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以中老年這一特殊人群為例,舞蹈作為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和內心情感的宣泄方式,正在逐漸被其所接受。但從事中老年舞蹈教學與管理事業的人員很少,且暫時無法提供較為專業的舞蹈教學。本文通過對中老年人群的研究,開展舞蹈本科生在社會舞蹈教育中的實踐與創新, 既能提高本科生的教學能力,又能促進專業舞蹈教育與社會舞蹈教學相契合,使中老年人學習舞蹈更加合理化和科學化。
關鍵詞:舞蹈本科生編創與教學 實踐與創新
一、對中老年人群的舞蹈編創
舞蹈編創是對舞蹈動作進行編排設計的一種藝術創作形式,編舞者自身的理論知識和基本技術方法對舞蹈編排都有一定的影響,舞蹈編排不只是將舞蹈、音樂進行簡單地連貫,而是將舞蹈動作進行提煉和雕琢,通過豐富的表情和肢體語言將舞蹈的主題和情感進行抒發和表達,來達到舞蹈的最終效果。作為舞蹈專業的本科生,無論是在素材積累還是編導技巧方面都具有一定的基礎。本科生將專業的舞蹈動作通過編創,打破原有課堂的專業性舞蹈編創模式,充分考慮中老年人群的生理心理特征,形成一套適用于中老年人群的舞蹈模式。
舞蹈大家庭中的民族民間舞之所以能夠流傳到今天,一個根本的原因就在于民族民間舞植根于人民的生產生活當中,并具有鮮明的民族風格和地域特色,是豐富人們日常生活的重要內容之一。以中老年人群為例,我們將用于觀賞和表演為主的專業舞蹈以健身舞蹈的形式作為具體內容,以達到增強體魄、強身健體的目的。在編舞過程中,我們要充分考慮舞蹈動作對中老年人群的適應性與合理性。例如藏族弦子舞以雙膝的自然顫動和雙腿的擺動、旋轉為主要特征,我們充分利用其變化多樣的舞步,使其發展成為鍛煉下肢機能的健身舞蹈。這不僅能增強下肢力量,而且對促進下肢協調性和靈活性也極為有利。再如維吾爾族人能歌善舞,其舞蹈動作部位有頭、肩、腰、臂、肘、膝、腳,傳神的眼神極具代表性,可以增強舞蹈感染力和抒發性。“移頸”更是維吾爾族舞蹈的主要動作之一,我們可以借此鍛煉肩頸部機能。
心理方面,中老年人群由于社會活動逐漸減少,生活圈子相對變小,存在孤寂等的心理問題。這就需要舞蹈動作歡動、連貫、舒展而富有節奏。舞者伴隨流暢起伏的音樂節奏自然地產生“情動于中,而形于外”的感覺,達到娛樂放松的目的。這既使他們成為情感的表現者,美的塑造者,同時也是美的傳遞者,達到了自娛娛人的作用。
二、專業理論運用于社會教學實踐
針對特定人群對舞蹈專業理論的接受能力不同,我們需要將晦澀難懂的專業理論化為通俗易懂的口頭用語,同時將自己的想法更好的作用于社會舞蹈教學實踐中。這需要本科生熟練掌握專業知識,從而對特定人群的不同特征具有良好的把握。
民族民間舞中的一些口訣,便是化深奧為淺顯的例證。這些口訣既是舞蹈方法的經驗和總結,又凝結著人們對于這門藝術的認識和理解。這對于民族民間舞來說是一筆寶貴的財富,需要我們予以高度的重視并正確合適地運用于社會舞蹈教學實踐中。比如膠州秧歌中,有一個動作叫做“小嫚兒擰”,如果按照書面的語言進行講解,就是:“以腰為軸的左右擰動,用主力腿追動力腿,以腳下的轉動帶動膝蓋的擰動和腰的扭動,上身與下身呈相反的作用力。”這種技術表達是規范和科學的,但對于業余人群卻是較難理解的。膠州秧歌中有個“前哈、后張、兩邊崴”的藝訣,這是因為山東農村地區有纏足的習慣,小姑娘纏了腳以后,一下地走路就十分疼痛,所以就會出現前哈、后張、兩邊崴的姿態,也就是“小嫚兒擰”的技術要求中所要表現的姿態。藝決能夠用一種直觀和形象的方式,生動有趣的對一些動作進行準確的要求,不但能夠使受教者迅速掌握好技術動作的要領,還能夠使學習者領略到民族民間舞蹈形式的美感與內涵,增強學習者的學習興趣和熱情,達到良好的教學體驗。
