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浩



摘 要:討論了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的重要性,分析了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土地平整、灌溉與排水、田間道路、農田防護與生態環境保持及其他等工程在耕地質量因素變化中的作用以及耕地質量評價方法,并以斗門區蓮洲鎮項目為例進行具體分析,最后總結了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中的耕地質量等別評價意義。
關鍵詞: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耕地質量;評價
1 概述
耕地是關系人類生存和發展的重要物質基礎,國家對查清其面積、評價并劃分等級給予高度重視。而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有利于提高農田基礎設施配套程度,改善農業機械化、規?;a條件,增強抵御自然災害能力,改善生態環境,提高糧食生產保障能力。因此,開展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是優化耕地布局,提高耕地利用效率,提升耕地質量等級和生產能力的有效途徑;是建設現代高效農業的基礎保障;是推進新農村建設,增加農民收入,穩定農業生產,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的重要手段。
2 高標準基本農田耕地質量等別評價
2.1 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耕地質量評價技術思路
以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土地利用現狀圖斑為評價單元,結合已有的耕地質量更新等別評價成果,掌握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項目區的建設前耕地質量等別信息。再根據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后引起的耕地分等因素變化,相應修正項目區圖斑耕地分等因素參數,重新進行耕地質量等別計算評價。詳見圖1耕地質量評價技術思路圖。
2.2 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引起的耕地分等因素變化
根據《農用地質量分等規程》(GB/T 28407-2012),耕地分等因素包括地形坡度、田面坡度、地下水位、有效土層厚度、表層土壤質地、質地剖面構型、有機質含量、pH值、灌溉保證率和排水條件10大因素。
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內容主要包括土地平整、灌溉與排水、田間道路、農田防護與生態環境以及其他等五種類型工程。其中土地平整工程一般可改變耕地田面坡度、有效土層厚度、表層土壤質地、有機質含量、pH值等;灌溉與排水工程一般可改變耕地灌溉保證率、排水條件;田間道路及其他工程一般不會影起耕地分等因素變化;農田防護與生態環境保持工程一般可改變耕地灌溉保證率、排水條件等。
2.3 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耕地質量評價方法
按照全國統一的標準耕作制度,在作物光溫(氣候)生產潛力以及覆蓋全國的、連續的“土地質量背景值曲面”的基礎上,按照建設后項目區地形坡度、田面坡度、地下水位、有效土層厚度、表層土壤質地、質地剖面構型、有機質含量、pH值、灌溉保證率和排水條件等因素,通過重新給出各因素分值,測算土地自然質量分,綜合考慮土地利用系數和土地經濟系數,進行土地自然質量、土地利用狀況和投入產出水平的逐級訂正,按照乘積法計算分等指數,按規定要求劃分耕地質量等別。
3 斗門區蓮洲鎮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耕地質量等別評價
2014年斗門區蓮洲鎮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項目位于斗門區蓮洲鎮境內,東抵白蕉鎮豐洲村,南到上欄村,西面與北邊均臨江門市新會區。
3.1 工程建設情況
3.1.1 交通設施。通過項目建設,整修田間道28條,總長度為9184.47m;整修生產路18條,總長度為5320.77m;新修生產路1條,總長度為122.79m;新修機耕橋1座。通過實施上述工程,完善了項目區路網,提高了道路的通達度,構建了便捷高效的田間道路體系,使田塊之間、田塊與居民點之間保持便捷的交通聯系,滿足農業機械化生產、安全方便的需要。
3.1.2 灌溉與排水設施。項目區內主要大型灌排溝渠大部分雖為土質溝渠,但由于維護得當,溝渠灌排比較通暢,基本能保障項目區內農業生產的需要。通過項目建設,在道路與溝渠相交處布設涵管4座,改善道路與溝渠相交處的過水能力,保證溝渠灌排通暢,為項目區內的農戶提供了良好的生產條件。
3.1.3 農田防護與生態環境保持工程。通過項目建設,完成新修護岸1座,總長度為171.35m。實施上述工程,新修護岸能改善道路兩側路肩受雨水沖刷較為嚴重的情況,保證田間道路工程的順利實施。
3.2 項目建設后耕地分等因素變化
以斗門區2013年耕地質量等級補充完善成果數據庫的圖層為基礎,本項目評價圖層共計51個圖斑,即耕地質量評價單元為51個。
根據《2013年珠海市斗門區耕地質量等級成果年度變更技術報告》以及項目區耕地狀況,確定每個分等單元水稻、甘薯和花生三種指定作物的各個分等因素的分值。項目實施過程中完善了項目區內的灌排設施和田間道路,因此建設后部分評價單元灌溉保證率和排水條件這2種因素得到優化,其分值有所增加;而有機質含量、地形、田面坡度、地下水位、有效土層厚度、表土質地、剖面構型、pH值等要素未發生變化。
3.3 耕地質量等別評價計算依據及結果
依據《農用地質量分等規程》(GB/T 28407-2012)以及廣東省具體標準,統計計算本項目建設前后的耕地質量情況結果如下:
3.3.1 自然等方面。項目區建設前國家自然等在2-4等。通過建設,項目區的灌溉保證率、排水條件兩個條件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因而部分圖斑的國家自然等指數有所提高,但是并沒有提高該部分圖斑的國家自然等。因此,建設后國家自然等與建設前一致。詳見表1建設前后項目區耕地國家自然等面積變化表。
3.3.2 利用等方面。項目區建設前國家利用等在5-6等之間,建設后國家利用等在5-6等之間。通過建設,雖然項目區的道路通達度、機械進田的便利度、灌溉保證率、排水條件等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部分圖斑的國家利用等指數有所提高,但國家利用等并沒有得到提高。詳見表2建設前后項目區耕地國家利用等面積變化表。
表2 建設前后項目區耕地國家利用等面積變化表(單位:hm2)
3.3.3 經濟等方面。項目區建設前國家經濟等在6-7等之間,建設后國家經濟等在6-7之間。通過建設,雖然項目區的道路通達度、機械進田的便利度、灌溉保證率、排水條件等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部分圖斑的國家經濟等指數有所提高,但國家經濟等并沒有得到提高。詳見表3建設前后項目區耕地國家經濟等面積變化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