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小清[湖南科技大學人文學院,湖南 湘潭 411201]
泰州仲氏閨秀詩人對春季物候的多樣化體悟
⊙鄧小清[湖南科技大學人文學院,湖南 湘潭 411201]
清代泰州仲氏閨秀詩人對春季物候的感受,一方面傳承了春恨主題,并將春恨情結與思親懷人、傷離痛別、傷老憂生等情感交匯融合,另一方面抒寫了對陽春美景的無限遐思和百般眷戀。
春季物候 泰州仲氏 閨秀詩人

“在中國古代文學中,悲怨之作的表現模式之一就是‘春恨’。春恨主題寄寓了歷代詩人、作家觀物反思,借與自然界的物我關系對社會人生的廣泛思考。”“春恨具體可分為兩種:一是面對初春、仲春美景所發生的怨春、恨春之情,見美景反生愁思,感傷自身本質沒有在人與人或人與社會的關系中得到應有的肯定,這是一種自我與對象同構異質的比照;而另一種,則是面對暮春殘景發出的惜春、憫春之悲,痛惋花褪紅殘,好景不長,聯想到自身在現實中的被否定和難于被肯定,如同春光難久,春去難歸,這是自我與對象間‘同形同構’的印證。”泰州仲氏家族女性詩人沿襲歷代文學傳統,將內心的惆悵惋惜之情注入到春季物候之中,著重從惜時傷逝的情感層面延續第二種春恨類型,而舍棄了將春景作比體——以女性傷時不遇比況不遇明主、不逢其時這一外在的表現形式。

主體對觀照的客體并不總是一種平行式的臨摹,有些時候往往會呈現逆向式的背反,這時就形成一種景情相悖的比照。“春恨是一種較為痛楚的悲,外界美的特征越突出,主體內心感受便越強烈;主客體之間質的距離越大,理性的因素亦隨之增強。”審美對象愈是美不勝收,審美觀照者愈發愁腸百結,無處撫慰,這種景情相悖的比照正是春恨主題突出的表現模式。仲氏閨秀們延伸了這種模式,將春恨情結同思親懷人、傷離痛別、傷老憂生等多種不同的情感交融匯合。
芳春盛景往往能觸動人內心深處最誠摯的感情,喚起思親情懷。仲蓮慶《春草》:“東皋昨夜廉纖雨,綠淺香微處處春。白馬踏來初有跡,黃羊臥處未成茵。煙浮古道青鞋軟,日落遙山翠靄新。只恐王孫歸未得,天涯望斷玉樓人。”春雨滋潤之后,綠淺香微,春草翠色欲滴,這陽春美景強烈地撼動了縈繞在心頭的那份對親人的深深思念之情,詩人日日翹首以盼,肝腸寸斷。

