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靜
[摘要]隨著互聯網和科學技術的發展,新媒體逐漸取代傳統媒體,成為當今人們獲取信息和發現交流的重要平臺。青年群體作為新媒體應用的主要人群,其生活方式深受影響。新媒體的交互性和即時性等特點為青年群體交流提供便利的同時,其所含的隱蔽性和虛擬性等所導致的負面作用也在凸顯。從新媒體發展中對青年群體的正反兩面的影響著手,討論新媒體的發展如何影響青年群體的生活方式,以及如何幫助青年群體在新媒體的使用中趨利避害,更好更有效的利用新媒體服務于人。
[關鍵詞]新媒體;青年群體;生活方式;影響;對策
近些年來,隨著互聯網技術、數字技術、移動通訊技術等的迅速發展,新媒體蓬勃發展并逐漸取代傳統媒體,成為當前的主流媒體。以微信、微博、QQ等為代表的即時通訊工具正縮短著人們的交流距離,以百度、Google、360搜索等為代表的搜索引擎正簡化著人們尋找信息的方式,以騰訊新聞、新浪新聞等為代表的新聞應用正迅速刷新著實時新聞,新媒體環境下這些簡單便利的應用正深刻影響著人們的生活。青年群體作為此類新媒體技術應用的主要人群,其生活方式也廣受影響。因此,從新媒體發展中青年群體的生活方式以及對其影響的角度深入探討,其成果有助于了解新媒體環境下青年群體的生活方式及其變化,并可從社會、高校以及青年群體本身等方面為青年群體采取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引導青年群體善用新媒體提供合理建議。
一、新媒體等基本概念的界定
(一)新媒體。新媒體一個相對且寬泛的概念,它是相對于廣播、圖書、報刊等傳統媒體而言的一種新的媒體形態,同時,它的傳播包括互聯網、寬帶局域網、無線通信網以及數字電視、手機、電腦等多種渠道。馮雯璐指出:“所謂新媒體,是指以數字和網絡技術為核心,通過互聯網、衛星通信等渠道,向電腦、手機、數字電視等終端傳播信息,從而為大眾提供服務的媒體形態。”從這一方面而言,新媒體其實是數字化新媒體。相比于傳統媒體的固定性和局限性,新媒體的傳播形式更加多樣,傳播途徑更加高效靈活,其信息量豐富、互動性突出、信息獲取即時、覆蓋率高等特點,使得新媒體在現代傳媒中占據著重要地位。
(二)生活方式。生活方式是一個內容廣泛的概念,包括衣食住行、休息娛樂、勞動工作、社會交往等物質方面以及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等精神方面的內容。不同領域專家對其定義不同。心理學家認為,生活方式是指一個人在早期的社會生活道路上所形成和固定下來的行為模式。社會學家認為,生活方式是人們在一定的社會制約條件下和一定的價值觀指導下所形成的滿足自身需要的生活活動形式和行為特征的綜合。本文研究的青年群體是15至34歲(根據中國國家統計局標準)的年輕人群,這些人群多為學生和初步進入社會的青年,他們的主要任務是學習和完成初步社會化,因此對他們而言,生活方式主要包括:學習、消費、休閑和交往等物質生活方面以及心理健康等精神生活方面。
二、新媒體背景下青年群體的生活方式現狀
在了解新媒體對青年群體的生活方式的影響內容之前,需要先了解一下新媒體在青年群體中的使用情況。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于2015年7月23日在北京發布了第36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以下簡稱《報告》),該報告詳細的解釋了中國目前的互聯網使用率。《報告》顯示,截至2015年6月,我國網民的規模已高達6.68億,互聯網普及率為48.8%。其中,使用手機上網的人數占絕對數量為5.94億,手機網民的比例占88.9%且手機網民規模增長穩定。隨著手機的大屏化和應用體驗的不斷改善,手機作為網民主要上網終端的趨勢進一步顯著。其中青年群體占了大部分比例,是新媒體使用的主力軍。
關于新媒體涉及的內容,《報告》顯示,2015年上半年,我國互聯網應用分化趨勢明顯,電子郵件、BBS等傳統互聯網絡應用的使用率逐漸降低;搜索引擎、即時通信等基礎網絡應用使用率逐漸飽和;移動商務類應用發展迅速,成為網絡經濟增長的新力量;網絡支付從線上擴展到線下,規模迅速擴大,使用率迅速增長,娛樂類網絡應用的用戶規模沒有劇烈變動,基本保持穩定。
根據《報告》內容結合當今實際,發現當今青年群體對于新媒體技術的適用領域主要包括:搜索引擎,查閱資料;微信、QQ等及時聊天工具;新聞視頻等休閑娛樂以及網上購物支付等購物方式以及近年來興起的的諸如“彩票”、“余額寶”等的網上金融理財類應用軟件。
