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華琴 舒建龍 翟 陽 唐 農 江 穎
(杭州市老年病醫院,浙江 杭州 310022)
基于數據挖掘對急性缺血性腦卒中中醫用藥規律的分析
何華琴 舒建龍1翟 陽2唐 農2江 穎1
(杭州市老年病醫院,浙江 杭州 310022)
目的 分析急性缺血性腦卒中的中醫用藥規律。方法 收集2000年1月至2016年5月中醫藥治療急性缺血性腦卒中的處方,應用SPSS Clementine12.0關聯規則等數據挖掘方法,得到藥物頻次、藥物組合、關聯規則等,分析治療急性缺血性腦卒中的用藥規律。結果 運用SPSS Clementine12.0對篩選出的79首處方進行分析,得到治療急性缺血性腦卒中的高頻詞藥物為川芎、大黃、天麻、地龍、丹參、赤芍、甘草、石菖蒲、膽南星、鉤藤、半夏等26味藥物;同時在S≥14%,C≥82%,L≥1.0條件下挖掘出27個關聯規則,并聚類分析出5個結果。結論 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氣虛血瘀、痰熱腑實、風痰阻絡最為常見,而補氣活血、祛瘀通絡、清熱化痰藥在治療上療效明顯,應用廣泛。
缺血性腦卒中;數據挖掘;關聯規則;用藥規律
缺血性腦卒中(CIS)是指腦部血管狹窄或閉塞導致腦部缺血、缺氧引起的腦組織壞死軟化〔1〕,多見于中老年人群。近年來,中醫藥在治療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療效,但治療方法繁多,辨證不規范,無大樣本、多中心研究,而且療效評價標準也不一致。本文從數據庫提取近年來有關中醫藥治療急性缺血性腦卒中的用藥規律及證型分布,運用數據挖掘技術展開分析,以期找尋臨床證型分布及藥物配伍規律,為臨床治療提供指導。
1.1 資料來源 由2名研究人員對2000年1月至2016年5月期間發表的論文進行檢索。檢索數據庫為中國知網期刊數據庫(CNKI)、萬方數據庫、維普數據庫(VIP)、Pubmed、Embase、博碩士學位論文數據庫和成果專利數據庫。
以題名、關鍵詞、摘要作為檢索入口,中文檢索詞為:中醫、中藥、中醫藥、中草藥、卒中、中風、腦梗死、腦卒中、急性期、臨床、名老中醫、經驗、觀察、驗案,英文檢索詞為:Chinese medicine、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hinese herbal medicine、stroke、cerebral infarction、acute stage、clinical、famous old Chinese medicine、experience、 observation、case study。檢索時未限制語言,以中國知網展示檢索式為例,(SU=中醫 OR SU=中藥 OR SU=中醫藥 OR SU=中草藥)AND(SU=卒中 OR SU=中風 OR SU=腦梗死 OR SU=腦卒中)AND(SU=急性期)AND(SU=臨床 OR SU=名老中醫 OR SU=經驗 OR SU=觀察 OR SU=驗案)。
1.2 納入標準 ①研究文獻的類型屬于臨床研究及專家經驗;②研究對象經過臨床確診為急性缺血性腦卒中;③納入的方藥經過臨床研究結果療效確切。
1.3 排除標準 ①未進行臨床研究的理論性探討或綜述研究;②文獻中方藥不全或者藥物劑量不清楚,經聯系文章作者后仍未獲得結果者;③研究結果提示療效不肯定;④動物實驗。
1.4 剔除標準 ①文獻中研究聯合有針灸推拿、中藥外治等治療方法,不排除其影響;②文獻中方劑非湯劑,如免煎劑、農本方等;③文獻題名雖不一致,但研究內容中方藥一致。
1.5 數據規范 ①中藥規范參照全國高等中醫藥院校規劃教材《中藥學》第7版內容對藥名進行標準化處理;如姜半夏→半夏,菖蒲→石菖蒲。②中醫證候規范參照《中醫診斷學》第2版、《中醫內科學》第2版進行規范處理,如風痰阻絡、風痰閉阻統一為風痰阻絡。
1.6 方藥錄入核對 將文獻搜索后獲得的證型、方藥組成等資料錄入Excel 2003-2007建立數據集,由2名研究人員獨立錄入審核,確保數據的準確性。
1.7 數據分析 通過SPSS Clementine12.0對信息進行關聯性分析,選用Apriori 算法建立數據挖掘模型。運用SPSS21.0對數據進行描述性分析、聚類分析。
2.1 證型頻數描述 本次研究初檢出647篇文獻,剔除后共納入55篇文獻,78首方劑,其中痰熱腑實證所占比率最高23例(29.5%),其次是風痰阻絡證20例(25.6%),氣虛血瘀17例(21.8%),風火上擾證7例(9.0%),痰瘀互阻證6例(7.7%),陰虛風動證最低5例(6.4%)。
2.2 藥物頻數分布描述 本次研究納入的78首方藥中共有122味藥物,運用SPSS21.0對藥物進行描述性分析,共用藥次數714次,對用藥頻次大于10次以上的列入表1,其中川芎用藥頻次最高33次,郁金最低為10次。
2.3 關聯分析結果 運用SPSS clementine12.0對入選的122味中藥進行Apriori 算法,最低條件支持度(S)14%,最小規則置信度(C)82%,最大前項數3,提升度(L)大于1.0,最終結果見表2,共納入27條關聯規則藥物,對這些藥物進行Web圖分析,得到的關聯網狀圖進行調整后見圖1,具有強關聯的是當歸、赤芍、紅花、黃芪、桃仁、地龍、瓜蔞。

