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燕
早晨,我拉著兒子修修的手急急忙忙地按了下樓的按鈕,趕著去上班。電梯是從10樓下來的,門一打開,我看到里面站著一對父女。
我和修修進入電梯后,就站在了電梯的另一側。我們母子和這對父女倆就這樣各占了電梯空間的半邊區域。我已經好幾次在電梯里和他們碰面,但從沒有說過話。
這次也不例外,小女孩背著書包站得筆直,她的爸爸注視著電梯上方屏幕上樓層數字的變化。因為空間小,氣氛顯得壓抑,我也“大氣不敢出”。只有修修眼睛眨巴眨巴地環顧四周。
電梯到達一樓后,我趕緊拉著修修徑直趕往停車場。修修調皮地跑在我的前面,跑出一段后似乎想起了什么,跑回了電梯口,我連喊都來不及。
不一會兒,他跑了回來。看他氣喘吁吁的樣子,我問他剛才干什么去了。他喘著氣告訴我:“媽媽,剛才我忘了和我的朋友打招呼了,電梯里碰到的是我和爸爸的朋友。”原來他是回去打招呼,我詫異的是父子倆什么時候和樓上的鄰居做了朋友。我問他原因,修修鄭重地告訴我:“因為爸爸和我進電梯的時候,都會和剛才的叔叔、姐姐打招呼。”聽了兒子的話,我頓時感到自己剛才在電梯里的行為有點不妥。
我們和同一幢樓的鄰居總會在電梯碰面,但我似乎從沒有想過要打招呼。修修的話里大有責怪我的意思。沒有主動與人打招呼的我,在兒子面前失去了一次交朋友的機會。
我又想起了11樓上的一個大男孩,雖然在電梯里碰見他的機會不多,但是每次碰見,他總是有禮貌地對我說“阿姨好”,從電梯出去的時候也會說“阿姨再見”。他的招呼給我親切、隨和而又溫暖的感覺。男孩的媽媽也是一個經常面帶微笑的人,總會熱情地和我打招呼。
一對微笑著打招呼的母子。我的腦海里閃過暖心的畫面。
我感到媽媽對孩子的影響很大。
生活中處處都存在著教育的契機。現在的孩子很少有機會在幼兒園之外的地方交朋友。不僅是因為家家戶戶安裝了一道道鐵門,更是因為我們大人之間筑起了隱形的墻。在這種情況之下,孩子慢慢地也會筑起自己的墻,把人隔在外面。
電梯里的一聲問候,也不失為一個引導孩子主動交朋友、學禮儀的機會。行為得體、主動與人打招呼也是孩子自信的一個表現。我想好了,下次一定要主動和鄰居打招呼,就像修修和修爸一樣,就像那對母子一樣。我要用熱情為孩子樹立榜樣,影響他。我相信,將來,在別人的眼中,我們也是一對微笑著的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