三、新媒體對青年群體生活方式的影響
新媒體迅速發展對青年群體產生了不可避免的影響,不論是青年群體的學習、消費還是休閑、購物都體現著新媒體的影子。任何事物的影響都不是單一的,新媒體的發展對青年群體的生活方式的影響亦優劣相隨。
(一)新媒體對青年群體生活方式的積極影響。
1、新媒體技術的發展改變了青年群體的學習方式。相比信息獲取相對固定的圖書、廣播、報刊等為代表的傳統媒體,新媒體的學習方式變得更加多樣靈活,信息獲取也更加便利。新媒體的發展促進了搜索引擎與前沿技術的融合發展,網絡智能搜索發展迅速,搜索設計的多元化也使得資料查閱和獲取信息變得更加準確,只需要鍵入關鍵詞便能從龐大的數據庫中獲得大量相關信息。
2、互聯網和手機應用的發展使青年群體的消費方式發生轉變。調查顯示,青年群體的購物方式中網購占據了重要比例。相比線下購物的疲憊和時間的消耗,網上購物只需要輕輕動動手指便能找到需要的東西,這使購物變得簡單、節省時間生活變得更加便利,因此網購備受青年群體的青睞。
3、新媒體為青年群體提供了更加豐富多樣的休閑方式。除了線下的旅游、運動外,新媒體的發展為青年群體的休閑方式提供了更多的選擇,如網絡游戲、視頻等。中國科協和衛生部開展的“信息時代青少年生活方式調查”顯示,上網娛樂已成為青少年最主要的閑暇生活方式。由此可見,新媒體在青年群體的休閑方式中占據了重要地位。
4、新媒體平臺的發展促進了青年群體的自我表達。青年人有著強烈的自我表現傾向和自我表達意愿,而實際生活中往往缺乏平臺,還要承受面對大眾的強烈心理壓力。通過新媒體發展下的微博、微信、QQ等工具,為青年人提供了良好的表達平臺,青年群體能夠在自我的朋友圈或空間發布動態信息,表達自我狀態的行動,并與自己的好友或者同學分享心情,增加情感互動和話題討論。除此之外,一些應用能夠隱去姓名,讓青年人自覺有了保護屏障,能夠匿名吐槽和發泄心理壓力。
5、新媒體平臺的發展促進了人際交往。許多青年人由于性格等因素,不能與周圍人進行恰當的交流,而網絡上的人既互不相識也不用面對面交談,減少了緊張感和尷尬感,反而能夠與他人進行友好正常的交流。同時,相比現實的朋友圈,網絡上的人天南海北都有,互不了解,不必擔心說錯話鬧矛盾,并且,由于網絡上見面的機會甚少,互相不能了解身份,便使人缺少危機感,敢于交流一些自己認為不能被周圍人知道但又不吐不快的秘密。另外,網絡面向的是全國人,各行各業各年齡段的人都有,許多人能夠在網絡上找到興趣相仿、志趣相投的人,經過交流之后,有時能發展成為現實的朋友。
(二)新媒體對青年群體生活方式的消極影響。新媒體技術為青年群體的生活方式提供便利的同時,也不可避免的帶來了一系列負面影響。
1、新媒體中的不良觀念導致青年群體的價值觀錯位。新媒體環境下的網絡信息紛繁駁雜,不良信息極易對青年群體造成不良影響。縱觀互聯網和手機新聞消息,網絡間充斥著一種“金錢至上”、“及時享樂”的觀念,使許多青年人盲目追求金錢以及“高端定制”,導致諸如“裸貸”等惡性事件的發生。
2、新媒體的廣泛性和隱蔽性導致青年群體的整體思想偏差。新媒體的即時性、便利性、虛擬性和廣泛性帶給青年群體方便的同時隱藏著重大的問題。新媒體的廣泛性、虛擬性和隱蔽性消減了網民的自律性和對事件的理性,容易導致思想偏差。而處于網絡的大環境中,往往容易出現個體意識減弱,群體意識增強的現象。伊麗莎白·諾爾·諾依曼提出“沉默的螺旋”理論,指出當人們遇見有爭議的問題時,會觀察自己是否屬于“多數意見”,是則會加強表達意見的欲望,反之則擔心被孤立而往往保持沉默。這就是網絡暴力出現的心理原因。
3、新媒體的發展影響了青年群體的心理健康。新媒體發展到今天產生了一些新的問題:網絡成癮、手機依賴。所謂的網絡成癮即對網絡過度沉迷,有人稱之為“電子海洛因”,主要表現為惡心厭食、體重下降、情緒低落、對人冷漠、記憶力下降、無法抑制上網的沖動等癥狀,嚴重影響青年身心健康。許多人發現自己患有“手機依賴癥”,“低頭族”的規模也日益擴大,許多青年人沉浸于網絡帶來的輕松、愉悅的氛圍,忽視現實世界的需要,浪費了大量的時間,甚至導致對現實世界的逃避;更有甚者借助網絡的虛擬性和匿名性,肆意謾罵攻擊他人,使網絡暴力成為日益嚴峻的問題。
四、新媒體發展下對青年群體的引導策略
新媒體的發展有利亦有弊,要客觀看待新媒體的發展,正確引導青年群體,幫助他們正確認識、使用新媒體,而這需要政府、社會、學校和青年群體本身的共同協作。
