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珺 馬喆
[摘要]費爾巴哈提出了宗教是人類思想的轉化,之后就有人提出了一個問題:“人們的頭里是怎樣產生宗教幻想的”。而馬克思的歷史唯物主義就是對這一問題的思考。馬克思給出的答案就是人們通過社會活動和自然界相互作用,隨著人們的社會關系不斷發生變化,人們開始產生宗教情感,隨后宗教信仰開始出現了。這樣的理念最開始出現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它是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思想的理論基礎和出發點。這個思想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也有充分體現。馬克思的思想超越費爾巴哈的思想,它借鑒了唯心主義的積極思想,將歷史和唯物主義有效的結合在一起,形成他的歷史唯物主義思想觀。這是較為宏觀的唯物史觀,它包含了人與社會還有自然界在內的思想。
[關鍵詞]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勞動實踐;宗教信仰
馬克思和恩格斯所著的《德意志意識形態》,形成了歷史唯物主義。基本體現了他對費爾巴哈的人本主義和黑格爾的唯心主義哲學的批判,提出了唯物史觀的核心內容,然后對這一問題進行論述,為歷史唯物主義的形成奠定了基礎。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也闡述了歷史唯物主義等一系列完整理論,形成了唯物史觀的思想體系,同時也說明唯物史觀的形成①。
一、唯物史觀探索的前提經過
對于《德意志意識形態》的前提形成經歷了一段探索時期,馬克思和恩格斯先是丟掉了黑格爾唯心主義的思想束縛,最后擺脫了費爾巴哈的人本主義的影響。
黑格爾的思想自創立到黑格爾派的繼續發揚,其哲學思想一直都有自己的前提,黑格爾是在脫離經濟基礎思想理念下探索社會發展的動力,他從意識和設想的絕對精神出發形成歷史觀,他從絕對觀念形成了自己的哲學,而黑格爾派的學生完全繼承了老師的唯心史觀,而且將其發展到一個極端。進而黑格爾的絕對精神的客觀性被青年黑格爾派的領袖的自我意識給代替,他認為一切事情的發展都是源于自我主觀意識。馬克思和恩格斯則對黑格爾派的唯心主義進行批判,聲稱黑格爾將整個物質世界變成了唯心主義世界,還明確指出:任何事物的本身都是現實存在的,不是自我想象的,而對于歷史的主題則是在一定的社會歷史中,人們自身不斷進行實踐活動形成的②。
費爾巴哈將黑格爾的唯心主義給予否定,確立了唯物主義的權威,把與自然界相融合的人作為現實基礎,把人的本質代替了主觀的自我意識,把現實的歷史看作是人類自身的歷史。但是費爾巴哈的現實主義只是作為歷史前提的現實人類的自然現實,而不是社會歷史本身的現實。他只把人當做感性對象而不是實踐活動的現實對象,他對人的分析和理解只是停留在理論領域,而并沒有從社會關系去分析人們,也缺乏在現實生活條件下分析人類的活動。所以綜上來說,他只是把人當做抽象的東西看待,并沒有從現實生活中和實踐勞動中去理解人們。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把有血有肉的人作為現實本身存在的對象為真正理論基礎和出發點,同時也承認把人作為從事現實活動和在歷史中活動的人。
二、唯物史觀的前提敘述
(一)把“現實的人”作為歷史唯物主義的前提
馬克思和恩格斯將唯物史觀進行科學的調整和完善,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又提出:“我們提出的理論前提絕不是主觀臆想出來的,也不是教條式的,而是只有在想象中才可以拋開的現實前提。是一些客觀存在的個人,包括他們的社會活動和物質生活條件,還有那些本身存在的物質,是他們通過自己的社會活動創造出來的物質生活條件③。”
