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長春
2016年一部反映故宮紅墻里匠人師傅的紀錄片 《我在故宮修文物》 紅遍網絡。宮墻內的時間似乎是凝固的:故宮修復師們用3年磨一把刀,用18年修復一幅畫,秉承職業的敬畏和謙恭,成全了文物,也成全了自己。宮墻外的世界斗轉星移,世界更大,誘惑更多,這種耐住性子的“修行”似乎更難。不過總有些人如故宮的師傅們一樣,一生只專注于做一件事。東大品證王溢炯是為一例。
4月24日,北京東大品證公司總部,記者見到傳說中“做了27年鵝肝醬”的東大品證CEO王溢炯。如果不是親見,很難相信坐在眼前這位著裝得體、高大健碩的“青年”竟是一位已入知天命的“中年人”。“這也許因為我自己吃鵝肝醬吧。”王溢炯半開玩笑地和記者打開了話匣。
就在這次采訪的前幾天, 王溢炯受邀參加了食品行業全球最具影響力的論壇——第四屆食品飲料創新論壇(FBIF2017)。王溢炯的一場主題為“對品質永不妥協——工匠精神是讓‘Made in China重建國民信任、走向世界的唯一途徑”的演講引爆了全場。
“我從1990年到現在只做了一件事, 就是如何準確地加工法國西南部的傳統手工產品——鵝肝醬。27年我們做到了什么?得到的很多歐洲廚師給我的評價是接近原產級,不是普通級……中國制造的鵝肝醬得到法國人的贊揚,讓我自豪,我們希望中國的品牌可以在國際舞臺上呈現。”這是會場上王溢炯對嘉賓的承諾,更準確的說是答卷。
“一個人做一個行業,為什么能做27年呢?”這不得不提到34年前王溢炯日本進修之旅帶給他的“標準”震撼。
1983年,那年19歲的王溢炯成為國內第一批日本勞務輸出的人員,前往早稻田大學北海道分校進修,專業是乳制品加工。在早稻田大學實驗室的一天下午,實驗室的老教授布置王溢炯一項“看似簡單”的任務——擦桌子。
“當時我擦了兩遍,我就把布擱在那兒了。他說你再擦幾遍,我又擦了三五遍,那時候已經有點不耐煩了。”憶起當年的“毛頭小子”時的經歷,王溢炯仍然記憶猶新。“我當時覺得,擦桌子是一個衛生概念,只要把它擦干凈就行。但是日本老教授一直讓我擦了30遍,那時候我的心情就完全不一樣了,甚至覺得是不是故意在整中國留學生。”
可是到了晚上,他找我,他說對不起。老人這樣告訴年輕的王溢炯:“你很年輕,我只想告訴你一個概念,什么叫標準。你的標準是視覺標準,就是你看見干凈了。而我們的標準是數據標準——每平方厘米細菌的含量。”聽完這段話,當時王溢炯有點懵。“后來意識到原來標準和標準的解讀是不一樣的。這個高標準的樹立,為以后我能堅守這27年做了一個準備。你的標準有多高,你就能干什么樣的事。”
這段經歷,王溢炯深有感悟并一直影響到他做企業和產品,包括篩選合作伙伴的要求,恰如一位匠人的入行行為準則,一堅持就是27年。
東大品證品牌語叫“對品質永不妥協”,這不僅僅只是一句口號。采訪現場,記者親歷了一個真實的商務合作細節。王溢炯與一家做了20多年食品包裝盒的供應商談2017年新品的包裝供貨。“我跟老板交流很簡單,我的要求和你的行為之間是不是吻合的?是,你就是我的供貨商;如果不是,你就不是我的供應商。”
跟東大品證做生意很簡單,就是任何的東西都一個標準。王溢炯打趣道:“今天把箱子落實了,做出來了,特別漂亮。這個箱子我給廠家打了60分,廠長的眼淚都要下來了。”包裝高標準姑且如此,產品亦甚。
王溢炯的東大品證鵝肝生產是全國少有的全產業鏈布局——從法國南部鵝肝醬的故鄉成功地引進朗德種鵝,并完成了朗德鵝從育種、繁育、養殖一直到深加工專業化生產鏈條的本土構建。
每次從山東養殖工廠篩選運輸來到北京延慶的加工廠都會經歷一次更嚴苛的“淘汰”。“我們不會猶豫在產品質量上。從山東運來的這批肝不好,全部扔掉不加工,而不是去選擇或者再加工。假如今天做五千瓶產品,最后檢驗說只剩50個合格,那今天就做50罐,那剩下的4500瓶就不要了。很多人還琢磨剩余稍次的產品怎么弄,在我這里,就是全部扔,而且必須得有錄像。”
說到這,王溢炯的語氣前所未有的堅定。“因為我們公司沒有二級品,我不能以任何借口。只有一個產品,一樣的質量,一個標準,沒有一級品、二級品。”這是王溢炯的執著所在。“因為你對消費者要有交代,你對產品企業的管理者、雇員要有交代。更重要的,你一旦做國際貿易,你要對國家有交代,你代表的是中國高端手工業的一份子。不管國家知不知道你,你是‘Made in China。”
對于60年代生人來說,與“Made in China”相關的標簽是理想主義和家國情懷,這一點在王溢炯身上更為突出。
王溢炯家庭出身優渥,父母都是受過西式教育的高級知識分子。但就是在這樣的家庭,王溢炯反而受到更為純粹的“愛國教育”。“我母親對我的影響特別大。她說崇洋沒毛病,不能媚外。說一個東西好,這是哪一國的,但絕不說中國不行。如果我們努力,我們也能達到。因為如果你要懷著崇洋媚外的心情,這個干不了的。這是我的家族教育。”王溢炯把這稱呼為“族性”——家庭的族性教育和傳承影響的一個人價值觀和做事底線,無論是個人還是企業,莫不如是。
27年前帶著族性和榮傲,王溢炯一頭扎進高端鵝肝加工行業,步步為營,沒有回頭路。“這個行業它的難度在于你要非常準確地復制歐洲傳統美食文化,不光是種禽養殖,還涉及到所有的環節,還包括思想意識和產品形態。”簡而言之,就是將中國的“土地文化”與法國的“埃菲爾鐵塔文化”形成連接,這是王溢炯和他的東大品證團隊一直在做的。
27年中國鵝肝醬產業鏈布局,王溢炯的堅持給中國的消費者帶來世界頂級美食文化的教育;以及真正的優質鵝肝生產和鵝肝醬高端手工生產的工藝和產品。“更重要的是,帶來中國脂質加工的新高度,證明中國人有能力做高端鵝肝醬美食,雖然我們磨了27年的劍,但終于這個劍是亮出來了。”王溢炯欣慰地表示。
王溢炯亮劍的第一步是打造國際一流高端美食文化傳播平臺線下體驗店“品閣”。2017年是東大品證的“銷售元年”,第一家旗艦體驗店“品閣”已經在上海新天地開業,北京燕莎50號院也在籌劃面市中,明年的計劃是將在全國一千家高端商超和商務圈內開設零售店或合作店。代表中國人自己的高品質鵝肝醬品牌和產品,正在走進我們的生活。
采訪的尾聲,王溢炯告訴記者,今年5月,在東大品證高端鵝肝醬產品正式上市之際,他還將與法國里昂米其林廚師培訓學校的CEO有一場約訪,聊的內容是關于中國人自己的鵝肝醬如何發揚光大,這代表國際頂尖美食機構對王溢炯這位匠者27年精心打磨的東大品證鵝肝醬的認可。
2017年新元年,從匠人的手藝品進入千家萬戶,我們有理由相信:這只需要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