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源源[南通大學文學院,江蘇 南通 226019]
論楚辭對朝鮮文士張維文學創作的影響
⊙王源源[南通大學文學院,江蘇 南通 226019]
本文以張維的文集《溪谷集》為重點,以《韓國歷代人物傳集成》《余之平生學習來歷》等涉及其生平事跡或時人評價的資料為參照,主要研究了楚辭對張維文學創作上的影響。經研究,楚辭對張維文學創作上的影響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模擬之作《續天問》的創作和“詩人之賦”創作觀點的提倡。
張維 楚辭 文學 影響

《溪谷集》共三十六卷,涉及詞賦、表、詩、銘等十余種體裁,其中與楚辭直接相關的篇目近三十篇,涉及面也比較廣。既有訓詁方面的,如《〈史記·屈原傳〉淖字訓義》;也有模擬之作,如《續天問》。既有總體論說楚辭或屈原的,如《次韻幽通賦(并序)》;也有對楚辭的某一篇章進行論說的,如《揚馬賦抄序》(論及《離騷》)。在《余之平生學習來歷》(《溪谷先生漫筆》卷一)中,張維自言:“十六,從外舅仙源公受昌黎文數十篇。讀未幾,便省古文機括,時時仿效作文詞。又讀《楚辭》《文選》,學為詞賦以應舉。”由此可見,張維年少時便熟讀《楚辭》,雖說其起初的讀書動機是為了應對科舉考試,但這也為此后《楚辭》能對張維產生較大影響提供了一定的基礎條件。
首先,從《續天問》這一模擬之作我們就可以直接而明顯地看出楚辭對張維的影響。張維在序中自言:“昔者屈原既放,彷徨山澤,作為《天問》之篇?!鄧L讀之,喜其文而賞其志,未嘗不慨然以嘆。端居覽物,乃益有所感發,遂效其體作一篇。”并且對《天問》不吝贊美之辭:“其事怪其理淫,而其文特奇甚,其志又可悲也。”由此可見,正是受屈原精神的感染,才有了《續天問》這一模擬之作。
《續天問》之于《天問》,不僅僅是,“效其體,而是對《天問》的繼承與發展。其一,《天問》內容主要包括:關于大自然的形成、有關神話傳說中的各種問題的提問、關于遠古時期我國最早的國家政權——夏、商、周的興亡史,以及對春秋時期幾個著名諸侯國的歷史的簡短提問。《續天問》的內容則涉及:‘造化之玄奧,物理之叢雜,斯文之興喪,道術之邪正,幽明禍福之故,世道人心之變?!庇纱丝梢?,《續天問》在內容上與《天問》有所不同。但是,張維自言“與屈子之所已問者一無及焉”,卻也不盡然?!独m天問》中所提出的問題總體上可看作是對《天問》中疑問的補充,但也有少數重合之處。例如“何闔而晦?何開而明?”(屈原《天問》)與“誰闔誰辟,而晝夜行?”(張維《續天問》)。再如“東南何虧?”(屈原《天問》)與“東南何缺?”(張維《續天問》)。其二,屈原《天問》長達三百七十余句,第一部分一百一十二句,第二部分二百六十四句,共提出一百七十多個問題。與之相比,張維的《續天問》篇幅較短,共一百八十四句,提出問題約六十二個。另外,還有一點值得注意,那就是屈原所作《天問》全篇皆問,一問到底,而張維的《續天問》并不是如此,其篇中除了提出種種疑問,還表達了他自己在某些問題上的一些思考,例如:“三代之英,繼踵比肩。孔孟之沒,千五百載而寥焉。”另外,張維還著有《旌烈祠碑銘》,其自言:“系以楚辭一章,以寓迎送神之意?!笨梢姶似亲髡哂幸夥隆毒鸥琛范?。《旌烈祠碑銘》(節選):



