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燕
摘 要:閱讀教學要對學生進行語言和思維訓練,是新課程改革所提倡的。在大為提倡素質教育的今天,如何在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審美意識,培養審美能力,提高他們的審美素質,使學生在語言訓練中,更好的學習語文的能力,并且有機的受到思想情感的陶冶,把知識與情感統一起來。提高學生情感的熏陶、美的熏陶,培養學生的審美的能力。這是我們語文必須要探討的內容。
關鍵詞:閱讀 培養 素質
在我們的課本中,有豐富多彩的藝術形象,引人入勝的意境,凝煉生動的優美詞語,強烈感人的抒情色彩。我作為語文教師,除了讓學生感受體驗這些以教材內容為本的審美內容及形式外,“還要遵循學生審美的規律,即學生的認識總是由淺入深,由表及里,以感性到理性的規律反映在審美活動中,由理解到想象,有體驗到評判”。這樣,才能更好的在閱讀中進行美育滲透,從而提高學生的審美素質。
一、在對比中感受形象美
語文教學中至關重要的一步是理解,只要理解了課文,才能打下審美的基礎而對比又是幫助理解的一種有效的方法,形象的美丑也在相互對比中顯現。如《小英雄雨來》這篇課文,就含有對比因素。教學中,我引導學生抓住小雨來和日本鬼子兩種人和事進行比較分析,其中對日本鬼子的描寫“炕上坐著個日本鬼子,兩眼紅紅的……”“扁鼻子軍官的眼光立刻變得兇惡可怕,身子,伸出兩只大手。”對雨來這樣描寫“雨來搖搖頭說:“我在屋里,什么也沒看見。”兩者的對比,看出日本鬼子的兇惡鬼臉,侵略者的丑惡面目真是流漏出來。而我們的小雨來雖然話不多但是也讓我們感受到雨來那種堅強不屈的精神,這樣使學生認識到什么是真、善、美,提高學生的審美意識,培養學生鑒別美丑的能力。
次如,《少年閏土》這篇課文,魯迅筆下的“知道無窮無盡的稀奇的事”的少年閏土與“素不知道這一切”的少爺公子們就構成了鮮明的對比。在教學中,我讓學生找到寫少年閏土特點的兩個方面,即從閏土的外貌、性格特點與少爺們的見識不同的特點進行比較,學生會發現閏土是一個健康可愛、知識豐富、機智勇敢的農村少年,其中文中“深藍的天空中掛著一輪金黃的圓月,下面是海邊的沙地,都種著一望無際的碧綠的西瓜。其間有一個十一二歲的少年,項帶銀圈,手捏一柄鋼叉,向一批猹盡力的刺去。那猹卻將身一扭,反從他的胯下逃走了。”海邊的美景更襯托了少年閏土的形象美,而少爺們只不過是孤陋寡聞、膽小無能的紈绔子弟。閏土身上閃爍的是美麗的光亮,而少爺們只是一派暗淡的灰色。因此,在對人物進行分析的過程中,應著力引導學生對人物的外表與內心、形象與本質的揭示,讓他們在反差中認識、體驗和評判。這樣,學生不僅對人物形象美有了感受,而且通過體驗和評判,在精神上獲得一種愉悅,在審美的能力上又有了新的感受,新的提高。
二、在想象中拓展意境美
如果說理解比較能夠再現形象美的話,那么,想象就可以拓展和創造意境美。課文中的優秀詩篇,正是由于充滿了詩情畫意,言雖盡而意無窮,留給讀者廣闊的想象空間。因此,教學中,要讓學生馳騁想象的風帆,去開拓最美的意境。
要讓學生展開大膽、合理的想象,還得交給他們掌握想象的方法:(1)憑借事物的特點展開想象;(2)根據事物的發展進行推理想象;(3)聯系自己熟悉的有關情景展開想象。
白居易的《暮江吟》中的“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這首寫景的詩,作者融情與景,借景抒情,展現了深邃的意境。為了開拓學生的想象力,可以先要求學生以“假如我就是詩人;那是怎樣的情景”的假設進入原有的意境,學生就可以根據教師的點撥,展開思維的翅膀;夕陽從地平面上平鋪水中,江面上形成了以半碧綠已半紅的景觀。天氣晴朗無風,江水緩緩流動,江面皺起細小的波紋。受光多的部分,呈現一片“紅色”;受光少的地方呈現出深深地碧色,多么美的景色阿,使人流連忘返,不知不覺新月升起,涼露下降的時候,眼前呈現出一片更為美好的境界。江邊的草地上掛滿了晶瑩的露珠,多么像鑲嵌在上面的粒粒“珍珠”。初升的新月,如同在碧藍的天幕上,懸掛了一張精巧的弓……這美妙的想象融入了學生對美的理解和創造,即使是學習較差的學生也能不同程度的有身臨其境之感,體會到了言外有意。
