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瑜 樊開陽 張文利 王 翠 王兆京 盧麗麗 馬 莉
(大連醫科大學流行病學教研室,遼寧 大連 116044)
血尿酸及其他血清學指標與帕金森病的相關性
張 瑜 樊開陽 張文利1王 翠2王兆京 盧麗麗 馬 莉
(大連醫科大學流行病學教研室,遼寧 大連 116044)
目的 探討血尿酸及其他血清學指標與帕金森病(PD)的關系。方法 選擇54例PD患者為病例組,113例非PD患者為對照組,檢測兩組血糖、血脂、尿酸、同型半胱氨酸、胱抑素C等血清學指標并進行比較。結果 病例組的高密度脂蛋白水平高于對照組,而血糖、甘油三酯、尿酸值均低于對照組(P<0.05)。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的血糖、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和尿酸以四分位間距原則分為四個水平,對不同水平進行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發現不同尿酸水平與PD有關,低水平尿酸是PD的危險因素,高水平尿酸是其保護因素(OR=0.611,95%CI=0.428~0.871)。結論 低水平尿酸是PD的危險因素和生物標志物,但尿酸與PD患者的性別、病程無關。
帕金森??;血尿酸
帕金森病(PD)是僅次于阿爾茨海默病的神經系統變性疾病,目前發病機制尚未明確,其中氧化應激被認為與PD發生存在密切關系,即氧化應激使多巴胺能神經元變性是PD的主要發病機制〔1〕。PD患者血脂、高同型半胱氨酸、尿酸(UA)等血清學指標存在異常,與PD發生具有一定的聯系。為此,本研究通過分析PD患者的血清學檢測指標,旨在發現PD的生物標志物,為PD臨床診斷與治療提供依據。
1.1 研究對象 選擇2015年大連市某三甲醫院的PD患者和未患PD者為研究對象,以確診的54例PD患者為病例組,男32例,女22例;未患PD的113例患者納入對照組,男66例,女47例。PD患者均符合2006年中華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運動障礙及PD學組制定的診斷標準〔2〕,排除合并急慢性肝腎功能不全、甲狀腺疾病、惡性腫瘤等。病例組平均年齡(68.57±9.19)歲,對照組平均年齡(67.06±9.73)歲,差異無統計學意義(t=0.956,P=0.341)。病例組與對照組性別構成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1.000),病例組與對照組可比性良好。
1.2 方法 對研究對象進行抽血采集血樣,抽血前1 d避免高蛋白飲食,采血當日均空腹抽取肘正中靜脈血3 ml,以肝素抗凝,采血后1 h內離心,24 h內對血樣進行相應指標的檢測,包括血糖、血脂、總膽固醇、UA、同型半胱氨酸等指標。
1.3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16.0軟件進行t檢驗、Logistic回歸模型和多因素回歸分析。
2.1 病例組與對照組各血清學指標的關系 兩組總膽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載脂蛋白A1、載脂蛋白B、載脂蛋白(a)、高密度脂蛋白、血鈉、血鉀、血鈣、血氯、肌酐、尿素、胱抑素C、同型半胱氨酸、前白蛋白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病例組血糖、甘油三酯、UA水平均低于對照組,高密度脂蛋白水平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2.2 PD危險因素的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 將上述單因素分析中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的血糖、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和UA以四分位間距原則進行重新賦值,將其分為四個水平。對不同水平的血糖、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和UA進行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UA與PD有關,隨著UA水平升高,患PD的危險降低。見表2。

表1 各組血清學檢測指標水平比較±s)

表2 PD危險因素的多因素非條件Logistic回歸分析
2.3 PD患者血UA水平與性別、病程的關系 將PD患者按照性別、患病時間進行分組,患病時間≥3年者為長病程組,未滿3年者為短病程組。男性UA水平(301.87±87.72)μmol/L,女性為(260.86±63.43)μmol/L;長病程組UA水平(291.74±81.45)μmol/L,短病程組為(279.42±82.37)μmol/L;表明PD患者UA值與性別及病程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PD主要表現為錐體外系運動障礙,以靜止性震顫、肌肉僵直、運動弛緩、體位不穩為典型臨床特征,同時可伴嗅覺障礙、便秘、疼痛、快動眼睡眠行為障礙、不安腿綜合征等非運動癥狀及精神改變、智力改變及睡眠障礙等精神行為異常,嚴重影響老年人生活質量,為患者及其家屬帶來諸多困擾〔3〕。PD的發生可能是環境、遺傳等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其具體的發病機制可能與氧化應激、線粒體功能缺陷、蛋白質調控異常等因素有關〔4〕。PD起病隱匿,不易察覺,目前尚缺乏簡單安全準確的診斷手段,因此開展PD相關生物標志物的研究非常必要。
