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凌云
民辦高校思政實踐課創新研究
——基于浙江樹人大學的實踐
謝凌云
高校思想政治實踐課是促進大學生用所學的理論去認識社會、指導實踐、奉獻社會、增長才干,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課程。本文以浙江樹人大學《思政實踐課》多年實踐為基礎,從課程理念、內容設計、教學方法、教材建設、師資培養、保障機制等多維度視角展開研究,創新思政實踐課的理念、內容、方法,完善思政實踐課的課程體系,建設具有較強可操作性的課程長效運行機制,為進一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提高大學生成長成才的內驅力提供借鑒。
民辦高校 思政實踐課 創新研究
國家歷來高度重視實踐育人。2012年1月,教育部、宣傳部等六部委聯合頒發《關于進一步加強高校實踐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見》提出“進一步加強高校實踐育人工作,是全面落實黨的教育方針,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貫穿于國民教育全過程,深入實施素質教育,大力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必然要求?!盵1]2004年、2005 年、2008年中宣部、教育部相繼發文,提出“堅持政治理論教育與社會實踐相結合”;“建立和完善實踐教學保障機制,探索實踐育人的長效機制。圍繞教學目標,制定大綱,規定學時,提供必要經費”;“要從本科思想政治理論課現有學分中劃出2個學分,從專科思想政治理論課現有學分中劃出1個學分開展本、??扑枷胝卫碚撜n實踐教學。”然而一直以來,實踐育人卻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薄弱環節。理論與實踐脫節、教育與管理分離、學校教育與自我教育分離、課內與課外割裂,主體參與、對話交流、互動體驗、實踐反思、環境陶冶等教育元素貧乏,導致思政教育的“無能”。一些高校以暑期社會實踐代替思政實踐,參與面小,實踐育人難以做到全員性、全程性,受益面和成效十分有限。
市場經濟和經濟全球化帶來體制變革、社會結構變動、利益格局調整、利益主體多元化,我國社會生活中出現了一系列道德失范、誠信缺失、權力腐敗、以犧牲環境和公眾的利益為代價來增長個人財富等現象,嚴重影響社會和諧穩定和可持續發展。大學生價值觀近年來呈現取向多元化、主體個體化、目標務實化、抉擇矛盾化的趨勢。多元價值的沖撞、擠壓使一些大學生信仰迷惘、價值混亂、精神空虛、行為失范,喪失成才動力,甚至引發心理危機。大學生價值觀的狀態關系到國家前途和民族命運,大學生也迫切需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來引導、控制、協調、整合多元價值沖突,澄清迷惑,形成穩定統一的價值評價及行為選擇標準,擁有持續而強大的成才內驅力。高校必須創新實踐育人模式,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化為大學生的精神脊梁并得以踐行。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重要途徑。[2]高校思想政治實踐課(簡稱“思政實踐課”)是促進大學生用所學的理論去認識社會、指導實踐、奉獻社會、增長才干,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課程。思政實踐課創新既是提高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多元價值觀的整合力的要求,也是大學生成長成才的迫切需要。
實踐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質屬性,實踐育人是促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化和踐行的重要途徑。當前,高等教育已從規模擴張進入內涵提升階段,人才培養質量成為衡量高校核心競爭力的關鍵。作為全國首批民辦高校之一,浙江樹人大學很早就提出了建設教學服務型大學的目標,培養具有較強實踐能力和創新創業精神的高級應用型人才。而《思政實踐課》校本課程正是在學校建設教學服務型大學,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的背景下創設,并經過多年的實踐探索,已初顯實效。

圖1 思政實踐課課程體系圖
自2002年以來,浙江樹人大學不斷改革創新大學生思政教育模式,將成才規劃教育與明德教育結合起來,構建了旨在培養學生自我管理、自主發展能力,激發自我效能的成才規劃體系。2009年開設成才規劃核心課程——《思想政治理論教育實踐》課(簡稱《思政實踐課》),因具有較強的實踐性、創新性、實效性,被學校提高到了豐富和創新學校人才培養模式的高度,教材建設列入“校重點教材建設項目”。自2010年起,學校將思政實踐課作為獨立的校級公共必修課開設,并啟動“課程改革三年行動計劃”,思政實踐課緊貼高級應用型人才培養的要求,建設了“三位一體”的課程體系,即“思想政治教育”、“成才規劃教育”、“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三部分內容融為一體,設置“課堂教學”(10學時)、“實訓”(8學時)和“實踐”(18學時)三個教學板塊,整合思政課教學、學生教育管理、專業課教學名師三方資源,建立課堂學習、行為訓練、踐行三層面評價相結合,個人、朋輩、班主任和輔導員三方綜合評價的評價體系,構建了以促進成才為目標,以正確的價值導向為靈魂,以激發內驅力為著力點,以踐行為重點的思政實踐課程體系,建立了課程長效運行機制,自編出版《思想政治理論實踐教學教程》教材。
(一)從“大思政”視角創設“三融合”課程,推進社會主義價值觀教育由“務虛”轉向“務實”
