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建軍[太原畫院, 太原 030012]
日本畫對中國現代工筆重彩畫的影響及發展
⊙尚建軍[太原畫院, 太原 030012]
工筆重彩畫因材料的特殊性,技法與制作的繁雜性,自文人畫思想入主以來,導致其技法的失傳缺失,因此可以從成功改良的日本畫中學習和借鑒來豐富和發展中國工筆重彩畫。
技法 材料 意境
自1868年明治維新日本改變了過去封建式的閉關鎖國狀態后,日本畫家也開闊了視野,改變了以往一千多年日本文化藝術的中國依賴,可以借鑒更多世界范圍內的文化藝術,尤其是西方油畫的繪畫技巧,逐漸形成了新的日本畫。但是日本畫家并沒有走上“全盤西化”的道路,而是以自己民族的傳統為基礎,在浮世繪、大和繪、屏障畫(障壁畫)的基礎上,創造出具有時代性、民族性和更強生命力的日本畫。其既有西方的現代意識,又具有自己民族的審美情趣。而中國的工筆重彩畫的發展,自宋元以來,隨著文人畫的興盛而勢趨衰微,逐漸退出主流而趨末勢。時至今日,工筆重彩也是弱勢于水墨大軍,而日本畫把從中國古代學習到的重彩技法很好地保留和成功發展起來,中國工筆重彩畫的發展,可借鑒學習日本畫。

材料是承載技法的載體,早期的日本畫也多用絹,逐漸地日本畫家也在改良中走向現代,技法逐漸豐富起來。礦物質粉質顏料加膠的使用,就需要韌性和拉力較強的版面材料。而后多用質地粗糙的麻紙或宣紙,這些紙的質地粗糙,纖維較長,結實耐用,也能多遍渲染、灑噴、揉搓、刷涂以及附著厚重的粗顆粒礦物色。其用色也十分講究,大部分是粉質顏料(包含礦物色與化學顏料),使用的朱砂、石黃、石綠、蛤粉、石青、云母等礦物色與中國基本相同,但有很多有特色的灰色系礦物色以及各種透明與不透明顏料的配合使用,使得畫面絢麗多彩。在顏料的使用上,也不拘于傳統,現代日本畫的設色都比較厚重,比中國的壁畫設色還要厚重,通常是在裱好的版面上,先做蛤粉底,然后再根據畫面需要,用石色設置不同的粗細底面,待底色干后再開始作畫,此法與油畫布的處理方法類似。在顏料的選擇上,每個畫家都有自己獨特的方法。再有對箔的獨立運用,如加山又造、森田廣平等的作品,即在各種箔上涂上透明顏料或礦物色,然后作畫,或用硫磺燒制銅箔、銀箔成不同色階變化的彩箔之上作畫。而箔特有的金屬光澤,又能使礦物顏色更好地發色,從而使兩者相得益彰。
中國畫“五色亂目”的文人水墨畫式審美中,對色彩的依賴逐漸地趨于平淡退火。除傳統的朱砂、石青、石綠、蛤粉、石黃等,輔色灰色系較少。而現代生產的礦物色,灰色系已有增加,有機化工色、人工高溫結晶仿石色、水干色、水彩、水粉、丙烯,各色閃光色的結合使用大大增加了畫家的選擇余地和對色彩語言的探索,畫面效果也更加的完美絢麗。在材料和技法的運用上,現代工筆重彩畫家也吸收和借鑒了日本畫的成功處理方法,一改傳統畫中底色留白(白紙、白絹、壁畫中的白墻等)的虛體的空間想象,而把背景改變為厚重的有豐富色彩、肌理變化的實體空間。如唐秀玲《金沙灘》、趙栗輝《豆蔻年華》、尚奎元《踢毽毽》等,正是通過對底色背景的制作,改變了傳統審美習慣,同時使畫面也具有了現代意味,也貼近現代豐富多彩的審美要求。而郭繼英的許多作品正是在背景貼滿銀箔的基礎上再勾線設色,鄭美秋的《扎西得勒》背景燒制銀箔之上佛像畫法的處理,正是有了這些方方面面的改變和一批批的重彩畫家的學習、吸收、實踐、創新,才把中國的工筆重彩畫一步步向前推動發展。
