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德玲
摘要:在社會經濟飛速發展的二十一世紀,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也得到提高,人們對居住空間的結構質量、空間架構需求也越來越高。因為建筑空間的布置是通過傳統墻的框架和結構設計表現的,但高層居民建筑短肢結構墻具有合理科學的空間布局特點,讓建筑工程外觀結構、空間規劃及質量得到保證。本文首先對建筑結構短肢墻的結構進行概述,分析短肢結構墻的結構設計方式,再對設計要點進行深入探討。進而使短肢結構墻的建筑質量、實際效果得到提高。
關鍵詞:高層居民建筑;短肢結構墻;結構設計
引言
在現代化的城市建設進程中,居民建筑的設計質量要求逐年提高。在高層建筑結構設計中,融合居民對建筑的空間需求,在原本的結構基礎上設計出了短肢結構墻。高層居民短肢結構墻不僅保證了居民建筑的結構設計合理性、安全性,并對擁擠的高層建筑空間有了合理規劃。在當前的建筑設計中受到開發商以及群眾的廣泛歡迎。在高層居民建筑設計中,建筑的強度、位移都對短肢結構有一定保證,所以對居民建筑的短肢結構墻進行設計架構十分有益。
1高層居民建筑短肢結構墻結構的概述
目前的高層居民建筑,大部分都采取短肢結構墻的結構形式進行設計,這種設計不僅能讓空間布局更加合理,也是對當前人民居住需求的一種滿足。建筑中短肢結構主要包含以下幾方面:第一、短肢結構高度和厚度比控制在1:7之間:第二、結構墻式高層居民建筑中短肢結構的附屬類型:第三、為使居民建筑的短肢結構墻和建筑結構墻的融合程度得到進一步提高,在進行一般建筑結構墻的設計過程中,也可以對短肢結構墻的設計結構進行提升,促進其更好發展。
在開展設計工作時,建筑人員也對短肢結構墻進行了很好的運用。首先是在抗震方面,保障地震破壞力在短肢結構墻能夠承受的范圍內。其次是在實際的設計工作中,對短肢結構墻的數目下限有一個嚴格控制,每減少一個短肢結構墻,底部的抗震力度就進行了減小。因此,對于小墻肢的設計應充分引起設計人員的注意,對小墻肢結構的設計效率進行提升,設計效果進一步擴大,進而使高層居民建筑結構短肢墻的應用體系得到優化。
2高層居民建筑短肢結構墻的結構設計方式
2.1提高短肢結構墻和房屋整體的協調設計
對高層建筑展開短肢結構墻的結構設計之前,要先進行建筑整體的規劃設計,保證長肢結構墻與短肢結構墻的協調關系,兩者共同構筑起高層建筑。要想使短肢結構墻在建筑中得到高效應用,就要求設計人員做好設計前的準備規劃工作,使得設計結果更加合理科學。設計人員可以設計異形柱的短肢結構墻,和短肢剪力墻框架經過變形后的結構設計。除了在測量后進行精準計算外,也應充分考察各類參數的準確度,使得短肢剪力墻的設計作用得到提高。
對居民建筑中的房屋隔斷墻往往會設置成短肢結構墻,由于短肢結構墻無法在房屋隔斷墻進行規劃位置的設計過程中產生影響,所以在短肢結構墻不變的情況中,要依據墻結構的抗震能力進行數據推測和結構設計。短肢結構墻的數目應當有合理的確定,太多或太少的短肢結構墻都會讓建筑質量變得過硬或過軟。設計人員應把握適度原則,均勻規劃短肢結構墻,使得鋼筋結構和質量作用相統一。
2.2提高短肢結構墻的抗壓抗震能力
某些作用情況下,高層居民建筑會出現設計不規范或是負荷過重的現象,短肢結構墻的最佳位置是在結構建筑的周邊角或平面以外的邊角。從而提升結構整體的穩固性,使得結構剛度得到保障。其次,墻肢結構的薄厚程度都應適度,讓墻肢不會在間隔墻的墻面上突出。最后,依照高層居民建筑設計抗側平面剛度的標準要求,設計合適的高層居民建筑結構。
考慮到房間隔較多的高層居民建筑特點,設計中要對短肢剪力墻的位置有更加準確的認識,既要提升剪力墻的抗壓能力,又要發揮最終的設計作用。在進行短肢剪力墻的結構設計時,會有居民入住致使墻面負荷過重的現象發生。因而在設計之前,相關人員應對平面以外的四周邊角充分利用,增加剪力墻的結構穩定性,合理控制結構的剛度和厚度。依照居民建筑設計標準嚴格進行工作,在保證設計效果的同時,提升居民建筑的設計質量,
