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梅 尉從新 楊貴華 史兆娟 朱建忠
(泰山醫(yī)學院附屬醫(yī)院醫(yī)學影像科,山東 泰安 271000)
肝硬化CT分級評估肝癌介入治療肝儲備功能及預后的臨床價值
王 梅 尉從新1楊貴華 史兆娟 朱建忠
(泰山醫(yī)學院附屬醫(yī)院醫(yī)學影像科,山東 泰安 271000)
目的 探討肝硬化CT分級在肝癌(HCC)介入治療肝儲備功能(LRF)及預后評估中的臨床價值。方法 行肝動脈化療栓塞術(TACE)治療的HCC患者52例,在TACE術前及術后1個月均行肝臟CT平掃加三期增強掃描。術前所有患者行肝硬化CT分級,并于術前和術后行肝臟血清學指標谷丙轉氨酶(ALT)、谷草轉氨酶(AST)檢測,進行肝功能Child-Turcotte-Pugh分級比較,評價所有患者術后1年的中位生存時間和生存率。結果 肝硬化CT分級中,Ⅰ、Ⅱ、Ⅲ、Ⅳ級患者術后AST、ALT水平均較術前降低,以Ⅱ級以上降低明顯(P<0.05),肝硬化CT分級越高,AST、ALT水平增高越明顯(P<0.05);術前患者肝硬化CT分級中,Ⅰ級、Ⅱ級患者術后肝功能Child-Turcotte-Pugh分級以A、B級例數(shù)較多,Ⅲ級、Ⅳ級患者以C級例數(shù)較多;Ⅰ、Ⅱ、Ⅲ、Ⅳ級患者的中位生存時間分別為52.14、13.42、5.27、2.13個月,1年生存率分別為58.33%、41.18%、35.71%、22.22%,不同CT分級患者之間生存率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肝硬化CT分級越高,其術前及術后肝功能損傷越明顯,LRF越差,其生存時間越短,生存率越低,對于評價肝癌介入治療LRF及預后有重要價值。
肝癌介入治療;肝硬化CT分級;肝儲備功能
目前治療肝癌(HCC)的首選治療方法是經皮肝動脈化療栓塞術(TACE),但因早期無明顯特異性癥狀,患者常因喪失最佳治療時機而失去接受TACE治療的機會〔1〕。此外,HCC患者常合并不同程度的肝硬化,也是影響TACE療效的病因之一〔2〕。肝儲備功能(LRF)是機體在接受手術、介入治療時肝臟具有的儲備能力,肝臟儲備能力越強,機體接受手術治療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越低,預后越佳〔3〕。本研究旨在探討肝硬化CT分級在HCC患者TACE治療中LRF及預后的評估價值。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2011年6月至2015年6月泰山醫(yī)學院附屬醫(yī)院收治并行TACE治療的HCC患者52例,男12例,女40例,年齡35~78〔平均(55.23±2.01)〕歲,術前血清乙肝表面抗原(HbsAg)陽性者47例,陰性5例;肝硬化CT分級:Ⅰ級12例,Ⅱ級17例,Ⅲ級14例,Ⅳ級9例。納入標準:(1)所有患者均符合原發(fā)性肝癌(PLC)的診斷標準〔4〕;(2)所有患者均行TACE手術治療,未行酒精消融、射頻消融及除外TACE手術的其他手術等治療;(3)術前肝功能分級(Child-Turcotte-Pugh分級)為A或B級;(4)患者臨床影像資料,即術前及術后觀察期內腹部CT資料完備可查。排除標準:(1)入組前已使用血管活性藥物者;(2)合并心腦血管、腎、造血系統(tǒng)等嚴重原發(fā)性疾病及功能障礙者;(3)Child-Turcotte-Pugh分級為C級者;(4)有凝血障礙者;(5)對造影劑過敏而不能行CT增強掃描者;(6)TACE手術中發(fā)現(xiàn)合并瘤栓、動靜脈瘺者。
1.2 方法