舞蹈專業術語教學語言的運用是教學過程中極為重要的環節,而受教人群的特殊性也使我們應該特別關注這一要點。因此,將舞蹈專業理論知識以形象生動、通俗易懂的語言進行教學,可以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三、大學生與社會特定人群共同受益
進入21世紀,隨著全民健身運動的深入發展,越來越多的人選擇舞蹈作為健身娛樂的主要內容。舞蹈的多元功能被不斷開發,顯示出其具有的健身、娛樂、益智、育德和其他社會性功能。舞蹈專業大學生應承擔相應社會責任并對該社會現象做出嘗試性的解決。這需要我們將專業舞蹈知識合理地運用到社會舞蹈教學實踐中,實現大學生與社會特定人群的共同受益。
舞蹈專業本科生進入社會進行初步的舞蹈教學,可以彌補以“表導教”為核心的綜合性大學舞蹈專業教學中對于“教”的欠缺,拓展舞蹈本科生的實踐舞臺。在社會舞蹈實踐教學活動中,學生的形象思維得到開發,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得到培養,為將來的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由此可見,社會舞蹈教學實踐在開發學生潛能與創新能力方面,有著不可取代的重要作用。
我們在編創與教學中致力于將舞蹈的專業性減弱,舞蹈動作的鍛煉性增強,使其具有習俗性、健身性、娛樂性等特征,能夠在群眾中廣泛開展與傳播。練習舞蹈能增強身體素質,健身祛病,我國古已有之。在《呂氏春秋·古樂篇》中,曾記載在遠古陰康氏年代為應對嚴重的自然災害,先民們及其氏族首領用“始制舞”鍛煉身體、宣導郁積、通利關節、克服疾病。從那以后,具有健身功能的舞蹈,不斷發展。由此可見,在缺乏健身手段與科學指導的遠古社會,舞蹈發揮了重要作用。傳統民族民間舞蹈的健身功能,理應受到我們的重視并加以開發。例如有鍛煉上肢的藏族舞,有鍛煉身體軀干的蒙族舞,鍛煉下肢的維族舞與膠州秧歌等。而中老年群體的舞蹈中,多數只是非專業的隨性舞蹈,達不到針對性的鍛煉意義。因此,我們對社會舞蹈教學的專業性指導會增強針對性的鍛煉功能。
不光是中老年人群,對于上班一族來說,人們經常會產生焦慮、緊張、壓抑等情緒,極易造成身心疲勞。經過具有針對性編創后的舞蹈有助于緩解壓力,對神經系統產生良好的刺激,進入最佳的心理狀態。對于幼兒來說,舞蹈訓練和舞蹈表演,可以大大提升形體美和自身體態的韻律美,而這種形體特點又會使他們充滿自信,積極樂觀。適合兒童的舞蹈動作會提高孩子身體各部分的協調性和靈活性,促進幼兒的骨骼發育,提高身體素質。
總之,具有不同針對性的舞蹈不僅適合不同年齡階段的人群和有特殊身心狀況的人群,而且作為當今社會發展的一種流行趨勢,也作為一種審美情趣,不斷滿足著人們的精神文化需要。專業舞蹈教育與社會舞蹈教學相結合,是一種雙方受益的教學實踐新模式。
參考文獻:
[1]孔桂芬.舞蹈課堂教學方法的改革與實踐[N].濟源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6-6(9)
[2]劉亞娟.《中國民族民間健身舞蹈教程》
作者簡介:
姓名:樊君,出生年月:1995.11,性別:女,民族:漢,籍貫(精確到市):山西省太原市,學歷:本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