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成長?從一般的意義看,成長有兩層意思,一是生長而成熟;二是向成熟的階段發展。孩子的成長是一個不斷生長、邁向成熟的過程。對孩子成長與發展的理解,有許多不同的視角,如生理的、認知的、人格的,等等。但兒童的生命是一個整體,我們應看到孩子生命成長的整體圖景。德國教育家、科學家魯道夫·史代納關于人類本質的三元理論與兒童發展理論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圖景。
人的三元構成與發展階段
人的三元構成
魯道夫·史代納認為,在人類的感官視野中,世界分為可見的物質世界與不可見的精神世界兩部分。人的存在分為身體、心靈和精神三個層次。人通過自己的身體,感知物質世界,并參與到物質世界之中;通過自己的精神把握事物的本質,并參與到精神世界之中;通過自己的心靈建立精神與物質世界之間的交流與平衡,并建構屬于自己的世界。
雖然人是身體、心靈和精神的統一體,但這三者并不是天生處于和諧與合一的狀態。身體是心靈和精神的容器與載體,兒童需要通過學習才能讓精神、心靈與身體和諧地共處與合作。教育的任務就是使這三者和諧發展,使孩子成為一個和諧而又平衡的人。
三個發展周期
魯道夫·史代納認為,兒童的身體、心靈和精神的發展是以7年為周期漸次成熟的。
在出生前,物質身體包裹在母體中。出生后物質身體得以解放,這個階段(0~7歲)兒童的生命力,主要用于建設、健全和平衡身體的發展,這一時期身體成長極其迅速。也是幼兒物質身體成長的關鍵期。
7歲以后(7~14歲),兒童的生命力從建構身體的任務中解放出來。這一階段兒童的生命力主要活躍在心靈的發展方面。青春期以后(14~21歲),生命力從滋養心靈的任務中解放出來,活躍于思考的發展方面。
21歲以后,精神自我獲得初步自由并漸次發展。這三個階段的發展是相互影響的,前一階段是后一階段的基礎。教育需要配合人的意識發展規律,階段性地針對人的發展意識來設置教學內容,讓生命得到全面與深度的呵護。
0~7歲兒童的發展要點
0~7歲可進一步劃分為0~3歲、3~5歲、5~7歲這三個階段,但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特殊的發展階段,我們需要在普遍性規律中去探索、認識具體的孩子。孩子成長過程中有一些里程碑式的節點,在這個點上,孩子會有明顯變化。教育者觀察與了解這些變化,可以更好地把握孩子發展的需要,提供恰當的幫助。
0~3歲兒童的發展要點
對孩子來說“長大了”意味著能為自己的行為負責,有一個更高的精神自我來調控自己的身心行為。成人的責任是幫助孩子的精神自我與身體合作,慢慢地能把握自己身心行為。3歲以前孩子發展的最重要成就是學會了走路、說話與思考。
從受孕那一刻開始,母親的情況、狀態、選擇,母親與周圍環境的關系,出生的方式、哺乳的方式,都影響著胎、嬰兒的成長。
小嬰兒完全依賴于周圍的世界,3個月時會翻身、抬頭;6個月會坐;8個月會爬。孩子的爬行有助于精神自我與身體的合作,許多孩子由于被過度保護,沒有經歷爬行期而直接開始學走,這容易在未來產生讀寫方面的問題。
1歲時能夠直立、走路這也是重要的里程碑。站立與行走的平衡過程就是孩子精神自我的展現過程。一個孩子是努力依賴自身的力量直立,還總是要依賴圍欄才能直立,顯示出孩子不同的精神自我。讓孩子使用學步機、學步繩,都是精神自我與身體合作的障礙。
