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金成+伍永清
摘 要:船舶精度控制,主要是通過管理技術和工藝技術對船體零部件結構實施尺寸精度控制,最終達到促使船舶建造的質量提高。那么在船舶建造精度控制過程中,有哪些方法?文章就圍繞船舶建造精度控制方法這一主題,展開論述,重點從對船舶建造和船舶精度管理的認識、船舶建造的精度控制、精度控制的具體方法,這三個層面進行論述,旨在提高船舶建造的質量。
關鍵詞:精度控制;船舶;建造
在船體建造過程中,積極采用船體建造精度控制這一技術,為船體尺寸的有效控制提供保證,即保證船體尺寸所出現的誤差應該在允許的范圍之中。特別是船體的載重量和船體的航速,都符合建造前的設計具體要求,從而保證船體的質量。在進行船體的精度控制過程中,可以有效地降低船體的返修次數,促使能耗大幅度下降,在造船過程中可以促使造船周期的下降。所以,在造船中積極地加強對船體的精度精準地控制,其意義非常重要。
1 對船舶建造和船舶精度管理的認識
1.1 認識船舶建造的特點
就船舶建造而言,具有以下幾方面的特點:第一,由于在船體的建造的過程中存在著工序多、周期長的特點,進而導致的誤差也就很多。第二,由于船體自身比較大,但是對于這些構建所要求的誤差值則相對來說卻很小。第三,在對船體實施建造過程中,由于船體所受到的受熱狀況和受力狀況都比較復雜,船體材料所導致的變形狀況施工人員不能夠準確地實施預測。第四,在操作過程中由于建造的自動化水平過低,一旦進行人工操作也就難以對其實施有效地控制。
1.2 對船體建造精度的科學管理
在對船舶建造過程中實施精度管理,一方面依靠先進的建造工藝,另一方面則依靠科學有效的管理方法,讓這兩者進行充分地結合,對船體建造實施全過程地有效地控制,這樣做可以最大程度地降低場修整工作的工作量,促進施工的工期的縮短,促使建設成本大幅度地下降。
2 對船舶建造積極地展開精度控制
2.1 實施精度控制的主要內容
在對船舶精度進行控制的過程中,其主要的內容包括對船舶的建造過程實施控制和船舶建造前技術層面的各種準備這兩方面。這里的技術準備,實際上就是在船舶還沒有建造前,在充分地考慮船舶在建造環節中出現了變形和收縮的基礎上,適度地添加反變形量和收縮補償量,以此達到對船舶精度的有效控制。而建造過程控制,實際上就是按照精度控制的要求對每一個制作工位實施科學精確地控制,其內容包括分段總組、構件裝配、板材下料,以及總段合攏等。
2.2 在船舶建造中進行精度控制的意義分析
在船舶建造中實施船舶精度控制,其意義只要有幾點:(1)為了積極減少在構件的吊裝、焊接以及加工等各種焊接中由于變形需要矯正的工作量,在事先做好對構件添加反變形量,進而達到預期目的。(2)通過設置合理的補償量,有助于降低船舶建造環節中的打磨、切割、和開坡口等一些具體工作的二次工作量。這樣有助于提高船舶建造過程中的生產效率,促使生產成本的減低。(3)在設置檢驗線以后,為施工提供方便,另外有助于提高施工的準確度。(4)在對船舶施工數據的檢測之后,船舶建造過程中所出現的問題能夠及時地檢測出來,進而有助于對問題實施及時地處理。(5)在船舶建造施工過程中,對數據進行全面地統計和分析后,能夠積極地為下一道施工提供準確的可靠數據,這樣有助于降低船舶建造施工中可能出現的差錯。
2.3 對船舶建造實施精度控制的具體辦法
對船舶建造實施精度控制中,增加反變形可以從兩個方面進行:在添加反變形量中,一般針對的是在對較大變形區域的一些重要的構件下料時候進行,主要是利用反變形量對變形所造成的誤差實施補償。另一方面,將反變形添加在分段胎架數據中,通過這種方式達到對變形區域的變形中的有效抵消。
2.3.1 對補償量進行加放