針對民辦高校學生思想活躍,行動力強,對提升實踐能力有強烈要求,但思想政治素質參差不齊,學習素養不高,自我管理能力普遍偏弱的特點,突破思政實踐僅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單一對應的傳統模式,將“學生思想教育管理”、“成才規劃教育”、“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三者融為一體。引導學生學會規劃、管理大學生涯,探索專業素質、思想政治素質、心理素質等方面的目標和實施途徑,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做人”、“立身”、“修德”的精神脊梁,自覺承擔社會責任,在“知”與“行”中感悟思想政治素質是成功、幸福之源,促進學生成長成才。
(二)教學“三板塊”設計,延拓思政教育時空
教學設計為“理論教學”、“實訓”、“社會實踐”三個板塊,將激發需求與動機、促進目標達成和行動有機銜接。其中“理論教學”分為五個專題:做合格的大學生;珍惜和提升自我;呵護心靈;學會學習,學會做人;擔當時代責任?!皩嵱枴蓖ㄟ^團體輔導、班級和寢室主題活動促進學生感悟、內化、踐行理論;“社會實踐”一是引導學生在日常學習、生活中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二是暑期實踐通過“全員制”與“課題制”相結合,學生可選擇個人、自組團隊或參加?!罢n題制”團隊(“課題制”由教師選題和帶隊)開展調研、志愿服務、職場體驗等活動并撰寫實踐報告或論文。評選暑期社會實踐先進個人、團隊及優秀調研報告,舉辦成果展及報告會。建立理論、實訓、實踐三層面評價結合,個人、朋輩、教師共同評價的課程成績評價體系。
(三)開發立體化的課程資源,教材凸顯實踐特色
出臺《浙江樹人大學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實踐教學實施方案》(浙樹辦教【2011】45號);2011年出版《思想政治理論教學教程》教材;編制《大學生成長手冊》,作為學習、實踐手冊;開發成才規劃網絡平臺學習測評系統;錄制課程宣傳片;開發課件和教案;建設了校內16個、校外52個課程實踐基地。
(四)打造結構優化、素質優良的教學團隊,實現“教”與“育”的雙促進
教學團隊由校領導、學工與教務線領導、專業課教學名師、思政課教師、思政輔導員、優秀班主任組成,其中教授11人,副教授14人,其它職稱37人,國家級、省級優秀教師、教壇新秀5人,校“我心目中的好老師”6人。教師來自各層面,專業涵蓋廣,有利于跨學科理論的借鑒,利于課程創新及實效性的提高,教師在交互性強的教學中對學生了解更全面、深刻,交流更多,利于促進思想政治教育與管理。
(五)站在系統觀的高度,通過制度的頂層設計建立運行保障機制
出臺一系列課程建設的制度性文件。由校黨委書記掛帥,校思政工作領導小組領導,規范明確教務處、社科部、學生處、學院教學管理的職責,并納入二級考核體系;建立校、院、班三級運行組織系統;將思政教育育人工作納入每個教職工的業績考核,教師、輔導員開展實訓、組織實踐活動計算工作量、育人業績,并可作為職稱晉升的依據。
(六)多學科融合,提升課程實效
借鑒心理學、管理學、社會學等學科理論,共時性研究與歷時性研究相結合,逐步解決課程體系建設、運行的問題。通過長期、縱深的研究與實踐,對課程內容、教學方法、手段、評價模式、運行保障機制不斷進行實踐檢驗、修正,逐步解決了實施環節多、載體多、形式多、涉及面廣、學生數量多、師資多元等給教學組織管理帶來的難題,提升了課程的科學性、實效性、可操作性,成果易于推廣。
浙江樹人大學通過《思政實踐課》的全面實施和實踐探索,使廣大學生受益。從2010年課程開設至今,共有近3.5萬名學生參加學習,學生普遍評價這是一門終身受益的好課程。在“課程是否已促進你的行為有積極改變”調研中,回答“有很大改變”、“有點改變”的2011級、2012級、2013級、2014級學生分別占64.8%、68.6%、73.1%、71.8%。與此同時,《思政實踐課創新實踐》獲得校四年一度的教學成果評比一等獎;《沖突中的良性整合》論文獲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論文三等獎;在省內外各類會議、論壇交流,教材被多所高校借鑒使用。2011年11月國家教育部“普通高校本科教學工作合格評估”專家組組長張德江在評估反饋會上評價課程:“富有成效,從“大思政”視角創新和構建了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實踐教育教學的框架體系,提高了思想政治理論實踐教學的針對性和實效性,探索了實踐教育教學的新路。”浙江大學教授段治文、浙江財經大學教授華正學等評價: “思想上有魄力,做法上有創新,效果上有成效。”、“為省內相關院校思想政治課改革創新帶了一個好頭”。
通過思政實踐課的創新改革實踐,逐步解決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與實踐脫節、教育與管理分離、課內和課外割裂的問題,形成了獨具特色、具有實效性和可操作性的課程體系,初步實現了促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化和踐行、學生成長成才內驅力提升、學生教育管理效益提高的“多贏”。[3]
[1]教育部.<關于進一步加強高校實踐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見>教思政[2012]1號,2012(1).
[2]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中發〔2004〕16號)[Z].2004(8).
[3]章清.思想政治理論與實踐教學教程[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1(6).
(作者單位:浙江樹人大學)
本文系浙江樹人大學2015年校級一類科研課題《民辦高校思政實踐課創新研究——基于浙江樹人大學的實踐》(項目編號:2015ZML201)的研究論文。
謝凌云(1980-),浙江杭州蕭山人,碩士,浙江樹人大學學生發展與服務處副處長,思政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