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秦川 楊 敏 柏亞妹 徐桂華
(南京中醫藥大學,江蘇 南京 210023)
應用聚類分析法和判別分析法建立養老機構老年人能力等級劃分方式
石秦川 楊 敏 柏亞妹 徐桂華
(南京中醫藥大學,江蘇 南京 210023)
目的 對老年人能力評估結果進行分段劃分,確立各分段能力評估得分界值,為養老機構開展老年人能力等級評估提供參考。方法 調查400名老年人的能力現狀,應用聚類分析法對400名老年人能力評估得分進行分段,用判別分析建立判別函數確立分段界值。結果 根據最佳分類數并結合判別分析結果將老年人的能力劃分為3個等級,等級越高,能力越差;各分段的界值分別為27~56分、57~90分、91~134分。結論 老年人能力評估需將自理和活動、精神狀態、感知覺和情感、社會支持和參與等方面統籌考慮,需要使用統計學中的綜合評價方法才能得出合理的能力劃分方式。科學合理的劃分結果對養老機構開展老年分級護理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養老機構;能力等級;聚類分析;判別分析
我國自1999年邁入老齡化社會以來〔1〕,老齡化程度不斷加深,目前已成為世界上老齡人口最多的國家〔2〕。由于我國未富先老、未備先老的社會現狀,目前現有的養老資源、特別在機構養老方面〔3〕,已不能滿足老年人多層次的養老需求。為了應對這一復雜形勢,解決問題的關鍵在于對老年人的能力等級進行科學合理劃分。本研究通過聚類分析法和判別分析法對養老機構老年人能力進行綜合評價和劃分,為養老機構老年分級護理的開展提供決策依據。
1.1 對象 采用群抽樣法,選取南京市4家養老機構和2家老年公寓的60周歲及以上老年人400人進行調查。納入標準:在養老機構或老年公寓內入住≥6個月;了解調查目的并自愿參與調查或經負責人允許參與調查;自行參與調查或經監護人同意后由照護者協助參與。
1.2 方法
1.2.1 研究工具 采用2015年江蘇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優秀創新團隊項目《江蘇老年人養老服務體系研究》中完成的《老年人能力評估量表》進行調查。該量表包括5個部分:①基本信息,包括老年人的性別、年齡、婚姻狀況等;②自理和活動,包括排便功能、洗澡、修飾等12項指標構成,總分12~60分,得分越高,表示自理和活動能力越差;③精神狀態:包括時間定、語言接受等9項指標,總分9~46分,得分越高表示精神狀態越差;④感知覺和情感:包括抑郁情緒、聽覺和視覺三項指標,總分3~15分,得分越高,表示感知覺和情感能力越差;⑤社會支持和參與:包括基本人際交往,社區生活,直系親屬家庭3項指標,總分3~13分,得分越高,表示該項能力越差。該量表前期經過大樣本調查,其內在一致性信度為0.964,重測信度為0.950,均>0.8;量表條目內容效度0.88~1.00,表明量表條目內容效度較優;量表全體一致性內容效度為100%,>80%,量表平均內容效度為0.967,>0.9,表明量表內容效度較好;經驗證性分析所提供的模型修正后顯示,除AGFI、GFI、RFI 3項略低于判別標準(0.9),其余指標顯示修正模型和實際數據模型擬合度較好,表示老年人能力評估量表可以作為老年人能力評估的工具。