(一)政府應加強信息監管,對信息出口嚴格把關,對于虛假、謠言和惡意詆毀等言論徹底杜絕,切斷此類信息的傳播途徑。在虛假信息出現后及時發布正確信息,并做好相應解釋和引導,將不良影響降到最小。加強網絡立法,完善網絡公民網絡行為法律法規,做好網絡規整。如我國最高法院和最高檢察院在2013年9月9日公布的《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于辦理利用信息網絡實施誹謗等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中,明確了謠言在什么情況下構成犯罪,這是網絡立法踏出的重要一步。
(二)社會協作。社會大眾和媒體工作者應當緊跟政府步伐,弘揚主流文化,引導青年人的價值觀建立。作為“社會良心”的媒體工作者應當把握好自己的角色,用事實引導社會風氣,切實發揮媒體輿論導向作用,促進社會風氣的進步和改善,而不是為了博眼球捏造事實,刻意煽動輿論。作為互聯網界的代表,應當加強互聯網技術應用管理創新,建立合理的互聯網絡一體化機制。
(三)學校引導。學校和老師可充分利用新媒體的優點,增加課堂氣氛和知識拓展,增加社會熱點事件的討論課程,組織大家對該事件進行積極合理的分析,以此來鍛煉青年群體的思辨力,提高他們的判斷力。除此之外,教師還可利用新媒體增加對學生的了解,如根據青年的微博、空間動態等了解學生的心理狀態,及時發現問題并幫助學生解決心理問題。
(四)青年群體應當增強自控意識和辨別能力。在利用新媒體學習知識、擴大交流圈的同時,應當加強自控能力,避免過分沉溺于網絡;面對網絡熱點事件應當保持理性態度,了解事情發展前后始末之后再發表觀點,拒絕盲目從眾;遇到大肆傳播的謠言,要有基本的判斷能力,在不能確定真假的情況下,不盲目轉發和傳播,不做謠言傳播的中間者,同時,不煽動輿論,不參加網絡聚集,堅持網絡自律,謹守網絡道德。
(五)青年群體應當及時發現不良信息的影響,確保心理健康。青年群體在新媒體環境下應當保持清醒的意識和自我覺察能力,及時尋求幫助,積極解決心理問題,促進心理健康和人格完善。
新媒體發展的最終目的便是服務大眾,在其發展過程中一直致力于給用戶提供更好的體驗和更便捷的生活方式。如今,新媒體的使用和普及已成大勢所趨,作為新媒體使用率的主要貢獻者,青年群體的生活方式深受影響。因此,政府、社會、高校等方面都應意識到新媒體的力量,加強監管和引導,幫助青年群體合理高效的使用新媒體為自己服務,使其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增強信息獲取和人際交往的能力,依托新媒體平臺獲得更好的發展前景。
[參考文獻]
[1]劉迎軍,梁東興,周皓.新媒體環境下大學生思想的社會性偏差與引導[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4:183-194.
[2]閆超棟.新媒體背景下的青少年生活方式探析[J].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學院院報,2010,23(4):8-10.
[3]張宗偉.地方高校品牌創建研究[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15(8).
[4]胡玉寧,朱學芳.微媒體時代下青年社會心態的分析與引導[J].中國青年研究,2016(11):87-92.
[5](德)伊麗莎白·諾爾—諾依曼.沉默的螺旋:輿論—我們的社會皮膚[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1-317.
[6]郭慧.防控網絡謠言綜合治理[J].人民網,2011.
[7]周錚錚.新媒體的發展對青年群體生活方式的影響及對策研究——以微博、微信、人人為例[J].人資社科,2014(11):349-350.
[8]高潔,張培.新媒體對大學生生活方式影響的調查研究[J].遠程教育,2015(12):40-41.
[9]任智霞.新媒體對大學生自主學習的影響探究[J].長春教育學院學報,2015,31(22):94-95.
[10]方琳.新媒體的特征與發展趨勢探析[J].財經縱覽-信息傳媒,2015(48):194-195.
[11]雷利娟,肖君政.新媒體沖擊下大學生生活方式的嬗變[J].江蘇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3(1):90-92.
[12]卜建華.當前社會思潮的傳播與維護國家意識形態安全研究[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