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從興
摘要:解讀文本的著力點不當、語言賞析浮于表面、合作學習勞而無功、學習活動缺少思維含量是導致高中語文教學一直存在著高耗低效的現象的原因。
關鍵詞:語文課堂;高耗低效;探究失度
觀乎現實語文課堂,其高耗低效之因,主要有以下幾種——
一、目標不明,文本解讀著力點偏位
我們的語文教學,基本任務是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這一任務要求針對不同文體,應確定不同的三維目標,且同一文體側重點、著力點也應各有不同。然而,眾多課堂,著力點往往傾向思想內容。如執教《小狗包弟》,就帶領學生“領會作者的懺悔精神,培養學生對自己和社會的反思意識”;執教《記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講》,就引導學生體察“任公先生的真性情與愛國情懷,感知其人格魅力”;執教《奧斯維辛沒有什么新聞》,就“激發學生對納粹的痛恨,使學生銘記歷史教訓,勿忘國恥”……在“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下功夫并不錯,如若教學目標千篇一律,課課如此,學生語言能力的培養就難以實現。
二、蜻蜓點水,語言賞析浮于表面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優秀作品,品味語言,感受其思想、藝術魅力,發展想象力和審美力。”可見,品味、鑒賞語言在語文學習中,處于最重要的位置。課堂教學,就是要讓學生由表及里,由外到內,感受語言之美。然而在我們的課堂上,語言鑒賞常常浮于表面,不能深入底里。例如某教師講解《故都的秋》第一段時,學生問“我的不遠千里,要從杭州趕上青島,更要從青島趕上北平來的理由……”為何如此噦嗦,為何不簡潔地換成“我的不遠千里,要從杭州趕上北平”,這本該是課堂生成的大好機會,是一個引導學生深入賞析,感悟郁達夫語言妙處的大好機會,然而該教師卻流于表面,用一句“期間郁達夫確實上過杭州”做結。而其實,郁氏在此處的繁瑣,無疑有著更深層的妙處:其一,行程之記敘,更真實可信;其二,舒緩之語氣,強化對故都的向往之情;其三,地方之對比,極力突出北平秋味之濃。語言鑒賞不能揭示其妙在何處,則課堂之低效高耗乃是必然結局。
三、探究失度。小組合作學習勞而無功
小組合作學習是在教師指導下的群體研討、合作交流的一種學習方式。它要求教師選擇適宜的內容,創設問題情境,激活學生思維。但實際操作中,小組合作探究很難發揮應有的作用,常常探究失度。
或失之于淺。如執教人教版《外國小說欣賞》中的小說《丹柯》,教師推出問題,“丹柯是在什么情況下出場的?”要求學生閱讀文本并獨立思考七分鐘,同組交流三分鐘,最后得出結論。此處本不需勞師動眾進行探究,只要細讀文本,篩選信息即可得出結論:外族入侵、環境險惡、族人恐懼。
或失之于深。如執教《記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講》,教師推出問題:文中另外兩處引文(杜甫詩與《桃花扇》的內容)是怎樣體現梁先生的“熱心腸”的?其實,學生尚未理解“熱心腸”,對杜甫詩和《桃花扇》的創作背景也多有不知,問題設置沒有梯度,學生難于作答。果然在探究之后,學生只能籠統地說反映了梁先生熱心腸,至于是怎樣反映的,都無法說清。
或失之于偏。如執教《奧斯維辛沒有什么新聞》,教師針對文末照片特寫部分推出了問題——文中那位金發碧眼的姑娘到底在想什么呢?原文是:“當時,她在想些什么呢?現在她在這堵奧斯維辛集中營遇難者紀念墻上,又在想什么呢?”文中這兩問,只不過是想表明這個溫和微笑姑娘的可愛,引發讀者對她向往的美好生活的向往,進而譴責法西斯的殘暴兇狠。探究這姑娘到底想什么,過于偏離文本主旨,實為費力不討好。
四、不思則罔,學習活動缺少思維含量
高中語文教學應重視學生思維能力,發展創造性思維。一般而言,我們應該引導學生把握思路,培養思維的邏輯性;引導學生析字賞句,培養思維的準確性;引導學生聯想和想象,培養思維的形象性;引導學生求異求新,培養其思維的創造性。語文學習活動必須富有思維含量,不然就會勞而無功——
其一,表面熱鬧卻無實用的課堂表演。某教師執教柳宗元《種樹郭囊駝傳》,為了讓學生理解愛之太過反生害的道理,讓學生表演情景劇《補課》,內容是暑假期間,家長逼迫孩子補課。三位學生上場后,說唱蹦跳,甚是熱鬧。另一位老師執教《記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講》,讓學生反復上臺模仿梁任公開始演講時的樣子,多達六個學生,用去八九分鐘……諸如此類,不勝枚舉。
其二,剝奪學生思維空間的課堂講析。某教師執教《小狗包弟》,分析第一段的作用,說:“這一段運用了什么手法表現了人性的扭曲呢?”略一停頓,見無一應者,脫口而出:“鮮明的對比,人與狗的對比。”此時若給與一點閱讀和思考時間,或加以引導,學生必能找到“忽然一只小狗從人叢中跑了過來”這樣的句子,并能進行較為準確地分析,進而對此處對比產生更深刻的認識。
語文課堂的高耗低效的表現不盡于此,但就筆者而言,以上四種最為常見,也最為典型,予以點擊,以期引起療救注意。
[責任編輯 韓四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