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喜君
摘要:課堂教學要省時高效,必須確定恰當的教學內容。然而現實的課堂教學,在確定教學內容方面卻存在嚴重的偏離教材編寫思想、單元教學要求和學生需要的情況,要改變這些狀況,教師在確定教學內容時應嚴格遵循生本原則、綱本原則和文本原則。
關鍵詞:教學內容;生本原則;綱本原則;文本原則
兩年一度的市優質課大賽結束了,數十節課下來,筆者發現部分教師在教學內容的確定上甚是不妥。或是偏離教材編寫思想,如執教《小孤山大孤山》,只把它作為一般文言文去講,根本不理會單元的教學目標“創造形象,詩文有別”;或偏離文本核心內容,如執教《美的發現學會抒情》,不去引導學生掌握抒情手法,卻由“美的發現”引申到寫景手法,然后講怎樣寫景;或偏離學生的學習需要,如《離騷》,用寥寥幾分鐘重點解釋了幾個詞語,學生尚未真正在字詞句上過關,教師就領著學生探究屈原的愛國精神……諸如此類現象的發生,主要原因在于教師未能嚴格遵循確定教學內容的原則。這些原則是——
一、生本原則
當今的教學改革,最重要的一點就是生本教育,即“一切為了學生,高度尊重學生,全面依靠學生”,真正做到以學生為學習的主人。所確定的教學內容如果不以豐富學生知識、提升學生能力為目標,則它是不合適的。因此,我們確定一篇課文的教學內容時,須首先考慮學生學習的需要,看他們在學習本課文之前,知識到底達到什么水平,能力到底發展到何種程度,然后據此確定一篇課文到底學習什么內容。
有老師執教《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事前要求學生預習文本后提出無法理解的問題,之后,教師將學生提出的五十多個問題,篩選,合并,提煉出最主要的三個問題:孔子為什么說“吾與點也”?曾皙的理想合乎“禮”嗎?孔子為什么“哂”子路?這幾個問題是大多數學生百思不得其解的問題,把它們做為教學內容,就符合了學生的需要。
弄清學生懂什么,不懂什么,什么地方有欠缺,對癥下藥,這才是確定教學內容時最應考慮到的。
二、綱本原則
此處所謂綱,就是教材中的單元說明,它置于課文之前,對一個單元的設計意圖、文本特點、教學方法等作了或多或少的提示,乃是確定一篇課文教學內容的重要依據。如第一冊第一單元的單元說明,介紹了什么是新詩,新詩與古典詩詞的關系,選錄毛澤東的詞的意圖,然后談到了本單元的教學目標和教學方法:“讀詩可以陶冶性情,可以學習用精練的語言和新穎的意象來表達情意。鑒賞詩歌應在反復朗讀的基礎上,著重分析意象,同時品味語言,發揮想象,感受充溢于作品的真情,詩歌與青年有天然的聯系,少男少女喜歡用詩的語言來表達豐富的情感。有興趣的話,不妨動動筆,學習寫寫新詩。”其中的“著重分析意象,同時品味語言,發揮想象,感受充溢于作品的真情”,就是本單元的教學內容,這一教學內容,應具體化到本單元每一首詩歌當中。
三、文本原則
依據文本確定教學內容包括兩個方面,一是依據課文文體特點確定教學內容,二是依據課文最突出的特色確定教學內容。
每篇課文都屬于一定的文體,而每種文體又決定著該文體的作品的基本特征,抓住其基本特征,學生也就抓住了理解作品的鑰匙。例如小說,這種文學樣式一直處于流變之中,現代小說注重敘事策略和敘事方式的運用,而傳統小說側重于故事的“內容”。則傳統小說與現代小說雖然都是小說,但細細劃分,就屬于不同的文體類型,那么,教學中就必然要有不同的教學內容。例如教學《林教頭風雪山神廟》,我們要賞析其通過語言、行動、心理描寫表現人物性格的寫法,了解其景物描寫和細節描寫的作用。但教學《墻上的斑點》,就不能以這些為教學內容,而必須以其敘述角度、敘述人稱等為主要教學內容,因為它與《林教頭風雪山神廟》不屬于一類文本,它屬于現代小說中的意識流小說——四千字的文章都是主人公漫無邊際的意識流動。
當今課堂教學內容的確定,常常流于一般套路:教古典詩歌,必定是格律、意象、抒情技巧;教現代詩歌,必定是韻律、節奏、思想感情;教小說,必定是形象、環境、描寫方法,教新聞,必定是導語、主語、“5w+H”……大體方向不錯,但卻失去了對文本具體特點的觀照。正確的做法是抓住“這一篇”的獨特所在,把其最有特色的地方作為教學內容。例如《林黛玉進賈府》,它對賈府的環境和主要人物進行了細致的描繪。其最精彩的地方是人物出場描寫:林黛玉的出場,是借他人的眼睛漸漸完成的;賈寶玉的出場,是正面描寫與側面描寫相結合完成的;王熙鳳的出場是“未見其人,先聞其聲”的;迎春、探春、惜春的出場是集體亮相的……方式不同,妙處各異。如果在課堂上引導學生對此予以欣賞,就能凸顯出這篇課文的最大價值。依據本原則,教師在備課時,應深入研究文本,找出其最突出的特色。
依據上述三個原則確定教學內容,就是要綜合考慮學生的需要、教材的要求、文本的特點,確定最有價值的內容。如此,教學才算有的放矢。課堂才會省時高效,學生學習才會大有收獲。
[責任編輯 韓四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