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敏玨
編者按:建構游戲是創造游戲的一種,大家喜聞樂見的樂高也是建構游戲的一種。在建構游戲中,孩子們將自己對周圍生活的印象反映在自己建構的物體中,這對于發展他們的注意力、觀察力、記憶力、想象力、創造力和合作精神大有裨益。雖說愛玩是孩子的天性,但合適的策略引導是受游戲中的孩子歡迎的。讓我們來看看孩子們在幼兒園是怎樣玩積木的。
中班幼兒已經具有了平鋪、連接、架空、圍封等搭建技能,具備了一定的游戲分工合作能力。我們給幼兒投放的基本材料有中型實心積木、拱形積木、彩色積塑以及竹筒、汽車、牙膏盒、月餅盒、薯片桶等輔助材料。
情景1
老師在建構區準備了泡沫積木、彩色木頭積木、彩色插塑積木、雪花片等建構材料,有五位小朋友走進了建構區。
健健先選擇了幾塊長方體的泡沫積木,又拿了一塊拱形積木,很快搭好了一座房子,但說實在的,這座房子和他往常搭的房子沒有太多區別。
興興拿著一些圓形的插塑積木,漫無目的地擺弄著。我問:“興興,你在搭什么?”他低著頭沒有回答。
而昱昱、濤濤、康康三人則開心地坐在拱形積木上,濤濤和康康拿著積木互相交流些什么,而昱昱則漫無目的地搭了拆,拆了搭,三人之間偶爾有一些簡單的互動。
對爸爸媽媽說
從興興漫無目的擺弄,昱昱對自己反復拼搭的都不滿意,不難看出孩子們的建構經驗還是比較缺乏的,他們只是根據自己已有的經驗在嘗試建構。在整個區域活動中,缺乏有效的溝通交流和合作,區域的環境創設對孩子拼搭的啟發也不多。就算個別能力強的孩子也局限于平面造型,即是那種平鋪在地面或桌面上的拼搭,并沒有三維立體的概念。有了這樣的觀察,我準備先在環境創設上作一些調整。
調整和幫助
我在活動區投放了正方體、長方體、球體、圓柱體等不同形體的積木,引導孩子們在掌握這些形體基本特征的基礎上進行自主建構。我還打印了一些常見的建筑物圖片,如房子、游樂場、幼兒園等,貼在區域的墻上供幼兒參考。在區域活動開始前,我讓幼兒先觀察圖片,鼓勵能力弱的幼兒模仿拼搭,能力強的幼兒在模仿的基礎上進行創意拼搭。
情景2
5位幼兒(昱昱、濤濤、康康、孟孟、興興)進入了建構區,濤濤、康康、興興先看了看墻上的圖片,然后拿起積木分工進行模仿建構,而昱昱和孟孟并沒有參考墻上的圖片,他們根據自己的經驗拼搭。孟孟選擇了長方體和正方體這些穩定性較好的積木作為地基;昱昱則選擇了圓柱體或細長的長方體作為柱子或大門,他們一邊很認真地搭建,一邊仔細地看著圖紙。不一會兒,孟孟按照圖紙搭建了三幢房子,基本上是以組合、排列的方式搭建的。而昱昱搭建的房子是一層的房屋,以三角形為屋頂,是模仿我上一次區角交流時的搭建方式。
分析:雖然這次建構不再局限于一座房子,而是出現了組合的建筑,這是一個進步,但孩子們的建構還是局限于房子。下面,是我和孩子們的討論。
老師:你們住的房子周圍都有些什么呀?
濤濤:房子旁邊有很多樹。
康康:我的房子附近有滑梯。
孟孟:房子旁邊都有路的,這樣我們才能走出去。
老師:好吧,那我們就把房子周圍的東西都展示出來怎么樣?那樣,我們住在里面就更方便,更快樂了!
孩子們又開始忙碌了,孟孟和康康選擇了圓形插塑來搭建馬路,而濤濤則選擇了長方形的積木作為斑馬線。這時,孩子們的興趣也比較高漲,區域內的建構比原先豐富了。
對爸爸媽媽說
通過對環境、材料的調整和進行啟發,幼兒對建構的興趣更高漲了,他們的建構不再局限于建筑物,而是開始關注建筑物周圍的環境,如房子周圍的路、樹、滑梯……這樣一來,建構作品更豐富、也更有立體感了。而且,同伴之間也更愿意合作了。這時,我還是覺得孩子們的思維不夠開闊,不夠活躍。
調整和幫助
●豐富經驗,增加拼搭樣圖
接下來的一段時間,我帶小朋友參觀了幼兒園周圍的小區、超市,超市附近有一座大橋,我們仔細觀察了大橋,還特意去玩了小區里的滑滑梯和秋千,拍了很多照片。回來之后,我們將這些照片貼在建構區的墻上,以豐富孩子們的經驗。
●添加輔助材料,幫助拓寬視野
在建構區,我們增添了很多輔助材料,有紙盒類、瓶罐類、紙筒類。孩子們開始將這些輔助材料運用到建構活動中。
情景3
進入區域后,孩子們自由合作。他們先是選擇了塊狀的積木搭建了幼兒園的房子,然后用圓形的積木鋪了條馬路。
我問道:“幼兒園的門在哪兒呢?我們怎么走進去呢?”孟孟馬上說:“老師你等下,我去找兩個薯片筒做門柱子。”康康說:“幼兒園一進門就有滑梯。”興興說:“我們來搭一個滑梯吧!”康康和興興先是拿了塊圓柱形的積木作為柱子,再選擇了一塊長方形的積木搭在圓柱形的積木上,很快,滑梯做好了。為了提醒孩子們運用輔料,我說:“啊呀,這個滑梯滑下去的部分是沒有凹槽的,怎么辦?”興興想用牙膏盒作為滑梯的凹槽,但牙膏盒是六面的,如何變出凹槽,孩子們進行了一番討論,他們決定用剪刀剪掉牙膏盒其中三個多余的面。這樣,一個有凹槽的滑梯就完成了。活動中,輔助材料對拓寬幼兒的思維,發揮他們的想象力確實起到了作用。
對爸爸媽媽說
在建構活動中,成人應注意觀察,及時指導。如在情景二中,當幼兒搭建好房子處于滿足和停滯的狀態時,我們應提示:房子的旁邊一般會是什么?幼兒馬上想到馬路,這樣,新的搭建物又產生了。通過老師的引導、調整和幫助,在情景三中,孩子們開始表現出更多的合作,更多的創意。
《綱要》指出,教師是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在活動中,教師需要根據幼兒的行為及時進行點撥,給予幼兒顯性指導。當幼兒對已有作品感到滿足無法推進時,教師適當的追問可以促進幼兒的思考,讓其在已有經驗上有所提升和創新。對于家長來說,又何嘗不是如此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