第二,“詩人之賦麗以則,詞人之賦麗以淫?!睆埦S提倡的正是“詩人之賦”。其倡導辭賦創作應當“發于情性,依于規諷”,而這一創作觀點正繼承了屈原的創作所體現出的優良傳統。
雖然屈原并沒有明確提出自己的創作觀點,但統觀《楚辭》,屈原所推許的創作理論已不言而喻,在這里姑且借用張維對《離騷》的評價將其歸納為“發于情性,依于規諷”。屈原給后人留下作品二十余篇,細細品之,無一不是屈原有感而發,無一不旨意深遠。例如,代表作《離騷》對自己的才德之高、抱負之大直言不諱,對理想的追求表現得執著而堅定;《橘頌》則借助對生于淮南則為橘、遷于淮北則為枳的橘樹的歌頌,表達自己深愛故國、深固難徙的情感;而《悲回風》可謂開一代悲秋先河,因凄涼秋色而引起的傷感正與屈原久遭流放、備受摧殘后的悲涼、凄楚之心境交相呼應。
張維也沒有專篇文章詳細地論述自己的創作觀點,但仔細研讀其所作的多篇序言,他的創作觀點便愈來愈鮮明。在《溪谷集》中,他至少三次提及了自己對于辭賦創作的觀點。例如,《次韻幽通賦(并序)》(節選):

此處,張維認為班固的《幽通賦》是仿照《離騷》而作的,并贊揚其造語奇奧、托意深遠,不是過分注重詞句華美、無所寄托的“詞人之賦”所能媲美的。此外,張維還用自己的創作實踐體現了他的創作觀點。張維自述其《次韻幽通賦》便是有感于此而作的,借以感慨世道之渾濁、禍福之難測、命運之無常,抒發自己內心的抑郁。由此可見,張維倡導辭賦創作在用語奇麗的同時,應寄托諷喻之意,即“詩人之賦”,其典范如《離騷》《幽通賦》。再如,《吊箕子賦 次姜編修韻(并序)》(節選):

張維首先對屈宋、班張之后的一些文士或其當時所處之世的文人所創作的辭賦表現出了不認可的態度,蓋因其未能繼承屈宋、班張賦作的傳統。再者對正使大人出示的《吊箕子賦》不吝贊美之辭,贊其“詞旨醇厚”“奇文奧語錯落臚列”,而張維自行創作《吊箕子賦》有重整旗鼓之用意,意欲通過自己的創作發揚屈宋、班張的創作傳統。由此觀之,張維再次強調了優秀的辭賦創作應當具備的特點,即用語奇奧和詞旨醇厚。
再如,《揚馬賦抄序》(節選):
賦者古詩之流,蓋居六義之一焉。詩人之賦麗以則,其言雍容典雅,辭近而指遠,故能列于六經,藏于博士官,學士大夫世守而習之。詩變而《離騷》作,《離騷》者南楚怨慕之聲也。其音節疾徐,固變于三百篇,若其發于情性,依于規諷,有補于民彝物則之重,無二致焉,即其余事,亦足為辭賦祖矣。(出自《溪谷集》卷五)
觀《揚馬賦抄序》可見,張維對于辭賦創作的觀點已經越來越明朗。張維認為“詩人之賦”能夠世代相傳相守的原因即“其言雍容典雅,辭近而指遠”,接著給予了《離騷》高度評價,贊其為“辭賦祖矣”,原因之一便是《離騷》“發于情性,依于規諷”。這是張維在《溪谷集》第三次提及自己對于辭賦創作的觀點了,由此觀之,其很好地繼承了楚辭所體現出的優良傳統,可歸其為“發于情性,依于規諷”。
① 李相殷:《韓國歷代人物傳集成》第4冊,民昌文化社1990年版,第3653頁。
② 金千鎰:《健齋集》附錄卷四,《韓國文集叢刊》第47冊,民族文化推進會1988年版,第61頁。
③④ 張維:《溪谷集》卷一,《韓國文集叢刊》第92冊,民族文化推進會1988年版,第19頁,第24頁。
⑤ 張維:《溪谷集》卷五,《韓國文集叢刊》第92冊,民族文化推進會(首爾)1988年版,第87頁。
[1]張維.溪谷集.韓國文集叢刊(第92冊)[M].首爾:民族文化推進會,1988.
[2]李相殷.韓國歷代人物傳集成[M].首爾:民昌文化社,1990.
作 者:王源源,南通大學文學碩士,研究方向:中國語言文學(古代文學)。
編 輯:張晴 E-mail:zqmz06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