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怎么介紹馬里內蒂呢?
他首先是個詩人。他最早的詩歌《老海員》、《征服星球》、《毀滅》,是用法語寫成的象征主義作品,嘲諷社會主義和民主思想。他甚至寫的未來主義劇本,如《饕餮的國王》、《他們來了》等,展現夸大的、違反理性的舞臺形象和人的夢幻般的、驚恐的感覺。并且創辦《詩歌》雜志,刊登意大利頹廢派的詩作,大力介紹法國象征派詩人,獲得了國際聲譽。
他的詩歌和散文非常有特點,用那些違背語言規范的字句,以至雜亂的模擬音響,枯燥的數學符號,表達未來的“新人”力圖沖破現實的牢籠焦躁不安的病態情緒。
這個未來主義的斗士用長篇小說《未來主義者馬法爾卡》去描繪“未來的人”的形象。“未來的人”仿佛機器,具萬能的本領,但沒有心靈,極端殘忍,卑鄙無恥。
寫到這里,你以為他是個文學家。是的,他的確是個文學家。但他又不是一般意義上的文學家。他最重要的意義是吹響了未來主義的號角。武器就是用浮夸而激進的文字,他激昂地宣布傳統藝術死亡的訃告。他反對人類文明中一切高雅、和諧的趣味和傳統,并希望徹底與這些傳統決裂,宣告未來主義的誕生。
他一八七六年生于埃及亞歷山大港。父親是著名的律師,母親是抒情詩人。曾在亞歷山大的法國耶穌會學校求學。一八九三年隨家遷居巴黎,繼續學習,廣泛接觸法國現代派的文學藝術,深受影響。一年后回到意大利,在帕維亞、熱那亞等大學攻讀法學。他在巴黎《費加羅報》發表《未來主義宣言》,以后又相繼發表《未來主義文學宣言》、《未來主義戲劇宣言》,同年前往俄國旅行,宣傳未來主義。
他強調近代的科技和工業交通改變了人的物質生活方式,人類的精神生活也必須隨之改變。他認為科技的發展改變了人的時空觀念,舊的文化已失去價值,美學觀念也大大改變了……馬里內蒂總結了未來主義的一些基本原則,包括對陳舊思想的憎惡,尤其是對陳舊的政治與藝術傳統的憎惡。
馬里內蒂這種狂熱的藝術觀點立刻征服了那些米蘭的畫家們。波丘尼、卡拉和魯索羅等人在視覺藝術領域發揚了馬里內蒂的未來主義觀念。魯索羅同時還是一位作曲家,他將未來主義元素引入了音樂領域。畫家巴拉和塞韋里尼于1910年結識了馬里內蒂。這些人構成了第一批未來主義藝術家。
隨之而來的是文化界各領域的冠以“未來主義”名稱的宣言紛紛發表。一九一四年七月,意大利年青的建筑師圣伊里亞發表了《未來主義建筑宣言》,激烈批判了復古主義,認為歷史上建筑風格的更迭變化只是形式的改變。因為人類生活環境沒有發生深刻改變,而現今這種改變卻出現了,因此,未來的城市應該有大的旅館、火車站、巨大的公路、海港和商場、明亮的畫廊、筆直的道路以及對我們還有用的古跡和廢墟……在混凝土、鋼和玻璃組成的建筑物上,沒有圖畫和雕塑,只有它們天生的輪廓和體形給人以美。這樣的建筑物將是粗獷的像機器一樣簡單,需要多高就多高,需要多大就多大……城市的交通用許多交叉樞紐與金屬的步行道和快速輸送帶有機地聯系起來。建筑藝術必須使人類自由地、無拘無束地與他周圍的環境和諧一致,也就是說,使物質世界成為精神世界的直接反映……
“未來主義”的建筑觀點雖然帶有一些片面性和極端性質,但它的確是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為止,西歐建筑改革思潮中最激進、最堅決的一部份,其觀點也最肯定、最鮮明、最少含糊和妥協。它是近半個世紀以來許多改革者的零散思想的集大成和深化的產物。
“宏偉的世界獲得了一種新的美——速度美”,因而主張未來的文藝應當反映現代機器文明、速度、力量和競爭。他們高喊:“干起來吧!點燃圖書館的書架!把河水引來淹掉一切博物館畫廊,啊!看著那些自命不凡的古畫被撕破了,褪色了,在水面上隨波逐流地飄浮是多么地開心!舉起斧頭鐵錘毫不手軟地搗毀那些被人奉若神明的城堡吧!”他們詛咒一切舊的傳統文化,掃蕩從古羅馬以來的一切文化遺產,主張摧毀一切博物館、圖書館和學院。
畫家和雕塑家翁貝特·波丘尼于一九一零年發表了《未來主義繪畫宣言》——“我們將竭盡全力的和那些過時的、盲信的、被罪惡的博物館所鼓舞著的舊信仰做斗爭。我們要反抗陳腐過時的傳統繪畫、雕塑和古董,反抗一切在時光流逝中骯臟和腐朽的事物。我們要有勇于反抗一切的精神。這種精神是年輕的、嶄新的,伴隨著對不公的甚至罪惡的舊生活的毀滅。”
《未來主義服飾宣言》號召人們廢除色彩暗淡、線條呆板,的服飾,代之以色彩鮮明,線條富有運動感的新服飾。
未來主義真是無孔不入。
而未來主義真正目的是為了從傳統社會的枷鎖中將女性解放出來,并實現性別平等。因為這個,馬里內蒂甚至為他的一個女兒取名為“萊特”,意為“光明”,而巴拉則給他的一個女兒取名“普羅派樂”,意為“推進器”,她們到世界各地宣揚自己的父親是女權主義者,認為未來主義捍衛了女性的尊嚴,但她們的言語并沒有得到人們的認同。
幾年后,未來主義的狂流很快就消亡了。此前,未來主義者們對自己的窮途末路似乎早有覺悟,馬里內蒂在《未來主義宣言》中曾說道“我們中的長者才30歲,所以我們至少有十年的時間去完成我們的工作。當我們40歲時,其他更年輕有力的人們可能會把我們扔進廢紙簍里,就像沒用的手稿一樣—我們希望會是這樣。”這似乎又為未來主義蒙上了一層英雄主義的悲劇色彩。
不過“正是這些觀點的力量,而不是這些觀點實現的程度,才使得未來派名揚整個歐洲;才使得它甚至在馬里內蒂自己的才能、名譽喪失殆盡以后還能成為一種建設性力量”。作為上世紀初最早涌現出的具有反叛精神的流派之一,未來主義者們所代表的自我意識的覺醒和對打破傳統權威的勇氣,給了那個時代藝術家進行自我發掘和自我表現的沖動。同時,未來主義者對于現實生活和新材料的敏感使它成為一個影響深刻的文化現象,并一直延續在我們今日的文化和藝術中。
正如萊布尼茲所說,“現在孕育著未來”,馬里內蒂及其身后的未來主義者的陣營,最終沒能實現他們對于未來的夙愿,而最終走向自我瓦解。但他們對時間、空間,對這個世界既有秩序的反叛,卻讓人們看到了未來的曙光和希望。
后記:
未來主義對20世紀其他文藝思潮產生了影響,包括藝術裝飾、漩渦主義畫派、構成主義和超現實主義。未來主義作為一種藝術思潮從20年代開始衰落,如今已經基本絕跡,很多未來主義藝術家在兩次世界大戰中喪生。然而,未來主義所倡導的一些元素至今仍然是西方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未來主義對年輕、速度、力量和技術的偏愛在很多現代電影和其他文化模式中得以體現。馬里內蒂至今仍有很多思想上的追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