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宗金
什么是任務意識
任務意識是指在心理上具有努力完成別人交給的任務的意識傾向性,即個體對自身完成的任務及其要求的察覺與認識。任務意識是責任心的具體體現,是建立在強烈的責任心基礎之上的。兒童的任務意識是指孩子在家長和教師的支持與幫助下,有目的地完成某項任務的愿望。
兒童在1.5~2歲時出現任務意識的萌芽,支持兒童在短時間內堅持進行某種感興趣的活動。兒童到3歲時,任務意識發展的水平仍然較低,他們堅持的時間較短,如果遇到小小的困難,或者任務比較枯燥,一般會失去堅持完成任務的愿望和興趣。3~5歲兒童能按照一定的道德標準和日常規則來做事情,初步控制自己的情緒和行為。5~6歲的兒童已經能主動克服困難,有時會堅持把事情做完,如堅持畫完一幅畫再去玩,他們開始具有一定程度的自控能力,任務意識明顯提高。
兒童任務意識的培養,對他們以后獨立地走向社會、與人和諧相處以及培養健全、完善的人格都有著積極的意義。兒童的任務意識包括三個指標:目標認知,在活動開始之前是否明確自己的任務;條件認知,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是否知道完成任務的條件,即有哪些可選擇的材料以及如何根據任務來選擇材料;方法認知,選擇什么樣的方式方法解決問題。
雙雙想蓋個別墅,她首先是找了3個牙膏盒,在桌子上把兩個牙膏盒平行地豎起來,中間空一個牙膏盒橫放的距離。然后將第三個牙膏盒橫放在那兩個豎起來的牙膏盒上面,牙膏盒都倒了。接著她拿了一個大的鞋盒放在桌子上,將牙膏盒平放在鞋盒上,拿兩個易拉罐放在牙膏盒上,開始有點像房子了。她又將正方體的牛奶盒放在鞋盒的中間,再放上易拉罐,并用一個正方體的藥盒做底,在上面放上一個易拉罐,這樣就建好了別墅。
這里,雙雙圍繞任務初步鎖定對象→嘗試建構→失敗,轉變對象→由新刺激引發新的嘗試→堅持到底,完成任務。從她的表現來看,整個過程基本上是圍繞活動的任務進行的。剛開始,雙雙有個模糊的目標,先把兩個牙膏盒豎起來當建房的柱子,在行為中不斷嘗試,失敗后又重新研究材料,在不斷地進行有意識的探索、嘗試以后,最終明確目標,解決問題,完成任務。
孩子任務意識缺乏的三大原因
包辦代替讓孩子任務意識淡化
許多父母對孩子盲目寵愛,認為孩子小,處處不放心,喂孩子吃飯,幫孩子穿衣,幫孩子洗臉,什么都不讓孩子動手,殊不知這樣會使孩子養成依賴性的心理。看到孩子脫不掉套頭衫,媽媽有點急火攻心:“別脫了,媽媽來吧。”看到孩子系不好鞋帶,媽媽忙不迭地蹲下身來:“別動,媽媽來。”在家長的包辦代替下,孩子形成了錯誤的想法:反正我做不好也不要緊,爸爸媽媽會替我做的。導致當孩子未完成任務時,往往會推卸責任,怪罪于父母。
盲目打斷讓孩子任務意識模糊
孩子經常坐在玩具前,這兒擺擺,那兒放放,一坐就是很長時間。孩子全身心投入到那幾件百玩不厭的玩具中,正是注意力高度集中的時候,如果做父母的這時候去打斷孩子的活動,不但會引起孩子的反感和煩躁,還會在無意間破壞對孩子任務意識的培養。
貝貝拿了一個還沒拆封的新玩具想自己打開來玩,卻發現怎么都打不開。媽媽看到了,走過來,一把將玩具拿起來,跟貝貝說:“媽媽幫你開。”結果貝貝一邊急得跳腳,一邊說:“不,我不要。”媽媽只好又將玩具還給她。
其實貝貝心里可能在想:1.怎么辦不到啦,我一定要弄成功!2.我不想要你幫忙,我可以。3.你不要弄啦,我想自己來!1歲半左右的孩子開始有自主意識,他們認為自己可以做得到,想自己控制所有事情,因此常不希望他人干擾。在孩子玩的時候,許多家長總想“教”孩子什么。其實只有孩子的獨立性得到培養,他的任務意識才會得到充分發展。
