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汀
17世紀初,首批英國移民到達北美洲新英格蘭地區。移民中有100多名清教徒,曾在牛津和劍橋大學受過古典式高等教育,為了讓他們的子孫后代在新家園也能夠受到這種教育,他們于1636年在馬薩諸塞州的查爾斯河畔建立了美國歷史上第一所學府——哈佛學院。

哈佛學院最初模仿英國的大學模式展開辦學,但清教徒的哲學思想卻獲得了保留。在很長一段時間里,學院的領導者都由神職人員擔任,直到1708年第一個非清教成員的校長上任,哈佛才從清教思想的管制中獨立出來。
如今的哈佛,正試圖修改校歌中對清教徒贊頌的內容,征集新歌詞乃至曲調。據英國媒體報道,作為哈佛大學提高“包容性與歸屬感”項目的重要部分,去除校歌中涉及清教徒內容的計劃在哈佛得到大力支持。
哈佛校歌《公正哈佛》的結尾是“做光明先驅和愛的使者,至死方休”,表達的是對哈佛清教徒傳統的贊頌。有人認為,這句歌詞顯然已經落后于時代了。
哈佛大學“包容性和歸屬感”建設工作小組表示,象征哈佛個性的校歌在學校重大儀式上都會被唱響,現在校方希望校歌更為包容,而不僅僅是歌頌新英格蘭殖民者。不過,哈佛的學生們對于去掉校歌歌詞中紀念清教徒建校者的內容反應平平。
“篡改歷史”
自19世紀30年代以來,就一直有人質疑修改哈佛校歌的歌詞,但至今從未真正上升為一個爭議點。之前倒是有人在推特上抱怨修改校歌就是“篡改歷史”。
盡管歷史上清教徒曾是創辦和建設哈佛的主力軍,但如今,哈佛大學的新生中有一半來自少數族裔,哈佛的男女學生比例也幾乎是對半分。
不過,哈佛“包容性建設”工作小組的聯合主席丹妮爾·艾倫教授表示,哈佛的校歌必須適用于每一個人,“不論背景、身份、宗教和信仰”。她表示,現有的校歌歌詞隱喻“追求真理,承載光明”是清教徒的特殊職責,這并不合適。
艾倫教授指出,哈佛校歌之前有過一次修改,1998年把歌詞中的“兒子”一詞改成了更中性的詞匯。而且,哈佛校方此次不僅要修改歌詞,還考慮改變校歌的曲調或風格,有人甚至建議改成嘻哈版校歌。
“安全區”
這是發生在美國名校的最新論戰。爭論的焦點在于,各學院應該如何在保留其歷史根源與學生的多元化訴求之間取得平衡。這樣的論戰不只發生在哈佛大學。
比如,耶魯大學今年年初宣布將會給該校卡爾霍恩學院重新命名,該學院原本是以19世紀一位奴隸制的擁護者來命名的。現在它將以女性計算機科學家格蕾絲·默里·霍珀的名字命名。
哈佛大學也正在摒棄“舍監”這個頭銜,因為這個詞語暗含了奴隸主義色彩;哈佛大學還不再使用含有某個家族勛章的印章,因為那個家族出了一個臭名昭著的奴隸販子。歷史上,哈佛大學也曾擁有很多奴隸,因此舉行過一系列活動來反省自身與奴隸貿易的瓜葛。
喬治城大學過去也曾是奴隸主、販賣過黑奴。為此,喬治城大學承諾,如果學生中有先人是曾在19世紀30年代被該校販賣過的奴隸,可以得到額外津貼。
英國大學中也有類似的問題。牛津大學奧里爾學院有一座塞西爾·羅茲雕像,是否應該移除該雕像引發了極大爭議和關注,抗議者認為這位維多利亞時代大地主的種族觀充滿殖民主義色彩,不應被隆重紀念。然而移除該雕像的主張被牛津大學校方駁回了。
不久前,牛津大學表示,將新建20多個雕像來保證紀念墻上有更多的女性和少數族裔代表人物。
這一次,哈佛大學的新校歌征集大賽將持續到9月,但由此引發的爭論何時會停歇就不得而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