表1 中藥用藥頻數分布表(%)

表2 關聯規則表(S≥14%,C≥82%,L≥1.0)

圖1 關聯規則網狀圖(S≥14%,C≥82%,L≥1.0)
2.4 聚類分析結果 運用SPSS21.0對藥物頻數≥10的藥物進行系統聚類分析,得到冰柱圖(圖2)和樹狀圖(圖3),有圖中得知,可得到5個聚類結果,分別是桃仁-紅花-當歸-黃芪-川芎-赤芍-地龍(氣虛血瘀),半夏-白術-茯苓-石菖蒲-甘草(風痰阻絡),膽南星-瓜蔞-大黃(痰熱腑實證),天麻-鉤藤(陰虛風動證),黃芩-梔子-郁金-牛膝-全蝎-僵蠶-白芍(風火上擾)。每組組合都有其適合的臨床癥狀及證型,需要醫者辨證選用。

圖2 高頻藥物聚類冰柱圖

圖3 高頻藥物聚類樹狀圖
缺血性腦卒中對人體健康影響很大,尤其是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治療不及時極易落下后遺癥,現代醫學認為缺血性腦卒中的發病與興奮性氨基酸損傷、自由基損傷、細胞黏附分子損傷等有一定的關系〔2〕。對藥物進行Apriori關聯分析,結果提示在臨床應用上常用的關聯性較強的藥物為補氣行血、活血通絡類,這與急性缺血性腦卒中發病的病理特點有關,氣血內虛是中風早期產生的危險因素,痰證、氣虛證、血瘀證是其病理因素和病機。
桃仁-紅花-當歸-黃芪-川芎-赤芍-地龍為補陽還五湯的組成方藥,氣血內虛是中風早期產生的危險因素,氣血逆亂,直沖犯腦,導致血溢腦外,腦脈痹阻而發為此病。黃芪大補脾胃之氣,以生化有源,氣為血之帥,血為氣之母,氣旺則血行,血行則祛瘀通絡。當歸有活血通絡之功,但不傷血,桃仁、紅花、川芎、赤芍起協調作用,與當歸配伍加強活血祛瘀之功,而地龍在方中通經活絡,善行全身。補陽還五湯是治療中風后遺癥的常用方,此研究結果亦表明在急性缺血性腦卒中上出現氣虛血瘀也實用。
半夏-白術-茯苓-石菖蒲-甘草為半夏白術天麻湯加菖蒲而成,患者平素有脾虛痰濕之癥,濕痰壅遏,引動肝風,經絡痹阻,發為風痰阻絡之證。半夏燥濕化痰,白術、茯苓健脾滲濕,以治生痰之源,甘草調和諸藥。用藥風痰并治,兼以石菖蒲化濕開竅。
痰熱重,腑氣不通、濁邪不降、中焦阻滯,患者出現意識障礙,為痰熱腑實之證,聚類結果分析提示膽南星、瓜蔞、大黃為常用藥物,南星專走經絡,化萎清熱理氣,化瘦散結,潤腸通便,大黃煎時后下,清熱瀉火,通腑化濁,對中風病早期氣機逆亂、中焦升降失和所致腑實之證。
黃芩-梔子-郁金-牛膝-全蝎-僵蠶-白芍為天麻鉤藤飲聯合通經活絡之全蝎、僵蠶,適用于風火上擾之證,其中牛膝引逆血下行,兼活血利水,熱盛于內,以黃芩、梔子清熱瀉火,白芍柔肝,平抑肝陽,在急性期,出現經絡不通癥狀,全蝎長于通絡,僵蠶且能化痰,通絡止痙。
從聚類分析上看,在風痰阻絡證及風火上擾證均可運用天麻-鉤藤,天麻鉤藤均為息風止痙藥,而急性缺血性腦卒中以風證為共性,所以見風證盛者,可加天麻鉤藤以息風止痙,祛風通絡。
研究表明,痰證、氣虛證、血瘀證出現頻率很高,是為急性缺血性腦卒中的病理因素和病機〔3〕,這與本次數據挖掘出的藥物所對應的證型相同,利用SPSS Clementine分析軟件,所獲得急性缺血性腦卒中基本用藥特點,為臨床用藥提供指導和啟示,同時,該數據挖掘方法有一定的局限性,數據挖掘的結果仍需要結合中醫理論基礎和臨床實踐進行綜合分析。
1 代永生.平肝化痰法治療缺血性中風急性期的臨床研究〔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6;10(9):256-7.
2 肖 平.中醫綜合療法治療急性缺血性中風臨床研究〔J〕.亞太傳統醫藥,2013;9(6):110-1.
3 尤勁松,黃 燕,蔡業峰,等.缺血性中風急性期患者陰陽類證中醫證候特點的多中心臨床研究〔J〕.中西醫結合學報,2008;6(4):346-51.
〔2016-12-14修回〕
(編輯 李相軍)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No.81460720);廣西重點實驗室建設項目(No.KJT14006);廣西中醫藥大學自然科學研究課題(No.2015MS027);廣西研究生教育創新計劃項目(No.YCSZ2015177)
舒建龍(1990-),男,住院醫師,主要從事腎病風濕病研究。
何華琴(1983-),女,護師,主要從事康復護理研究。
R255.2
A
1005-9202(2017)09-2142-03;
10.3969/j.issn.1005-9202.2017.09.025
1 廣西中醫藥大學附屬瑞康醫院 2 廣西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