1歲半是語言發展的里程碑,這時需要成人使用清晰的語言作為孩子模仿的榜樣。要創造好的語言環境,多對孩子說話,盡量不要用兒語同孩子說話。直立行走讓雙手得到了自由,手作為肢體語言用于表達,孩子渴望表達他的感受,當手的表達不能滿足需要時,出現了語言。語言基于運動,思考伴隨著語言的發展而出現,從單個的語音到兩個單詞以上的發音,其中就融入了孩子的思考。所以孩子的發展規律應是:運動—感受—思考。健康的發展順序應該是走路先于說話。有些孩子出現語言問題可能與早年走得不夠,運動太少有關。
2歲或2歲半時開始說“我要……”或者“我不要……”,這是我們通常說的魔鬼年齡,孩子進入了固執期。這是孩子的一個重要里程碑,說明他第一次認識到自身的精神自我,每一次說“我”或“我不”,都是在強化自我的存在,是對自己身份的認證,如果家長總是對孩子的自我表達加以打擊,孩子內在的力量就會被削弱。這個階段,一般有6個月的時間,如果在這個階段受到壓制,青春期時可能重演,孩子會用更強烈的方式來表達自我,到那時,破壞力量將會更強大,情況會更糟糕。
3歲時孩子已經有比較穩定的自我意識,開始觀察周圍的世界,并能夠自由地玩耍,對玩具有了更多的渴求,這是進幼兒園的成熟時機。雖然在幼兒園會有一群孩子在玩耍,但開始時,他們更多的是自己和自己玩,自己和自己說話。
3~5歲兒童的發展要點
3~4歲是幻想與想象的黃金時期,這個年齡的孩子可將手邊的物品幻想成他想要的任何一種玩具,也常常會將幻想的事件當作真實。
這個階段的孩子不關心玩耍的結果,只享受著創造的喜悅。他們就像飄在空中一樣,一會兒這樣,一會兒那樣。他的工作就是玩,純粹的玩。讓他吃飯,他會說“我正忙著呢”。這時提供給孩子的玩具最好是低結構材料,如:柔軟的棉布,石頭、貝殼、樹枝、木塊、樸素的娃娃等,孩子可以創造出各種各樣的玩法。這時候,孩子是在對生活、自然、人與人之間關系的體驗中進行模仿和學習。如果孩子的體驗越豐富,越能夠在活動中提高創造的能力。
4~5歲的孩子社會性發展進一步增強,他們喜歡和人交流,喜歡扮演各種社會角色,對規則有了更深的理解,有的孩子會喜歡告狀,開始有了自己喜歡的小伙伴,喜歡與小朋友交換玩具,開始在游戲中協商、輪流與討論。
5~7歲兒童的發展要點
這時,孩子開始進入小小的迷茫期。他們開始覺得無聊,不知道該玩什么,以前一塊石頭可以玩出各種花樣,此時認為“不就是一塊石頭嘛”,幻想的快樂離開了,他們開始看到現實世界。這是一個危機時期,孩子可能喜歡批評別人,挑別人的不是,會充滿破壞感。這種狀況會持續2~3個星期以上,甚至5~6個月。
如果說3~5歲時孩子感到一切都很好,生活在幻想的快樂王國中,5~6歲時感受到“我”與周圍世界的分立與界限,開始懷疑,沒有安全感。這一時期幻想開始發展為想象力,想象力不同于幻想,它是先有一個想法和目標,然后再去找途徑和方法去實現它。如孩子可能會告訴你,他想做什么,他要如何去做,最后可能完成的情形是什么樣的。這時的孩子已不再滿足于“過家家”等這些他們認為小孩子做的事情,而是渴望做現實中真正的事情,如美工、搭建、木工、烹飪、園藝等。
7歲進入換牙期,這是一個孩子準備好上小學的關鍵標志,也是思考能力發展的標志。伴隨著換牙,孩子的腿更長了,身子更瘦了,這說明孩子已經準備好上小學了。
0~7歲的兒童,從整個人生階段來看,這一時期發展的中心任務是神經系統與身體器官的完善。如果過早地開發幼兒的智力就會透支生命力,會直接影響到他的呼吸系統、消化系統、排泄系統和免疫系統等的發育,從而影響幼兒身體的健康成長與整體平衡的發展。這一時期的兒童是一個開放的感官體。他對外部世界表現出一種巨大的開放性,會帶著無限的信任與這個世界相遇。處于模仿力與想象力展現的高峰,意志力形成的關鍵期,具有“意志第一的特性”,他會不加選擇地吸收和模仿環境中的一切,周圍的一切都影響著他的生命構成。其意識還處于夢幻期,以圖景性思維為主,因而,這一階段的教育要義是:促進身體健康,提供值得模仿的對象,以及充足的自由游戲時間、空間和合適的玩具材料;并通過良好的生活節奏與紀律進行身體意志教育。