耐挫力低讓孩子任務意識弱化
孩子學吃飯的時候不會用筷子,學走路時經常摔跤,學穿衣服時穿反……從小到大,孩子不可避免地要碰到數不清的困難和挫折。缺乏“挫折抵抗力”的孩子往往會把失敗歸結為一些看來“無法改變的原因”,比如,“我太笨,我就是學不會”;或者普遍的原因,即“我做不好這個,我什么也做不好”。耐挫力缺乏是孩子從事有目的任務時的障礙和干擾。自己系鞋帶,一開始對孩子來說可能是一個“天大的”困難,所以當他失敗時鼓勵他再想其他辦法。當他驕傲地把小腳丫伸出來向你“炫耀”他自己系好的鞋帶時,想必這份喜悅和自信是其他東西無法取代的。耐挫力強的孩子為了實現自己的目標,不怕困難,不怕挫折,充滿信心,有頑強的毅力;耐挫力差的孩子,表現出“三分鐘的熱情”,知難而退。
培養孩子任務意識的五大策略
通過目標強化孩子的任務意識
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最初都是無序的,隨機做事或者游戲。而毫無秩序的做事習慣,很容易讓孩子盲目做事。家長如果能夠引導孩子經常建立目標,孩子就會把一件事做得完整,有條理。當然目標一定要恰當,任務太多太難,孩子望而生畏,就會對抗或放棄。對于一些難度較大的任務,可以分解成一個個小目標,這樣孩子可能就樂于接受了。同時以“小目標”促進“大目標”。比如家長這周給孩子的目標是能連續拍皮球10下,一星期后給孩子的目標是能連續拍皮球15下,這樣一天天堅持,久而久之,便能達成“大目標”。
通過游戲提高孩子的任務意識
游戲能讓孩子進一步明確自己的任務,家長可以通過游戲給孩子創設任務環境,讓他們身臨其境,對角色產生認同感,主動去完成任務。比如,孩子騎了一會兒“竹馬”,就把木棍扔下,跑去玩別的了。這時,你可以對他說:“馬累了,該喂喂它了,給它喝點水吧。來,我們現在就喂喂它。”孩子就會把扔掉的木棍撿起來。飲完“馬”之后,你再告訴孩子:“應該把它牽到馬棚里去休息。”“馬”就會被孩子牽進“馬棚”里去。
通過選擇加強孩子的任務意識
孩子任務意識的強弱取決于對活動的興趣,而不是受制于成人的要求,不是成人吩咐要完成的事情就會去完成。孩子的任務意識不應該是依靠動機來維持。他們如果渴望成功,就能在活動中主動克服困難。比如,孩子喜歡的事情很多,如下棋、畫畫、跳舞等,但是做每件事都只有三分鐘熱度。爸爸媽媽不妨讓孩子自己選擇最感興趣的內容來學習,并要求他堅持到底。這樣,孩子就會一心一意學習,他的任務意識就會逐漸提高。
通過計劃加強孩子的任務意識
孩子在活動時往往缺乏明確的目的性,不能很好地約束和控制自己。在活動中家長可以告訴他任務是什么,請他思考要做什么,打算怎么做,可以制定怎樣的計劃,用什么方法。比如,孩子在玩積木搭房子的時候遇到了困難,這時爸爸媽媽可以啟發孩子思考:你的材料夠用嗎?為什么不夠呢?如果孩子偏離了任務,爸爸媽媽可以提醒孩子:你原來不是打算做什么的嗎,怎么又做別的了?這樣孩子就會回到既定的任務上來。
通過圖標提升孩子的任務意識
幫助孩子用圖標把任務記錄下來,這樣圖標就起到提示的作用,任務提示讓任務的內容和形式更加直觀和具體。比如,對小一些的孩子,家長可以在日歷上貼上圖片,讓孩子看見圖就知道今天要完成的任務是什么;對大一些的孩子,家長可以讓他畫一張表格,把要完成的任務用圖標記在上面。這樣,孩子就能清楚地知道自己要完成的任務。
幼兒期是任務意識形成的關鍵時期,家長應對幼兒的任務意識進行循序漸進的培養,在日常生活的各個環節中進行滲透,在潛移默化中增強他們的任務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