補償量是一種工藝過程中加放的一種工藝量值。補償的工序目標是對工件和零件實施焊接加工過程中所導致的收縮定量。在船體精度控制技術中,其中補償量是其中的最為核心的內容,實施精度控制目的,就是要充分地利用補償量對余量實施代替。所以在加放補償量的過程中,其補償量必須適當,畢竟船體精度控制成敗有大部分的因素取決于補償量是否適當。
2.3.2 在船體分段中進行補償量加放的基本原則
(1)在一些船塢基準定位分段的舶,以及娓環形接縫端頭都必須全部正足。(2)在船塢搭載中的分段舶和娓端,必須依據基準定位分段為分界,對分段前端正足,而該分段的后端應該添加補償量。但是在娓的分段后端為正足,而在前端為補償量,對于分段和縱析、縱骨而言,其端頭應該一致。進行的補償量是5mm。(3)對于船舶的舶娓端機艙半立體分段而言,在對傍板下口加放補償量中,一般加放值為7mm。在前后的接縫中,其中一端應該加放補償量為5mm。如果如線型曲率不交大,這就需要根據實際工藝的具體要求進行加放,加放值為30mm。(4)對于貨艙區舷側分段來說,全部正足的是上企口,對下企口必須實施加放,其加放的補償量為7mm。(5)在對散貨船的貨艙區舷側中“D”“P”型分段而言,其補償量只在一端進行,數值為7mm,另一端則皆為正足。(6)對上頂邊水艙分段來說,所進行的接縫補償量應該加放于外板下口,加放標準為7mm。(7)對下邊水艙分段實施的補償量,其外板上口皆為正足,而內口有必要加放到7mm。(8)在對貨艙區甲板的分段處,所進行的補償量加放,標準為7mm。(9)在貨艙下墩座處實施補償量的加放,一般加放的標準為7mm。(10)在船舶的貨艙隔艙段出實施加放余量,應該向舷側進行余量的加放,執行的標準為10mm。(11)對貨艙隔艙中間分段實施補償量的加放,其加放量為7mm,主要集中于下口,而左右向企口正足。
2.3.3 對船體的焊接收縮實施補償量加放的基本原則
(1)如果主船的對接縫不足14mm,有必要對其加放,加放的標準為1mm到1.5mm,假若在14mm以上狀況,加放的標準為0.5-1mm。(2)對于主船體角焊縫而言,如果板厚度達不到14mm,所進行的加放標準為0.35-0.5mm。假若板厚度超過14mm,所加放的標準為0.2-0.35mm。
2.4 對于檢驗線進行科學地設置
船舶建造過程中,其基準線實際上就是檢驗線。檢驗線的主要內容,有水平檢驗線、縱向對合線,以及分段肋檢線等,在船舶的分段建造以及全面的檢測環節中,應用檢驗線能夠有效地促使施工的難度降低,促使施工精確度的提升。
2.5 積極對現場數據進行檢測和分析
對現場施工中的零件實施精控,主要由精度控制人員負責,其控制的內容包括垂直度、平整度、焊后尺寸,以及定位尺寸和零件外形尺寸等實施檢測,并積極做好記錄。并及時發現施工過程中的可能出現的問題,并對其實施解決。這樣有助于對類似問題實施有效地預防。
3 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船舶建造精度控制中,首先對船舶建造和船舶精度進行管理有深入地認識,然后對船舶建造展開精度控制。對船舶建造實施精度控制的具體辦法有:對反變形進行增加、對補償量進行加放、對于檢驗線進行科學地設置、積極對現場數據進行檢測和分析,提高船舶建造精度控制成效。
參考文獻
[1]莊亞龍.淺談船舶建造精度控制方法[J].科技創新與應用,2013(31):88.
[2]潘國榮,郭巍,張鵬,等.船舶建造測量三維可視化精度控制方法[J].大連海事大學學報,2012(3):41-46.
[3]滕本旺.淺析船舶建造精度控制[J].江蘇船舶,2011(5):37-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