1.2.2 資料收集 調查員由本校10名經過統一培訓的學生組成。采用一對一的方式,根據量表內容向調查對象逐條詢問并記錄結果。每位老年人由兩名調查員進行詢問并相互核對和補充。對于調查對象存在語言障礙、聽力受損、精神狀態不佳等問題無法參與調查的,由家屬或照顧者代其參與。共發放問卷420份,回收有效問卷400份,有效回收率為95.2%。男192例(占48%),女208例(占52%);平均年齡(76.83±7.71)歲;婚姻狀況:配偶健在241例(60.25%),喪偶144例(36.00%),未婚15例(3.75%)。
1.3 統計學方法
1.3.1 數據錄入 原始數據由雙人使用Excel2007數據包進行錄入以確保數據的準確性。使用SPSS19.0統計軟件進行描述性分析,包括均數、中位數、標準差等。
1.3.2 聚類分析法 本研究采用的k-means法屬于動態樣品聚類方法中最常用的方法,其基本原理是以確定的類數k和選定的初始聚類中心為前提,使各模式到其所判屬類別中心距離(平方)之和最小的最佳聚類〔4〕,其核心是類數k的確定。本研究通過對凝聚度(SSE)、分離度(SSB)等指標的運算并結合實際情況確立k值。
1.3.3 判別分析 本研究運用的Fisher判別分析法基本原理是按照一定的判別準則,建立1個或多個判別函數,用研究對象的大量資料確定判別函數中的待定系數,并計算判別指標,據此即可確定某一樣本屬于何類〔5〕。因聚類后的結果會出現分段分值的重疊,因此采用Fisher判別分析法建立判別函數,從而確立重疊部分的數據屬于哪一分段,最終確立分段界值。
2.1 老年人各項能力得分 參與調查的老年人自理和活動得分為12~60分,中位數29分,平均(30.01±15.40)分;精神狀態得分9~45分,中位數20分,平均(21.73±10.24)分;感知覺和情感得分為3~15分,中位數6分,平均(6.79±2.97)分;社會支持與參與得分3~15分,中位數6分,平均(6.87±2.21)分。
2.2 最佳k值的確立 確立最佳k值的基本思想是:針對具體的數據集,在確定的聚類數搜索范圍內,運行聚類算法產生不同聚類數目的聚類結果,選擇合適的有效性指標對聚類結果進行評估,根據評估結果確定最佳聚類數。通過文獻查詢〔6〕,選取SSE、SSB、IntraDPS(k)、InterDPS(k)4個指標對聚類結果進行評估。SSE指標表示在同一個簇內,數據集的離散程度;它通過類內各個點到類中心的偏離程度來衡量聚類質量的指標;同時該指標表示當SSE值越小聚類的質量越好,反之聚類質量較差。SSB指標表示在不同簇與簇之間,數據集的離散程度;它通過類內各個點到其他類中心的偏離程度來衡量聚類質量的指標;同時該指標表示當SSB值越大聚類的質量越好,反之聚類質量較差。IntraDPS(k)指標表示分成簇以后,類內數據點在類內的分布情況;該指標越小表示所形成的簇的質量越好,反之越差。InterDPS(k)指標表示分成簇以后,類間數據簇與簇的離散情況;該指標越大表示所形成的簇的質量越好,反之越差。不同k值所對應的4個指標值見表1、圖1~圖4。通過對各圖的觀察得知,最佳k值為3。結合中國《老年人社會福利機構基本規范》中根據老人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和需要,將老年人分為自理老人、介助老人和介護老人3個等級〔7〕,本研究將k值取值為3。

