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洋
整個四月,圍繞美國航母打擊大隊到底有沒有前往朝鮮半島,白宮、五角大樓和美國媒體前后幾次表態,而且每次說得都不一樣,生生將威懾朝鮮的政治劇演成了一出“荒誕劇”。
在差不多二十天的過程中,韓國媒體作為理論上的當事國,卻也是烏龍鬧得最大的:在4月15日前,韓國媒體是鼓吹“美國航母4月15日前后抵達日本海”消息最為起勁的,但隨后在美國媒體的詰問下,五角大樓不得不承認航母當時其實遠在數千公里外的印度洋;之后韓媒又再次宣稱美國海軍將在4月25日前后在韓國外海舉行軍事演習,但最后實際進行演習的地點卻發生在日本以南的菲律賓海。至于其他國家媒體,雖然在新聞消息上來源更多,但面對美國國防部的含糊其辭,也往往難以及時獲得航母的行蹤。
這也說明了一個問題,那就是在大多數時候,一個國家的航空母艦及其戰斗群,是可以做到在公眾的眼皮子底下“消失不見”的。畢竟就算是最后“揭穿”所謂美國航母在日本海傳言的美國媒體,依靠的仍然是美國海軍官方自己定期發布的航母動向和相關圖片。
無論在和平年代還是戰爭時期,“航空母艦在哪里”一直是極為重要的軍事情報問題。在科技還不發達的上世紀三十年代,艦艇一旦出海,除非海上偶遇否則基本難覓行蹤,因此大多數時候港口內的情報搜集就成了最關鍵的信息來源。而到了戰爭期間,尋找海上航母的任務則主要交由潛艇和偵察機來執行。不過因為航母航速高達30多節,一晝夜間就能機動超過1000公里,因此即使偵察力量偶爾檢測到航母,如果不能實現穩定跟蹤,也很難下達攻擊決定。
中途島海戰中,日本聯合艦隊就是因為艦載偵察機出動的延遲,才錯失了發現美國航母部隊的最佳時間;而美國發現日本航母,也因為沒有對日本航母實現穩定跟蹤,導致出擊的魚雷攻擊機和俯沖轟炸機沒有同時展開攻擊,差一點導致作戰失敗;到了夜間,美國航母利用其高機動性迅速后撤,成功躲開了日本聯合艦隊主力戰艦的夜襲。
到了冷戰時期,盡管偵察手段和偵察范圍隨著技術進展不斷多樣化,但在冷戰的大部分時間里,持續跟蹤一艘高速航行的航空母艦依然是一個難題。作為美國航母的主要對手,蘇聯在冷戰時解決這一問題的方法極端簡單粗暴——用幾艘高速的驅逐艦組成一個跟蹤群,時刻不停地跟隨美國航母行動,并向后方報告動向。當然,這樣跟蹤也并不是萬無一失,一方面驅逐艦隊總有要回港補給的時候,另一方面,美國人也不是傻乎乎就讓你盯著,同樣會想辦法“李代桃僵”。中東戰爭時期,就有美軍用快速戰斗支援艦在夜間冒充航母,讓蘇聯軍艦在雷達上看到后以為自己保持著跟蹤,然后航母帶領部分護航艦高速轉移,天亮后蘇聯海軍發現一切時,美國航母早已經轉移到幾百公里外的海域了。
為了一勞永逸地解決這一問題,使用衛星搜尋航母的“最終手段”被提上了日程。不過在大洋上300米長的巨輪并不在少數,光用雷達搜索必然會導致極高的誤報,因此蘇聯同時研制裝備了雷達和紅外兩種偵察衛星。考慮到增加探測精度和對全球主要海域實現全時段覆蓋的需求,這些衛星的飛行軌道低、壽命短且需求數量大。直到1980年代末期,蘇聯才勉強建立了一套有效的海洋衛星監視系統,實現了對接近蘇聯的美國航母的基本監視能力。
對于其他立志發展反航母武器的國家而言,“找到航母”同樣也是最基本最關鍵的技術難題之一。在當代的技術條件下,無論是遠程反艦巡航導彈還是具備末端精確制導的彈道導彈,其實現的難度都已經大大減小,但面對找航母的難題時,大洋還是那么開闊,航母還是那么迅速,而全世界的商船數量則多了許多。想要實現對航母的準確跟蹤,特別是還要利用這種跟蹤能力構建一整套打擊作戰系統,其技術難度依然是十分可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