理解兒童成長的三個維度
依據魯道夫·史代納的人類本質三元理論,我們可以結合0~7歲兒童發展的特點,從身體、動作、心靈力量、精神自我這三個維度來理解兒童的成長。
身體動作
鍛造強健的身體是學前期兒童成長的首要任務。身體的新陳代謝系統、循環系統與腦神經系統在以富含韻律、7年為一期的三個階段中發展而成。這三個系統也是意志、情感與思考的物質載體。
我們在了解兒童的成長時,首先要考察孩子的身體成長情況如何,包括身高、體重、體型情況,是否常常生病,生病的特點與規律是怎樣的,孩子多數時候的臉色與表情是怎樣的,還要看其體能與動作發展。其身體動作發展順序是否遵循了翻身、坐、爬、直立、走、跑跳等的動作順序,各發展節點,是延后還是提前,身體動作的靈活性、協調性、力量、耐力與平衡性如何,身體運動技能是否有困難,等等。
心靈力量
魯道夫·史代納認為人類的心靈由三種能力構成,一是意志,二是情感,三是思考。這三種能力分別以身體的新陳代謝系統、循環系統與腦神經系統為活動載體。因而,心靈力量的培養依賴于強健的身體。史代納認為,意志是能夠引導人的本能沖動與欲望的力量,是人類外化自己內在世界的一種功能;而情感是人類心靈的核心,人類主要是在情感靈魂里體驗自己的存在。情感是聯結與平衡物質世界與精神世界的循環系統;思考是人類內化外部世界的一種功能,有意識的思考是人類特有的心靈能力。
學前兒童大多數的行為受本能沖動與欲望的引導,而當他能進行有目的的游戲時,有意識的意志力量才開始顯現。隨著孩子的成長我們可以觀察到各種各樣的情感,嬰兒只有快樂與不快樂這兩種瞬時情感,幼兒發展出了同感與反感,學齡孩子知道了悲傷與喜悅,青春期的孩子會出現愛與恨的情感。我們提供給孩子的滋養和機遇越多,孩子體驗到的情感就越多樣化。玩耍、游戲是孩子最好的情感發展學校。學前兒童的思考是圖像式的,而非邏輯的、知性的或抽象的,它與意志緊密相關,當兒童正在做時,他就是在圖像式地思考著。孩子的理性在手而不在腦。
我們在理解孩子心靈力量的成長時可分別從意志、情感、思考去考察兒童的發展:在孩子的各類沖動中,他主要受哪些沖動的引導?這些沖動給孩子帶來的行為表現是怎樣的?孩子在何時開始有目的地玩耍?孩子多數時候的情緒狀態是如何的?他什么時候會生氣?生氣的樣子是怎樣的?什么時候會高興,高興的樣子是怎樣的?孩子在游戲與學習中的參與和表現如何?其作品反映出的思維發展水平如何?游戲中是否常常有想法和創意?是否喜歡探究?傾聽與表達能力如何?喜歡閱讀嗎?會主動禮貌招呼人嗎?等等。
精神自我
精神自我是構成我們內在的核心,它表明我們是一個獨特個體。孩子開始是通過反抗外在世界來確認自己的存在,并發展自我意識。慢慢地由反抗外部世界的外在行動轉化建構自己關于世界的認識和意見的內在活動。孩子逐步體驗到自己,認識到他人,并有了自己的觀點和看法,當孩子的能力進一步增長時,他會努力追求自我的實現。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特質:有的孩子沖動,有的孩子靈活;有的孩子平靜,有的孩子緊張易怒。在理解孩子的精神自我時,我們需要對未知的精神世界保持好奇與開放,可以嘗試追問以下問題:你是誰?你從哪兒來?在你的一生中,你想去哪兒?你的使命與特質是什么?我如何才能幫助你?
每一個孩子都是一個深邃的謎,每一個教育者都需要以謙卑敬畏的心態去面對遇到的每一個孩子,我們只能追求對他更多的、更深的了解與理解,而沒有辦法全然地知道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