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對泵站運行現狀進行深入分析,與較為成熟的泵站更新改造技術相結合,針對由于泵站自動化水平低,設備老化較為嚴重,而導致泵站能耗高、效率低的現狀,從機電設備、管路、控制技術等多個角度對泵站技術改造措施進行論述,從而達到提高泵站的運行效率,提高自動化控制水平,降低費用開銷。對更新改造設計泵站、工程施工具有一定的借鑒和參考意義。
關鍵詞:泵站;技術改造;多視角分析;改造措施
1 泵站現狀分析
現有的泵站建設時間大多比較長,由于受到當時技術條件的限制,加上常年累月的運行,導致泵站運行可靠性較差、能耗高、效率低。有些泵站存在機電設備不配套現象,由于長時間的運行,很多泵站已超過了設備的規定使用年限,需要進行大修或更新改造。現有的大部分泵站缺少無功補償裝置,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能源浪費。泵站自動化水平不高,較低的可靠性,排灌水成本較高,加重了所處區域的使用費用。
2 電動機改造與水泵改造
研究泵站現場大量測試資料表明,從表面上看,許多泵站的電動機較為陳舊,而實際其運行效率較高。由于泵站的運行時間基本上都是在濕熱的夏季,電機定子繞組在較高的溫度環境下繼續運行,導致絕緣材料的彈性逐漸失去,其質地變得硬、脆,龜裂、脫落的現象時有發生,嚴重影響了電機運行的安全性。針對電機長期運行的安全隱患,很多電機廠家開展采用新型絕緣材料,將電機返廠或者技術支持人員到現場拆除電機定子線圈,然后將新線圈重新鑲嵌,并進行浸漆、烘干,使電機具備同類新產品的優良性能。采用這種方法改造后的電機,經過現場試驗檢測,其運行性能完全能夠達到同類新產品的設計要求,相比重新購買同型號新電機,大概可以節約60%的經費。
水泵經過多年長時間的運行,由于遭受到空蝕以及泥沙的侵蝕,蜂窩麻面比較容易出現在過流部件上,甚至會導致過流部件的穿孔、剝落,使水泵的效率逐漸下降,但是泵體本身一般都會完好無損。這樣以來,對那些有著比較合理設計選型的泵站,首先應當考慮對水泵進行改造,保持水工建筑物的原始狀態基本不動,從而在達到縮短改造工期的同時又節約了土建開銷。
2.1 借助非金屬材料保護過流部件
針對那些水力模型好、選型合理,而且葉片沒有大面積脫落的水泵,曾先后引進環氧金剛砂涂護技術、美國切斯特頓公司的ARC復合材料涂護技術,修復處理水泵損壞部位,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修復后具有抗汽蝕、耐腐蝕、耐磨性能,而且水力磨阻小、表面光滑,提高了水泵的效率。
2.2 更換傳動部件
對低揚程使用高揚程泵的泵站以及水力性能較差的低效水泵,首先考慮改造或更換葉輪和導葉體的方法,對水泵進行改造。根據泵站設計參數,結構尺寸,性能要求,選購能與原泵相配的新部件對老部件進行更換,從而使老泵達到新泵的性能。
2.3 對管路和絕緣部分進行改造
根據當前泵站所處區域的地貌特點,布置管路時采取較為合理的路徑,確保所選擇的路徑最短;閘閥、彎頭等部件在管路鋪設中盡量少用,使管路水頭損失盡量減小;同時要對防止漏氣、漏水動力設備加強改造力度。很多機組主電機型號為同步立式電機,其電壓等級,定子繞組設計部分是環氧粉云母絕緣,因其絕緣等級較低。此外,電機接線柱外露,易受潮導致電機絕緣性變差;由于電纜是油浸鋁芯電纜,絕緣性能較低時容易起熱,甚至引起火災。更換繞組是絕緣改造的核心工作,將絕緣等級以及電壓等級提高。這種泵站技術改造采用更換主機繞組,更新絕緣受損舊線圈,提高繞組絕緣等級;加強了定子線圈中的導線絕緣及對地電阻,可避免絕緣老化加速;提高電壓等級,使變壓器的運維費用降低,使運行操作更為簡便,更利于實現泵站自動化控制。
3 改造調葉裝置與增加無功補償
3.1 改造調葉裝置
選用機械調節代替液壓調節,泵站由全調節軸流泵的調葉機構,工作原理:通過壓力油作用于活塞,使活塞作上、下軸向運動,并帶動轉子體的葉片轉動。液壓調葉原理和結構都比較簡單,經過多年工程技術實踐的沉淀,在技術上較為成熟。
3.2 增設無功補償裝置
大多數中小型泵站都沒有配備無功補償裝置,這就增加了系統的能量損耗。把補償并聯電容器與電動機主控制開關并接,在電動機定子繞組引出端子的電源線上,與電動機共進退,形成隨機補償。
4 對控制方式的改造
水泵的控制手段與能否及時排水密切相關,自動控制有助于及時排水,減少集水池容積。泵站自動控制功能應能夠滿足泵站機組啟、停和變電所操作規范所規定的要求。通過指令完成對機組的啟、停控制,自動檢測機組啟、停條件,當滿足某種條件時,執行操作。對所有設備設置自動和手動兩種控制方式,并設置靜態試驗。當機組因事故而導致停機時,輔助設備應當同時關閉。系統主要控制包括:主機機組控制;變電所主變壓器、站用變壓器、電容器等控制;泵站輔機設備控制;勵磁設備自動調節與控制;上下游閘門、水利樞紐中閘門的控制。當上述控制均安全可靠時,可實現遠程調度控制。
5 泵站自動化改造
泵站自動化技術依賴于計算機技術的發展,隨著遠動技術的發展與進步,泵站自動化系統已經開始逐漸應用起來。泵站自動化包括:自動化監控、繼電保護、自動裝置等設備,將保護與控制等功能集中起來,利用通信與網絡技術實現信息共享的二次設備系統。泵站自動化能夠實時地采集電氣量;監視、調節電氣設備的運行狀態,完成對泵站的監視和管理,從而確保泵站能夠長時間安全運行。當發生事故時,通過采集瞬態電氣量,實現監視與控制,迅速將故障部分切除掉,使事故后的泵站恢復正常。
結合泵站的實際狀況和自動化系統的特定需要,泵站綜合自動化可以采用分層分布式結構,分設監督控制、泵站管理和決策管理,各層間通過拓撲連接。現場采用總線式或星形結構,泵站管理采用總線式或環狀或星形結構。決策管理利用公共數據網絡或者專用水情數據網絡連接,完成水情調度和數據傳輸等工作。
參考文獻
[1]戴健.大型泵站更新改造的節能效果[J].能源研究與利用,2000.
[2]周元.自動化控制技術在泵站中的應用[J].科技資訊,2009.
[3]謝波.我國泵站自動化設備運行現狀及建議[J].中國水能及電氣化,2009(1).
作者簡介:王榮國(1976-),男,高級工,江蘇省江都水利工程管理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