傷老憂生是古往今來揮之不去的敏感情結,而睹春景尤易觸動韶華易逝、紅顏易老的嗟怨悲嘆。例如蝴蝶的輕盈飛舞恰如人年少輕狂、不諳世事,反而使人縈系心頭的傷老憂生之嘆一觸即發,無處遁形。趙箋霞《蝴蝶》(其一):“鳳子輕盈舞暮煙,翻飛斜過落花前。春回莊叟生前夢,魂繞羅浮洞里天。繾綣乍停雕檻畔,輕狂又過畫墻邊。迷沉不識年華老,猶自雙雙影共連。”蝴蝶羽翼輕盈,繾綣飛舞,詩人睹之,反責其輕狂無知,整日耽于玩樂,不知老之易至,憂生之感、怨恚之情溢于言表。一些特定物候還與女子的特定人生階段定向地捆綁在一起,例如花開花謝就與女子的容顏盛衰形成一體化的契合。《詩經·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室家。”孔穎達認為:“毛以為少壯之桃夭夭然,復有灼灼然,此桃之盛華,以興有十五至十九少壯之女,亦夭夭然復有灼灼之美色。”此后花開正艷,就用來象征女子年華正盛、貌美如花。相反,紅花凋零則往往勾起女子紅顏薄命之痛。仲振宜《落花》(其一)即印證了花開花謝與女子紅顏的定向比附:“花開花謝不須傷,自是紅顏易斷腸。當日繁華歸轉瞬,只今漂泊惜明妝。三分幽恨間青瑣,一片春愁冷艷陽。寄語奚童莫輕掃,殘英滿地總文章。”繁花轉瞬即謝,女子紅顏易逝,人與花同命相連,這滿地殘英豈能不惹出滿腹春愁?《落花》(其三):“一番憔悴冷胭脂,薄命何堪又此時。自分幽芳埋淺土,不隨飛絮入春池。紅塵易了生前債,金屋誰描病后姿。為問瑤宮花侍史,綠陰幾得子盈枝?”作者目睹落花鋪地,更添容顏憔悴、紅顏薄命之愁。
與春恨主題大為異趣,陽春美景抒寫對春天美好自然風光的喜愛和贊美。“春,是四季物候中最美好、最宜人的時令,與之相關的一系列美好的意象特質,最易同人的自我感覺中最美好的東西聯結契合。”春勃發無限的生機靈氣,在沉寂了整整一個冬天之后,總能激起人內心的溫暖和喜悅,與觀照者內心一拍即合,讓人欣喜,惹人眷戀。仲振宜《立春》:“猶是沉寒痼冷時,春來人意若為怡。漸回芳草天涯夢,催賦梅花驛路詩。蠟燕家家攢采勝,碧云面面護青旗。東君畢竟來何處。問取黃鸝知不知?”沉寒痼冷之時,春天降臨人間,枯葉轉青,歸燕忙碌,萬物生機勃發,詩人見之怡然自得,才思噴發,詩情激蕩。



從延續文學傳統到抒發個人感觸,泰州仲氏閨秀詩人對春季物候既有纏綿悱惻的春恨情結,又有濃郁深厚的春戀情懷,呈現出多樣化的體悟,為春季物候詩作注入了個性化的內容,彰顯著獨特的藝術魅力。
① 黎翔鳳:《管子校注》,中華書局2004年版,第1168頁。
② 謝榛:《四溟詩話》,中華書局1983年版,第1180頁。
③④⑨? 王立:《中國古代文學十大主題:原型與流變》,文史哲出版社1994年版,第173頁,第184頁,第190頁,第174頁。
⑤⑥⑦⑧⑩???????????????????仲蓮慶等:《泰州仲氏閨秀集合刻》,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第274頁,第244頁,第248頁,第249頁,第244頁,第246頁,第264頁,第269頁,第275頁,第274頁,第268頁,第253頁,第253頁,第249頁,第264頁,第264頁,第245頁,第251頁,第269頁,第271頁,第276頁,第276頁,第276頁,第 273頁。
???? 鄭玄箋,孔穎達正義:《毛詩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版,第842頁,第843頁,第59頁,第59頁。
??? 彭定求等:《全唐詩》,中華書局1960年版,第1307頁,第1874頁,第1258頁。
[1]黎翔鳳.管子校注[M].北京:中華書局,2004.
[2](明)謝榛.四溟詩話[M].丁福保.歷代詩話續編[C].北京:中華書局,1983.
[3]王立.中國古代文學十大主題:原型與流變[M].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4.
[4](清)仲蓮慶等.泰州仲氏閨秀集合刻[M].方秀潔等.美國哈佛大學哈佛燕京圖書館藏明清婦女著述[C].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
[5](漢)鄭玄箋,(唐)孔穎達正義.毛詩注疏[M].十三經注疏[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
[6]彭定求等.全唐詩[M].北京:中華書局,1960.
作 者:鄧小清,湖南科技大學人文學院2015級在讀碩士,研究方向:元明清文學。
編 輯:康慧 E-mail:kanghuixx@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