血脂是血液中脂質成分的總稱,包括膽固醇、甘油三酯、磷脂和脂肪酸四種。本研究結果提示低血脂水平可能是PD的危險因素,且患者血脂水平降低可作為預測疾病嚴重程度的輔助指標與劉佳等〔5〕研究結果相似,在臨床診治過程中應加以注意。有流行病學研究指出低血清UA水平與PD存在一定關系〔6〕。目前,UA被廣泛認為是一種天然抗氧化劑〔7〕,可通過清除羥基自由基、氧自由基、過氧亞硝基陰離子和抑制自由基損傷DNA等方式對神經細胞予以保護,抑制神經退行性疾病進展〔4〕。有研究指出血清UA不僅起到保護神經作用,還可能是一種有價值的PD的臨床生物標志物〔8〕。氧化損傷和游離鐵在體內累積被認為在PD的發病機制中發揮重要作用〔9〕。因此,UA抗氧化劑和鐵巨噬功能可以提供天然神經保護作用,減少多巴胺神經元損傷,從而防止PD的發生〔10〕。在一個針對PD患者和血管性帕金森綜合征患者的橫斷面研究中,發現低血UA水平更易導致PD的發生,同時是一種神經退化預測信息,是間接預測PD發生的生物標志物〔11〕。
1 Cipriani S,Chen X,Schwarzschild MA.Urate:a novel biomarker of Parkinson's disease risk,diagnosis and prognosis〔J〕.Biomark Med,2010;4(5):701-12.
2 中華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運動障礙及帕金森病學組.帕金森病的診斷〔J〕.中華神經科雜志,2006;39(6):408-9.
3 楊智明,李煦照,盧 芳,等.帕金森病的線粒體發病機制研究進展〔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4;34(21):6233-5.
4 牟春地,余 剛.血尿酸水平與帕金森病關系的研究進展〔J〕.中華行為醫學與腦科學雜志,2015;24(1):88-91.
5 劉 佳,杜 靜,高宗良,等.帕金森病患者血脂和血尿酸水平的變化及臨床意義〔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5;18(14):6-8.
6 Sampat R,Young S,Rosen A,etal.Potential mechanisms for low uric acid in Parkinson disease〔J〕.J Neural Transm(Vienna),2016;123(4):365-70.
7 Cipriani S,Desjardins CA,Burdett TC,etal.Urate and its transgenic depletion modulate neuronal vulnerability in a cellular model of Parkinson′s disease〔J〕.PLoS One,2012;7(5):e37331.
8 Moccia M,Picillo M,Erro R,etal.Is serum uric acid related to non-motor symptoms in de-novo Parkinson′s disease patients〔J〕? Parkinsonism Relat Disord,2014;20(7):772-5.
9 肖 穎,張本恕,李 琪,等.鐵相關基因多態性與帕金森病的關聯分析〔J〕.中華神經醫學雜志,2015;14(7):700-2.
10 Chahine LM,Stern MB,Chen-Plotkin A.Blood-based biomarkers for Parkinson′s disease〔J〕.Parkinson Relat Disord,2014;20(1):S99-103.
11 Pan M,Gao H,Long L,etal.Serum uric acid in patients with Parkinson′s disease and vascular parkinsonism:a cross-sectional study〔J〕.Neuroimmunomodulation,2013;20(1):19-28.
〔2016-09-25修回〕
(編輯 袁左鳴)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項目(81200989)
馬 莉(1972-),女,教授,碩士生導師,主要從事慢性病流行病學研究。
張 瑜(1989-),女,碩士,主要從事老年慢性病研究。
R742.5
A
1005-9202(2017)09-2256-03;
10.3969/j.issn.1005-9202.2017.09.082
1 大連醫科大學生物化學教研室
2 大連醫科大學附屬大連市中心醫院神經內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