表1 不同k值各評價指標結果

圖1 聚類指標(SSE)

圖2 聚類指標(SSB)

圖3 聚類指標(IntraDPS)

圖4 聚類指標(InterDPS)
2.3 聚類分析結果 根據自理和活動得分、精神狀態得分、感知覺和情感得分、社會支持與參與得分以及量表總分進行聚類分析,可將老年人能力等級分為3個等級。第1等級(27~56分)164人,第2等級(50~90分)140人,第3等級(83~134分)96人。
2.4 判別分析結果 根據聚類結果,對老年人能力評估得分未重疊的部分進行判別分析,建立判別函數(見表2)。利用構建的判別函數對未重疊的數據進行交叉驗證,得出3個等級的正確判別率為100.00%、99.3%、96.9%,表明所構建的判別函數判別率較高(見表3)。利用判別函數對重疊數據進行判別分析,最終確立各等級分段界值。第一等級27~56分、第二等級57~90分、第三等級91~134分。

表2 老年人能力等級判別函數系數

表3 老年人能力等級評估的交叉驗證〔n(%)〕
本研究將老年人能力等級分為3個等級,等級越高,表明老年人能力越差,愈加需要他人的幫助。從結果可以看出,本研究中能力受損的老年人占大多數,這與我國老年人口失能化現象嚴峻、失能老人的規模逐年增加的現狀相符〔8〕。目前我國對老年人能力等級劃分的研究較少,國內雖有利用層次分析法和秩和比法劃分老年人能力等級研究的先例,但其研究采用多重判別標準,實際應用難度較大〔9〕;國內趙雅宜等〔10〕運用聚類分析進行能力分級時根據量表條目將k值確定為4,無相應對k值是否合理的檢驗,因此分類結果科學性不高。在調查工具選擇方面,目前我國對于老年人能力等級評估工具的選擇主要以民政部頒發的《老年人能力評估》(征求意見稿)行業標準進行調查〔11〕。該量表的研制雖具有較高的科學性,但是否適用于不同地區并無相應的研究證明。本研究所用老年人能力評估量表的構建,基于前期對本地區的養老機構進行過大量的實地調研并多次進行專家函詢而完成,因此具有較高的實用性和科學性。在經過大樣本調查的基礎上,通過聚類分析法對數據進行分類,并運用判別分析法進行回代和交叉驗證,使分級結果更加具有科學性和實用性。
由于我國“未富先老”的社會背景及養老機構發展起步較晚,大部分養老機構規模較小,相應的配套設施難以滿足老年人不同層次的需要。特別在養老護理人員配備方面,我國養老護理人員僅30萬人,按照國際標準,我國至少需要養老護理人員220萬人〔12〕。因此只有通過對老年人能力等級進行科學劃分,才能為國家完善養老補貼政策提供科學依據,從而促進有限的養老資源的合理配置。老年人能力等級的合理劃分有利于養老機構制定的護理服務計劃更加具有個性化及人性化,從而規范服務內容,促進服務質量的不斷提高。后期本研究將在能力分級的基礎上評估各等級老年人的照護需求,從而構建與臨床分級護理相似的老年分級照護體系,促進養老機構老年護理服務的可持續發展。但相較于美國、澳大利亞及日本這些老年護理精細化程度較高的國家〔13~15〕,本研究的3級劃分方式仍存在較大的局限性。因此,今后還需增加研究的樣本量,探索出更加精細的劃分方式,更大程度準確地反映老年人的能力水平。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2013年社會服務發展統計公報〔EB/OL〕.〔2014-06-17〕.http://www.gov.cn/xinwen/2014-06/17/content_2702566.htm.
2 國家統計局.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數據公報.〔2012-12-21〕.http//www.stats.gov.cn/tjgb/rkpcgb/qgrkpcgb/t20110428_402722232.htm.
3 胡 強,莊 紅,孫 清,等.成都市養老機構老年人需求滿足現狀調查研究〔J〕.護理管理雜志,2012;12(10):703-5.
4 孫振球,徐勇勇.醫學統計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0:326-47.
5 陳 峰.醫用多元統計分析方法〔M〕.第2版.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7:160.
6 胡 勇.聚類分析結果評價方法研究〔D〕.呼和浩特:內蒙古科技大學,2014.
7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業標準-老年人社會福利機構基本規范(MZ008-2001)〔S〕.民發〔2001〕24號.
8 沈 瓊.淺析我國養老機構護理現狀及其長期護理對策〔J〕.醫學信息,2015;28(32):194.
9 郭紅艷,王志穩,謝 紅,等.老年人能力等級劃分方式的研究〔J〕.中國護理管理,2013;13(9):35-7.
10 趙雅宜,丁亞萍,崔 焱,等.老年人能力等級的分類于判定〔J〕.中國衛生統計,2015;32(6):1017-9.
11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社會福利和慈善事業促進司.關于征求行業標準《老年人能力評估》意見的公告.〔2013-04-28〕.http://www.mca.gov.cn/article/zwgk/tzl/201306/20130600473269.shtml.
12 高小芬,于衛華.醫養結合養老模式下我國長期護理分級制度的不足與建議〔J〕.護理學雜志,2014;29(11):71-3.
13 Kane RA,Kane RL.Long-term care:principles,programs,and policies〔M〕.NewYork:Springer,1987:55-70.
14 施巍巍,劉一姣.德國長期照護保險制度研究及其啟示〔J〕.商業研究,2011;(3):98-105.
15 張 瑩.日本介護保險制度中老年長期護理分級標準研究〔J〕.中國全科醫學,2011;14(22):2544-5.
〔2016-09-27修回〕
(編輯 曲 莉)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71673149)
徐桂華(1962-),女,博士生導師,教授,主要從事老年護理、中醫護理技術規范研究。
石秦川(1991-),男,碩士在讀,主要從事老年護理研究。
R592
A
1005-9202(2017)09-2279-03;
10.3969/j.issn.1005-9202.2017.09.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