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國即有稅,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賦稅為國家強大、社會進步作出了重要貢獻。“稅”字本義是征收谷物,所以是禾字旁,“賦”字本義是征收貨幣,所以是貝字旁,不過到后來稅賦二字也就混用了。中國古代的稅,有正稅和雜稅之分,所謂正稅,就是農業稅,也就是田賦。直到明朝中期以前,朝廷正稅都是直接征糧的,所以到現在還有一句話叫做“皇糧國稅”。不過從明朝張居正開始,推行“鞭法改革”,將稅賦全部貨幣化,這是中國稅賦史上劃時代的大事,從此以后就不納糧,只繳錢了。
在朝陽區太陽宮綠茵如畫的公園里,坐落著一座博物館,它就是北京稅務博物館,是全國第一家省級稅務部門籌建的專業性博物館。原館曾坐落在普度寺內,于2003年底開始籌建,2007年5月16日正式開館,但2009年因普度寺文物保護需要暫停展覽。新建的北京稅務博物館位于2016年5月正式對公眾免費開放。
博物館展廳面積約1400平方米,共設兩個主題展覽。一層展廳主要展出中國古代和近現代稅收文物。地下一層展廳主要展示1949到2014年北京當代稅收發展歷史。中國賦稅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夏商周時期,四千多年來,稅收從無到有,逐步發展,不斷變革,在中國文明的發展進程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北京稅務博物館展出了包括田賦、徭役、工商稅和其他稅收文物四大類,并設置了發票、革命根據地和港澳臺稅史等若干專題。展柜中,2941件青銅器、陶器、鐵器、貨幣、票據、契約等文物史料錯落排列,像清朝稅務大臣關于厘金稅上繳和撥付使用情況的奏折、清朝皇帝關于整頓鹽務的上諭、六朝賣房長契、崇文門稅關稅則等文物,都是非常罕見的文物珍品。另外,全息影像、虛擬展柜、環幕投影等現代化展示手段精彩紛呈,讓觀眾猶如漫步于稅收歷史長河,在古與今的對比中體會到稅收與國運興衰的密切聯系。
魚鱗圖冊 古時的土地證
展廳中有一本名為《解州地量里甲圖說》的魚鱗圖冊,工作人員介紹,這本圖冊再現了清朝光緒三年的一段歷史。當時陜西、山西大旱,山西尤為嚴重,解州知州馬丕瑤在安撫了受災百姓之后,為了使民眾盡快恢復生產,他組織丈量田畝,確認土地產權。歷時兩年,發放了千本魚鱗圖冊,當地百姓都稱他為“馬青天”。此處魚鱗圖冊是確定土地產權、據以征收田賦的重要依據。
魚鱗圖冊是宋朝人發明的,但在當時并沒有派上大用場,后來被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改良了一下,成為舊時為征派賦役和保護封建土地所有權而編制的土地登記簿冊,相當于如今的土地證。一冊在手,一切皆知。因為冊中將田地山塘挨次排列、丘段連綴地繪制在一起,由于繪出的田畝圖形“形若魚鱗”,又裝訂成冊,因而這些小冊子被稱之為“魚鱗圖冊”。身為一位貧民出身的皇帝,朱元璋對農民沒有土地耕種的痛苦極為清楚。洪武元年,他在取得全國政權、正式建立明朝之后,做的頭等大事就是:普查戶口,建立黃冊制度;丈量土地,編制魚鱗圖冊。
從魚鱗圖冊的田地圖上,不但可以很清楚地知道何處是田、何處是地、何處是山、何處是塘,而且還可以更詳盡地知道每處田地山塘的業主姓名、四至(某塊土地四周的界限)、土地質量(分上、中、下等)和實測面積等。魚鱗圖冊的編制,大大地鞏固了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的政權,并延續至清代。
工作人員介紹說,光緒十五年的時候,安徽歙縣有一家祖墳被盜,小偷被抓到以后,辯稱,他挖的這處是野墳。后來鬧到衙門打官司,官府就是從魚鱗圖冊上找到這家人交土地稅的證據,總共是一分三厘五毫,證明了這塊土地的確是這家人所有。水落石出之后,政府還特意在這片土地上刻了一塊告示碑。
七連房契
清朝房價有多高