3高層居民建筑短肢結構設計中的要點
設計師在開展高層居民建筑設計短肢結構搭建時,要秉承科學合理的設計方案,在保障工程施工規章制度的標準之下,運用信息科學及時開展短肢結構墻的設計。依據短肢墻的抗震抗壓能力、對短肢結構墻軸壓比等方面合理進行規劃設計,提供合適的參考意見。
3.1對軸壓比在短肢墻的應用進行嚴格控制
軸壓比在短肢結構墻的結構建設中作用突出,應當對其質量規格進行嚴格控制,如短肢結構墻的端樁一字形結構。目前在進行建筑工程的設計工作中,對負荷作用下短肢結構墻的細小偏差,應體現其較差的延性特征、在大軸壓下的大偏差現象。所以,施工設計的建筑施工中,對混凝土的制約能力和裂縫問題要給予特別關注。
3.2對短肢結構墻的抗震能力的提高
在建筑結構的高層居民建筑中,對建筑角點、外邊緣短肢部位的抗震能力十分低。一旦發生地震,就會使居民建筑遭到嚴重破壞。原有的變形作用下,使得短肢結構也發生一定程度的變形,使得墻體出現裂縫。所以設計師在進行建筑設計時,要對短肢結構的性能構造有一定了解,在對結構充分了解的基礎上,進行防震抗震的防范工作。例如,設計是通過減輕邊角部分的軸壓比:增強短肢結構墻的鋼筋配筋率:加強小墻肢部位的抗震作用:以此保障居民建筑的結構安全性。
3.3對短肢結構墻的內梁屬性有正確認識
進行墻梁部位的短肢結構墻設計時,如果開洞的墻梁跨高比小于5,就要根據梁的實際情況進行設計。如果墻梁的跨高比5大,設計的依據就是短肢結構墻的框架梁。居民建筑主結構的堅實程度和抗震程度,都跟短肢結構墻的性能密切相關。因此在設計建造的過程中,對短肢墻的墻梁配筋、截面大小都應當有科學的考量,從而保證居民建筑的抗震能力得到提升。建筑設計工作者可以進行正確的短肢墻剛度選擇,讓短肢墻的規格更加適合梁截面大小,進而使短肢結構墻的安全性能和結構穩定性得到提高。
4高層居民建筑短肢結構設計注意事項
4.1通過對高層建筑中設計要點進行分析,也反映出在進行短肢結構設計工作中的諸多問題。如果不及時采取相應措施進行補救,就會對高層建筑的空間規劃、建筑質量造成影響,還會給后期的施工進度有所影響。在對過往經驗進行總結之后,對高層建筑的短肢結構設計的注意事項進行論述。
4.2通常情況下短肢剪力墻的高度與厚度比在5到8之間,普通剪力墻高度和厚度比的比值超過8:如果短肢剪力墻的高度和厚度比是3~5之間,雖然還屬于短肢結構墻的范圍,但其安全性能就差了許多。所以在高層建筑中的短肢結構墻,其高度和厚度比在5~8之間最為適宜。外形布置上,短肢結構墻以L形、T形、+形為主要形式,增強短肢墻的外平面穩定與抗扭曲程度。短肢結構墻在拉直對齊時,可以跟連梁一同構成均勻且規則的抗側力片,并使得每道短肢墻都有兩個方向的連梁進行連接。
建筑結構中的短肢剪力墻應盡量設計成簡體,讓一般的短肢剪力墻和短肢剪力墻共同構建剪力墻結構。結構中小墻肢和短肢剪力墻數量過少時,會使內力分擔受到破壞,但不影響整體結構的抗壓能力。對短肢剪力墻進行抗震設計時,剪力墻的第一震形底部應當具備的對抗地震力,不少于總結構底部地震傾覆力的50%。
5結語
總而言之,在加快城市現代化進行的過程中,高層建筑技術也在不斷進步。當前為使高層建筑的空間設計與現代化技術得到充分利用,也要控制好短肢墻的合理軸壓比,讓短肢墻的抗震作用得到提高。提升短肢結構墻中的內梁穩定性,并隨時代發展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生活需求,在時代發展下對短肢結構墻的結構技術不斷創新改革,既滿足人民群眾的居住需求,又保證建筑的安全質量。促進高層建筑中短肢結構墻的設計質量,推動高層建筑空間設計水平的整體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