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江明
近日,俄羅斯莫斯科紅場舉行的閱兵活動中,展示了一批新式武器裝備。與往年不同,今年第一次展出專門為北極部隊研制、在北極地區使用的武器裝備。紅場閱兵出現的北極作戰武器包括“鎧甲”和“托爾”兩種近程防空導彈系統,它們分別被安裝在“勇士”型履帶牽引車上。這種履帶牽引車的特殊設計使它能在極地地區的冰雪上靈活行走。閱兵中展示了這種外表涂有黑白相間偽裝色、專用于北極地區的防空導彈系統。除此之外,北方艦隊下屬的第61獨立海軍陸戰旅也首次參加了紅場閱兵。為什么俄羅斯將北極部隊提到了如此高度?普京的北極戰略到底有何特殊之處呢?
俄羅斯這個國家對于北極的興趣可以說源遠流長!早在莫斯科公國時期,俄羅斯沿海居民就已經能夠通過匯入北冰洋的西伯利亞河流進入北極圈。1648年,商人費多特·波波夫和哥薩克首領謝緬·杰日涅夫駕著帆船穿越北冰洋的楚科奇海進入太平洋,完成了北冰洋內第一條商業航線的勘察。
2001年,俄羅斯向聯合國大陸架界限委員會遞交正式文件,以北冰洋的羅蒙諾索夫海嶺和門捷列夫海嶺是歐亞大陸的延伸為由,要求將北冰洋120萬平方公里的海域作為自己的專屬經濟區。2007年7月,俄科學家更乘潛艇深入四千多米的北冰洋海底,放置俄羅斯國旗和時間膠囊以宣示主權。2013年普京簽署了北極開發戰略規劃綱要,開始實際著手開發北冰洋大陸架的資源。
隨著全球氣候變暖和技術的進步,開發北冰洋開始具有不錯的經濟前景,成本也在可承受范圍之內。對于俄羅斯而言,部署專業北極軍團并不僅僅是基于保護經濟開發的角度,該地區對于俄羅斯而言地緣戰略價值也非常高。
北冰洋在地理上正好位于美國和俄羅斯之間,兩國互相攻擊的戰略導彈普遍途經北極上空飛行,所以控制住北冰洋在地緣政治上也非常關鍵。美國針對俄羅斯的空中監控力量,部署在阿拉斯加地區且預警方向就是針對北冰洋上空,這也是為何每年由阿拉斯加地區的北美防空司令部負責通報圣誕老人的飛行軌跡。
冷戰時期,俄羅斯非常重視利用北冰洋作為戰略打擊的跳板作用,比如讓彈道導彈核潛艇在北極冰蓋下方潛伏。需要發動戰略進攻,重型核潛艇可以直接穿透冰蓋上浮,并且發射毀滅性的核導彈。這樣不僅能夠躲過美軍的反潛網絡,還可以縮短飛行距離,減少敵方反應時間,而核戰爭中縮短1分鐘時間很可能就是生死攸關。
從閱兵式出現的幾款北極專用裝備來看,俄羅斯在北極主要部署的還是防御性武器,比如鎧甲防空系統主要是針對中低空威脅而設計的,并且具備非常強的機動部署能力,這些武器主要是用來增強俄羅斯北方戰略司令部的雷達和反導系統的防御能力。

2015年,俄羅斯在北極的新地島部署了最先進的“凱旋”防空反導系統,這被視為針對北約東擴及美國在東歐部署反導防空雷達的主要反制方案之一,可以從另一個方向削弱北約在東歐部署反導系統帶來的戰略效應。
除了凱撒系統之外,俄羅斯還在弗蘭格爾和梅斯施密特島等地,部署了新的雷達預警系統,其中包括可探測超低空目標的雷達和超地平線雷達。這些部署在北極的反導系統和預警雷達具有極強的戰略預警能力,卻可能在戰時遭到美軍武裝直升機、巡航導彈和特種部隊的偷襲。
部署中近程機動防空系統和海軍陸戰隊,是非常重要的戰術掩護單位。除了掩護部署在俄羅斯北部邊境的防空系統基地之外,此類地面機動防御力量也能為發射導彈的戰略核潛艇提供有效的防空支援。
蘇聯時期紅色海軍建造航母的最初目的,就是為核潛艇提供一定的防空支援。由于現在俄羅斯海軍的主力仍是核潛艇部隊,在北冰洋地區機動部署的地面防空力量能承擔過去航母所承擔的部分戰術任務。由此可見,俄北極兵團是一支實戰化程度非常高的專業部隊,具有非常明確的戰役和戰術任務規劃,不僅僅是一支象征性存在的部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