馬克思和恩格斯表明歷史唯物主義的對象必須是影響整個社會和人類歷史發展的存在,必須是社會歷史不變的定律。而社會是由人的存在而存在的,社會歷史也必須是與人類相關的歷史發展,是有關人類的各種社會活動的歷史,一般規律的形成都需主要因素影響,歷史規律也不例外,所以社會發展存在的主要原因和基礎都是因具有生命的個人而存在。生產力的主要因素是人的存在,生產關系當然離不開人們參與,它是人們之間的利益所形成的現實存在,上層建筑的存在同樣受人類社會實踐的影響而建立,而人們通過既定的社會條件下從事的一些實踐活動形成的意識則構成了社會的意識形態,人類不僅是歷史的創造者,也是歷史的參與者。因此,馬克思和恩格斯重點強調了現實的人,他們提出:“任何社會的歷史都是以人類進行參與的社會存在為前提”。
(二)“現實的人”是受各種因素影響行動的個人
對于唯物史觀中的前提:現實的個人是指在既定的社會條件下,參與社會關系的并進行實踐活動的個人,不只是單純的個人。馬克思和恩格斯所提出的“個人”,不是他人也不是臆想出別人,而是現實存在的個人,而這些人是參與社會實踐活動的,進行社會物質生產的,因而是在一些不被限制和制約的前提下進行客觀的物質行動④。而這里所提到的“不受任何限制的”一定的條件或界限等,指的是不斷形成的社會環境和歷史條件,包括一些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等各種社會現象。所以現實的個人是被一些社會客觀存在的條件所制約的歷史個人,不是我們所說的獨立存在的個人。所以說把簡單的個人作為歷史唯物主義的前提是不準確的,它把人類有關的社會活動和人類生產的物質資源給忽略了,這就和費爾巴哈的理論一樣了。馬克思和恩格斯的思想是以現實生活的人為基礎,了解其主體的有關的各種因素,是不單純只研究獨立的個體。
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充分的論述了人類賴以生存的社會發展和存在的基礎,他們通過深入考察總結了四個方面,闡述了歷史唯物主義的物質生產條件⑤。首先是滿足人們生活需要的自然資源,簡單來說就是物質基礎。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一些事物的發展及歷史的存在前提,就是人們在創造歷史時,必須能夠生存,那就需要得到吃穿住的滿足以及精神上的滿足。”然后就是不斷滿足人類日益變化生產和需求。對于給予當下滿足的物質,隨著人類各種社會實踐,發展的歷史,人們的需求也會不斷發生變化。從而就會出現新的需求,之后要有滿足需求的生產和再生產,進而構成了人類發展的現實歷史,促使人類社會不斷的前進發展。然后還有人口的數量,及繁殖問題。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人類每天都在重復著新生命的生產,不斷繁衍后代,隨后就有家庭關系的出現,這也是社會關系的基礎。最后就是社會的再生產。社會形態在根據人類不斷的生產活動發生變化,一定的生產力決定一定的社會關系的發展及聯系。所以說,人類的社會生產力綜合決定著社會的狀態。
馬克思和恩格斯通過對人類的社會活動,和物質生產過程,還有各種物質交換的社會活動等進行分析,很明顯把現實的個人行為作為歷史唯物主義的前提,進而對他們相關的社會關系、政治問題、精神生活等進行分析。馬克思和恩格斯的歷史唯物主義較為全面的分析了人類現實的客觀社會發展過程,及人類歷史的形成,還有人類社會發展的規律和自身具有的客觀因素及形態。
[注釋]
①張義修.歷史唯物主義方法論視野中的“現實的個人”——對《德意志意識形態》小束手稿的文本學解讀[J].南京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科學.社會科學版),2011(06):11-17+155.
②劉魯紅.歷史唯物主義形成的“標尺”——從《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到《德意志意識形態》分工范疇的分析[D].清華大學,2004.
③鄧伯軍.《德意志意識形態》在中國研究史[D].南京航空航天大學,2010.
④龐瀟斐.淺析《德意志意識形態》中的歷史唯物主義法哲學思想[D].上海師范大學,2010.
⑤王增蓉.從《德意志意識形態》看馬克思的新唯物主義[J].南京社會科學,2003(02):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