如今北京的房價高是眾人皆知的,而清朝時候北京房價是多少呢?博物館展廳里有一份長337厘米,寬58.5厘米的長契,這是清朝旗人轉賣北京中鐵匠胡同十余間民房,從清朝乾隆至光緒年間歷次被轉賣的契約、執照粘連而成的七連契。此連契系統記錄了中鐵匠胡同民房被轉賣的歷年執照和納稅記錄,并印有民國驗契章。中鐵匠胡同也就是今天的文昌胡同。最初的契約由滿文、漢文兩種文字書寫。
工作人員介紹,這件契約反映了清朝一段特殊的歷史。清初滿人入關以后,滿人曾經大肆“圈地”,侵占漢人田產,滿漢民族矛盾十分激烈。為了避免矛盾的進一步激化,康熙朝曾在《八旗則例》中規定“旗人交易田宅,須將原上手老契粘連于左”,以顯示土地、房產的可靠來源,杜絕旗人侵奪漢人財產。于是旗人交易時,往往要將歷次交易的“上手老契”逐一粘連,乃至形成一串互相粘連的長契。這件長契歷時187年,是這段歷史一個很好的佐證,也因其完整,價值彌足珍貴。
從契約中可以清晰地看到,第一次、第二次、最后一次轉賣都寫明了稅銀數額,經換算,契稅的稅率均為百分之三。房價在歷次轉賣中有起伏,乾隆三十六年房價較高,十一間民房價銀二百一十五兩(大概相當于現在的3萬5千到5萬),稅銀六兩四錢五分。民國二十二年由北平市財政局對此長契驗契,以示產權的延續性和合法性。
稅務司查偷漏厘捐申呈 古時偷漏稅一瞥
博物館展廳里官署文書部分,展示了一份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稅務司查偷漏厘捐申呈(局部)。這份申呈是由當時的海關總稅務司赫德呈報和碩慶親王奕的。內容為江蘇省一處厘金局關卡發現有人在郵包中夾帶綢貨,偷漏厘捐的情況,呈報指出,按當時規定郵包在關卡處不準被擅自拆開以發現是否夾帶綢貨,而厘捐又不能任人偷漏,因此申請另訂章程。申呈結尾處藍色筆跡為赫德親筆簽名。
赫德是英國人,中國海關的第二任總稅務司,28歲擔任大清海關總稅務司,掌權長達45年。此人頗富爭議,他既是帝國主義列強在華利益的代表,使中國喪失海關主權達40余年之久,同時他在任期內制定了整套嚴格的海關管理制度,清除了舊式衙門中普遍存在的腐敗現象,推動了當時中國的現代化進程。這份申呈生動地反應了當時商人偷漏稅與政府反偷漏稅的情況。
大清印花稅票
苛捐雜稅真是多
博物館展品中有日本版“大清國印花票”整版四幅,美國版“大清印花稅”票整版三幅,十分珍貴。工作人員介紹說,印花稅是我國從國外引進的第一個稅種。早在光緒十五年(1889年),為籌措軍費,李鴻章就上奏請求仿照西方國家開征印花稅。八國聯軍入侵后,清政府財政日益窘困,朝中大臣再次提議開征印花稅,于是1902年光緒帝批準袁世凱試辦并委托日本印制了日本版的印花稅票。票面圖案為雙龍戲珠,有“大清國印花票”字樣,但此票未正式投入使用。1907年光緒皇帝再次批準試辦印花稅,并于1908年委托美國鈔票公司印制云龍風景圖、雙龍牡丹圖、亭園圖“大清印花稅”票,此票僅于宣統年間在一些省區短暫使用過。日本版和美國版印花稅票的主要區別在于票上文字不同。
中華民國成立后,北洋政府把推行印花稅作為重要的聚財之舉,于1912年10月21日公布了《印花稅法》,并于次年正式實施。從此,印花稅一直被民國政府視為重要財源。軍閥割據地區和各類偽政權,更將印花稅作為籌措軍餉和補給的法寶。
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的一副對聯寫道:“蔣介石萬歲(稅)萬稅萬萬稅,老百姓太平(貧)太貧太太貧”,這是國民黨統治時期,政府苛捐雜稅眾多,民生凋敝,民怨沸騰的真實寫照。老百姓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幾乎都要繳稅,連結婚、離婚、畢業、結業,看戲的戲票,甚至請客的請柬都要繳稅。
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自夏朝名為“貢”的賦稅制度出現以來,稅史鉤沉,滄桑四千余年。博物館展出的文物,只是稅收發展史中的滄海一粟。北京稅務博物館希望通過文物和文獻,為觀眾梳理中國稅收歷史發展的脈絡,展示古都北京的稅收發展歷史,領略北京稅收文化的內涵和底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