西方繪畫提倡材料引發的藝術沖動,現代日本畫家同樣對材料的選擇和使用十分講究,為了表達一種想法和感覺而發現和使用一種合適的材料,并創造相適應的技法。這一理念被中國重彩畫家吸收和借鑒學習,使得工筆重彩畫具有很強的現代感。日本畫成功的運用傳統石色,融合西方繪畫觀念,反復制作,這是觀念上改天換地式的變化,中國現代工筆重彩畫家,也在實踐的反復證明下,觀念發生重大變化,也注重畫面的制作性,使得畫面不但遵道亦重器。而這種富麗堂皇、鏤金錯彩的表現形式,更符合當今中國經濟飛速發展下的多彩的審美需求,更符合”盛世出工筆”的真實寫照,觀念一變天地寬。
在審美意境上,每個民族、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獨特的標準和要求,而中國的審美意境代表著中國的哲學和文化。宗白華在《意境》一文中把意境分為五個,即功利意境、化理意境、政治意境、學術意境、宗教意境。功利意境主利,化理意境主愛,政治意境主權,學術意境主真,宗教意境主神。但介于二者之間,以宇宙人生的具體為對象,賞玩它的色相、秩序、節奏、和諧。借以窺見自我的最深心靈反映,化實景為虛景,創形象為象征,使人類最高的心靈具體化、肉身化,這就是藝術境界,藝術境界主于美,是畫家創造的美,是心靈的反映,是學識修養的體現。中國工筆重彩畫之所以區別于日本畫,就在于作品植入的靈魂不同,在于畫家創造的意象不同,在于對意境的把握不同。
中國式審美思想是中國的哲學思想的體現,是儒、釋、道完美統一的表現,所以在哲學思想影響下而產生的“遵道重器”的藝術體系,是工筆重彩畫發展和走向未來的重要原則。思想性是評判每幅畫優劣的前提,故而工筆重彩畫家畫作游心之所在就是扎根文化、提高修養、扎根生活、提煉升華、創造形象,反映自我內心世界和對美的追求,只有對作品意境的把控,才能學為己用、活學活用,而非生搬硬套、機械教條。
中國的工筆重彩畫在借鑒學習現代日本畫的基礎上,必須以中國式的審美意境為指導,才能創造出中國特色的工筆重彩畫,發展工筆重彩畫,使工筆重彩畫再次走向輝煌,而非別國的藝術附庸。
當今社會是個多元的社會,隨著科技的發展,藝術發展的繁榮,價值取向以及文化的多元,促進了各門類藝術,各畫種間的交流、借鑒、融合。在這多元的審美中,工筆重彩畫只有立足本民族傳統,借鑒學習更多的相關門類藝術,才能適應時代發展,走向更廣闊的天地。日本畫若沒有向西方藝術的成功借鑒,依然只能是中國藝術的附庸,而沒有今天的新面貌,更沒有在世界美術史中的新地位。日本畫在這一百多年的歷史中,也是經過傳統——反傳統——傳統反復多次,這種成功的改良,可以讓中國工筆重彩畫的借鑒少些教訓、少些彎路。中國工筆重彩畫,應重新審視中國工筆重彩畫傳統,對已失傳幾百年的技法與材料重新學習與掌握,學習日本畫中保留的中國重彩畫技法以及它發展創造出的新樣式,立足傳統,扎根生活,創造出更符合現代審美的工筆重彩畫,把工筆重彩畫的發展推向另一個繁榮。
[1]町田甲一.日本美術史[M].莫邦富譯.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88.
[2]宗白華.意境[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
作 者:尚建軍,畢業于天津美術學院國畫系,進修于中央美術學院蔣采蘋、蘇百鈞重彩畫高研班,現為中國工筆畫協會會員、中國美協中國重彩畫研究會會員,山西省美協會員、山西省工筆畫協會副秘書長,太原市美術家協會副秘書長、太原畫院專職畫家。
編 輯:康慧 E-mail:kanghuixx@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