄、衛生管理記錄等進行核查以確認系統處于正常運轉中。若一段時間出現類似失控事故,則HACCP小組須要重新審查管制標準與措施是否得當,并予以修正[7]。
4結論
HACCP體系的建立以企業GMP和SSOP為基礎,根據HACCP的基本原理確定大麥若葉苗粉生產過程中的原料、殺青、烘制、粉碎和包裝等5個關鍵控制點,對每個關鍵控制點確認關鍵限值,并實施監控糾偏、記錄與驗證程序,可有效預防、控制或降低大麥若葉苗粉生產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危害,提高生產流程各個環節的管理水平,保證產品質量,提高市場競爭力。
參考文獻:
[1]張輝,喬勇進,戚文元. 大麥苗總黃酮提取工藝的優化[J]. 食品與發酵工業,2013,39(8):238-244.
[2]黃碧光,劉思衡. 麥苗的營養保健價值及其開發利用[J]. 食品研究與開發,2001,22(5):40-42.
[3]Baik B K,Ullrich S E. Barley for food: characteristics,improvement,and renewed interest[J]. Journal of Cereal Science,2008,48(2): 233-242.
[4]張信仁. HACCP在速凍竹筍生產中的應用[J]. 食品研究與開發,2015,36(2):134-136.
[5]文喜賢,張富生,謝偉,等. 基于危害分析與關鍵控制點(HACCP)原理構建區域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控體系——以稻谷為例[J]. 中國農學通報,2015,31(9):267-272.
[6]張爽,冮潔,趙友暉,等. HACCP管理系統在鮮切草莓加工和保鮮過程中的應用[J]. 食品安全質量檢測學報,2015,6(9):3780-3786.
[7]陳宗道,劉金福,陳紹軍. 食品質量與安全管理[M]. 北京:中國農業大學出版社,2012:198-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