三、在推敲中欣賞語言美
在課文中,詩詞用字精煉傳神,記敘文對話富有個性,較學時應引導學生認真推敲、欣賞,這樣既能得到美的熏陶,有可以豐富語言庫存。
1、推敲傳神的詞語。無論是古代的詩詞,還是現代的記敘文,詩人和作家都十分注重詞語的傳神,它的精妙之處就在于既形象又包含豐富的內容。《夕照》中作者寫道:“柔柔的光寫下來,給磚瓦房鍍上一層華麗的金黃;房頂頓時化作一汪晶瑩的湖水,每一片瓦都跳躍著紅潤的光變得波光粼粼一斑了。很明顯,這雀躍著的“波紋”是夕陽得意的杰作。”這段話寫得很生動,其中的“鍍”字特別傳神,它描繪了西下的陽光照在屋頂上的景象。再如“一會兒,那張可愛的臉漸漸變紅,變紅,最終一只熟透了的“大石榴”出現在樹杈當中。光帶著收獲的喜悅從“石榴”里溢了出來,映著鉆天楊矯健的身影,在天際形成一幅絕妙的工筆畫。”一“溢”字,寫出了夕陽的光的飽滿與柔合。
2、欣賞優美的句子。這冊教材中還有幾篇散文,每一篇散文都是一個審美教育的好素材。散文常以生動的語言取勝,而生動的語言總是依靠優美的句式來表現。如:《可愛的草塘》中“浪花翠綠翠綠的,綠的發光,綠的鮮亮,歡笑著,翻滾著,一層趕著一層涌向遠方。仔細瞧那浪花,近處的成鮮綠色,遠一點的呈翠綠色,再遠一點的呈墨綠色,一層又一層,最后連成一片,茫茫的跟藍天相接。”這一段話把草塘寫的生動形象,有聲有色,有靜有動,把草塘的美麗可愛展現出來。因此,我引導學生分析體會每句話所描寫的景物,感受草塘的美麗,然后讓學生反復朗讀,使學生充分回味其優美韻味。
四、在朗讀中體會情感美
情感體驗是學習語言、感受語言的內在動力,貫穿于學習語言的全過程。情感體驗是閱讀教學中不可忽視的心理因素,是滲透美育的一個重要途徑,而朗讀課文又是體驗情感的有效方法之一。我們引導學生反復朗讀課文,就是要使學生在語言訓練中,更好的學習語文的能力,并且有機的受到思想情感的陶冶,把知識與情感統一起來。
那么,怎樣朗讀課文才能使學生體驗到文中的情感美呢?一是范讀。“榜樣”的作用是無窮的,閱讀教學中,教師的范讀作用是不可低估的,他能引發學生情感,使學生——老師——作者之間產生情感共鳴。同時,通過范讀,學生也會教師的一些朗讀技巧。二是自讀。聽了范讀后,學生模仿自讀,去揣摩作者的情感,進一步受到文中的情感熏陶。三是引讀。對一些特殊的、說明問題有承接性和層次性的句、段,通過引渡,能直接抒發作者與讀者的真實情感。四是議讀。通過評議朗讀,讓學生自己體會怎樣頌讀更能體驗情感,從而舉一反三,培養朗讀能力。
如《十里長街送總理》一課,它通過寫1976年1月,我們敬愛的周總理逝世了,他的靈車經過北京長安街時,首都人民向周總理告別時感人情景,抒發億萬人民群眾衷心愛戴和深切懷念周總理的思想感情。因為周總理離我們的學生太遠了,這樣的場面學生體會不夠深。因此老師介紹周總理的事跡后,首先范讀,制造一個悲痛、凄涼的氣氛,學生的情感就能很快的與作者情感同步,與課文中的長安街上的人民的感情同步。學生再讀時能找到基調。
《再見了,親人》所刻畫的場景、人物都充滿激情,引導學生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體會志愿軍與朝鮮人民分別時的依依不舍的情景,進一步體會中朝兩國人民的友誼是用生命和鮮血換來的,大娘為了就志愿軍傷員,失去了自己唯一的小孫孫,小金花為了救偵察員老王,失去了親愛的媽媽,大嫂為了能讓志愿軍吃上野菜,失去了雙腿。這都體現了他們一顆美的心靈,一顆愛志愿軍的心。文中也能看出志愿軍所付出的代價。同樣志愿軍也有一顆愛朝鮮人民的心,這也是一顆美好的心靈。讓學生去讀,去體會,去感受,受到情的熏陶,受到愛的熏陶。讓學生在課堂中活躍起來,在學習知識的同時,讓學生受到學生情感的熏陶、美的熏陶,培養學生的審美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