1.2.1 肝硬化CT掃描及分級方法 所有患者術前分別采用GE 64排Lightspeed VCT和256層飛利浦Brillance iCT掃描儀,掃描層厚5 mm,重建層厚約0.625 mm,管電流約為150~200 mA,管電壓為120 kV。掃描時先行上腹部平掃,后采用高壓注射器經肘靜脈注入碘海醇(300 mg/ml)約80~100 ml,流速2~3 ml/s,注射后25~30 s開始進行動脈期掃描,55~65 s進行門脈期掃描,180 s進行延遲期掃描。肝硬化CT分級標準為,Ⅰ級:肝臟、脾臟形態(tài)正常,無門靜脈高壓征;Ⅱ級:肝臟容積略小,局部有萎縮,脾臟輕度增大,或有2~3項門靜脈高壓征;Ⅲ級:肝臟形態(tài)失常,呈結節(jié)狀,容積縮小,密度不均,肝裂增寬,肝臟邊緣不光整,或有3~4項門靜脈高壓征;Ⅳ級:肝臟容積明顯縮小,密度不均,呈明顯結節(jié)狀,肝裂明顯增寬且≥2 cm,邊緣呈鋸齒狀,有4項以上門靜脈高壓征,并有大量腹腔積液。
1.2.2 TACE治療方法 分別應用E 血管造影機(型號Healthcare LCE+)、Phillips血管造影機(型號AlluraxperFD20),采用改良的Seldinger技術,采用利多卡因局部麻醉,經皮行股動脈穿刺置入導絲,定位于腹主動脈、腸系膜上動脈行DSA造影,了解腫瘤位置、大小、血供及肝靜脈、門靜脈有無瘤栓等情況,再選擇性或超選擇性插管至腫瘤的供血動脈進行介入治療。
1.2.3 LRF評價方法 所有患者于術前和術后1個月時清晨空腹采取靜脈血8 ml,3 000 r/min離心并分離血清,采用日立7600型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測定肝功能指標,包括谷丙轉氨酶(ALT)、谷草轉氨酶(AST),并評價術前肝硬化CT分級與術后1個月肝功能Child-Turcotte-Pugh分級的關系。
1.2.4 預后評價方法 觀察患者術后1年內的生存率,評價肝硬化CT分級與生存率之間的關系。
1.3 統(tǒng)計學方法 應用SPSS19.0軟件進行t、χ2檢驗和Lon rank檢驗。
2.1 肝硬化CT分級與肝臟血清學指標比較 肝硬化CT分級中,Ⅰ、Ⅱ、Ⅲ、Ⅳ級患者治療后肝功能AST、ALT水平均較術前降低,以Ⅱ級以上降低明顯(P<0.05),且肝硬化CT分級越高,其AST、ALT水平增高越明顯(P<0.05)。見表1。

表1 肝硬化CT分級與肝臟血清學指標AST、ALT水平比較
與術前比較:1)P<0.05;與Ⅰ級比較:2)P<0.05;與Ⅱ級比較:3)P<0.05;與Ⅲ級比較:4)P<0.05
2.2 術前肝硬化CT分級與術后1個月肝功能Child-Turcotte-Pugh分級比較 術前患者肝硬化CT分級中,Ⅰ級、Ⅱ級患者術后肝功能Child-Turcotte-Pugh分級以A、B級例數(shù)較多,Ⅲ級、Ⅳ級患者術后肝功能Child-Turcotte-Pugh分級以C級例數(shù)較多。見表2。
2.3 不同肝硬化CT分級患者1年生存率比較 肝硬化CT分級中,Ⅰ、Ⅱ、Ⅲ、Ⅳ級患者的中位生存時間分別為52.14、13.42、5.27、2.13個月,1年生存率分別為58.33%、41.18%、35.71%、22.22%,不同CT分級患者之間生存率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圖1。

表2 術前肝硬化CT分級與術后Child-Turcotte-Pugh

圖1 不同肝硬化CT分級患者1年生存率比較
PLC是消化系統(tǒng)難治性惡性腫瘤之一〔5〕。本病具有惡性程度高,易發(fā)生播散和轉移,易合并肝硬化、慢性肝炎等慢性肝臟疾患及經各類手術治療后仍有復發(fā)率高的特點〔6〕。目前研究〔7〕顯示,本病的發(fā)病機制主要涉及環(huán)境影響、各種化學致癌物質侵襲、慢性病毒性肝臟疾病、肝硬化及黃曲霉素感染等。本病發(fā)病機制復雜,起病隱匿,發(fā)展迅速,患者常發(fā)現(xiàn)時已到晚期,從而失去最佳治療時期。目前,本病首選和最有效的治療方式即手術治療〔8〕。但傳統(tǒng)手術治療的同時,術后并發(fā)癥及肝功能損傷無法避免,且部分患者發(fā)病時已失去最佳手術指征,均給本病治療造成不利影響。介入治療是HCC治療中的微創(chuàng)治療,操作簡便,可重復性高,并發(fā)癥少,已成為目前研究的焦點〔9〕。有研究顯示,PLC 患者經TACE治療后,肝功能未逐漸好轉,而呈逐步惡化性改變,為本病介入治療帶來困惑〔10〕。LRF是指肝臟受到手術創(chuàng)傷后的代償能力,可用于評價肝臟疾病接受介入手術治療后的耐受情況及術后恢復程度〔11〕。目前,TACE術前評價LRF的方法有多種〔12〕,如肝臟血清學指標評價、肝功能Child-Turcotte-Pugh分級評價等。而利用肝硬化CT分級對HCC介入治療前后LRF的評價研究較少,相關報道少見。本研究結果提示CT分級程度越高,肝功能損傷越嚴重,LRF越差。此外,本研究還提示,肝硬化CT分級可作為HCC介入治療中LRF的評價標準,可準確反映其治療價值,對術后肝功能評估具有重要參考意義。另外肝硬化CT分級可準確評價TACE術后患者生存時間,為本病的預后判斷提供思路。
1 院存珍,樊 晨.原發(fā)性肝癌的外科治療進展〔J〕.中國現(xiàn)代普通外科進展,2016;19(2):155-7.
2 Galle PR.Extended 【Abstract】:management of liver cancer〔J〕.Dig Dis,2016;34(4):438-9.
3 Wibmer A,Nolz R,Trauner M,etal.Functional MR imaging of the liver〔J〕.Radiologe,2015;55(12):1057-66.
4 嚴德星,文正青,劉洪波,等.MRI在評估肝癌介入治療肝儲備功能及預后的臨床價值〔J〕.中國CT和MRI雜志,2016;14(4):65-8.
5 Sun JJ,Yang TB,Yang YH,etal.Synchronous double primary malignancies of the liver and kidney:a case report〔J〕.Oncol Lett,2016;11(3):2057-60.
6 黃海于,黎克全.原發(fā)性肝癌的局部消融治療進展〔J〕.現(xiàn)代醫(yī)藥衛(wèi)生,2016;32(11):1661-4.
7 蔣 昊,文 頌,邵國良.原發(fā)性肝癌分子靶向藥物臨床研究進展〔J〕.腫瘤防治研究,2016;43(5):427-34.
8 Keane FK,Wo JY,Zhu AX,etal.Liver-directed radiotherapy for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J〕.Liver Cancer,2016;5(3):198-209.
9 Jacobs A.Radiofrequency ablation for liver cancer〔J〕.Radiol Technol,2015;86(6):645-64.
10 趙 鵬,鄭加生,張洪梅,等.肝動脈導管化療栓塞聯(lián)合CT引導精準微波消融治療原發(fā)性肝癌的療效及影響因素〔J〕.中華腫瘤雜志,2016;38(2):138-45.
11 Feng YH,Hu XD,Zhai L,etal.Shear wave elastography results correlate with liver fibrosis histology and liver function reserve〔J〕.World J Gastroenterol,2016;22(17):4338-44.
12 Sun XL,Liang LW,Cao H,etal.Liver reserve function assessment by acoustic radiation force impulse imaging〔J〕.World J Gastroenterol,2015;21(32):9648-55.
〔2016-07-22修回〕
(編輯 袁左鳴/滕欣航)
王 梅(1976-),女,碩士,主治醫(yī)師,主要從事CT、MRI影像學診斷研究。
R73
A
1005-9202(2017)09-2197-02;
10.3969/j.issn.1005-9202.2017.09.053
1 山東大學齊魯醫(yī)院放射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