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提到博物館講解員,人們腦中的印象大多是統一的工作服裝、標準的普通話、千篇一律的解說詞……但最近,一位叫作袁碩的中國國家博物館講解員卻顛覆了人們的認知。
“智人在征服世界的過程中,遭遇過強有力的勁敵——尼安德特人。尼安德特人有多強壯?他們居住的山洞經常是從熊那里搶來的。”聽到這樣的講解。現場觀眾忍不住笑起來。北京的氣溫很低。外面下著小雨。但觀眾還是將“博物旅行”平臺的場地坐得滿滿當當。他們來到這里是為了聽袁碩講《進擊的智人》。
《進擊的智人》可能是很多人開始了解袁碩,或者說袁碩的網名“河森堡”的入口。今年3月初,袁碩正是憑借著在“一席”平臺上這個主題的演講視頻風靡社交網絡。其實,這個演講視頻的錄制早在2016年12月就完成了。那天,北京大望路附近一處小劇場里擠了200多名觀眾。這是2016年“一席”的最后一站公開演講,袁碩被安排在12名演講者之后壓軸出場,成為“一席”的第449位講者。他在這個題為《進擊的智人》的演講中,用一口略帶北京腔的普通話,不疾不徐地講起人類祖先征服自然的故事。沒想到,風趣幽默又干貨滿滿的講解讓袁碩一下子火了起來。
其實,在此之前,袁碩已經在網絡上有了名氣。2016年7月,袁碩就在知乎上以“河森堡”為名,開始做收費的直播課程。僅用半年時間,袁碩就被網友列為“在知乎不能不知的40位歷史大神”之一。2016年11月,袁碩又應邀參與錄制電視節目《一站到底》,他在節目中展現出的極為豐富的知識儲備和極富個人特色的性格,再加上良好的個人形象,讓他成為了不少人心目中的“男神”。
摸索一套自己的講解方法
在出名之前,袁碩度過的是五年默默無聞的時光。2011年7月,畢業于首都師范大學軟件工程系的袁碩,憑借著豐富的文史知識通過考核,成為了國博第1997號員工,開始在國博從事講解和文化普及工作。但最初的工作并不順利。
在國博,剛進館的新講解員都被要求背講解詞,并在一個月后進行現場考核。國博的“復興之路”與“古代中國”都是常設展覽,其中,“古代中國”展覽的講解詞大約8萬字。為方便記憶,袁碩經常走到國博地下一層1,7萬平方米的展廳,對照著2 520件文物,邊看邊記。但在現場考核中,他還是遇到了尷尬。“剛開始有很多觀眾跟著我,可是我說得磕磕絆絆,講到朱元璋貨幣改革的時候還忘了詞。我聽到有人悄聲議論,這個講解員講得不行呀!最后,只有一對情侶出于禮貌聽完了我的講解。”袁碩回憶說。
這次經歷讓袁碩重新思考了自己的工作,他開始想,如何在背誦講解詞的同時,把文物的故事講解得更加精彩。
于是,袁碩開始從知網上下載很多論文,買了很多書,擴充自己的知識面。還去其他博物館,聽那里的講解員講,看看他們有什么講解技巧。“有一次我去一家博物館,說需要一名講解員,他們都愣了,都不知道怎么收費。給我講完后,那個講解員跟同事說遇見一個怪人,不但老問問題,還幫著維持秩序。”袁碩說。
后來,袁碩摸索出一套自己的講解方法,就是把很多抽象的東西具體化。“比如特洛伊戰爭的起因是為了爭奪世界上最美麗的女人海倫。那怎么形容海倫美麗?我就這樣講,當時戰爭打了十年,特洛伊的大臣苦不堪言,但見到海倫后,大臣都說,再打十年也值得。”袁碩舉例說,“再比如,講內戰時國民政府超印法幣,造成通貨膨脹,國民經濟處在崩潰的邊緣。通貨膨脹多厲害?我就講面館里吃面都得快點吃,吃慢了價格就漲起來了。”
就這樣,袁碩開始有了自己的講解風格,也漸漸得到了一些肯定。
為觀眾講解實實在在的“干貨”
對于博物館講解員來說,首要工作就是記下大量的標準解說詞。解說詞不但已經將內容固定下來了,而且連講解員講到哪個文物應該站在什么位置、手放在哪里都規定好了。
但在袁碩看來,有些解說詞的內容很沒有意義。“比如講這個茶杯,說它造型優美、線條流暢、氣質端莊,體現了我國勞動人民的智慧。這句話沒錯,但是其實什么也沒說。如果只是按照標準模板背下來講,那就是人肉背詞機,觀眾問問題也會不知道如何解答。”袁碩說,“還有更差的講解員是講得很庸俗。有一次在一個館里,講解員非要讓我看門口的石頭像什么,我實在看不出來,最后他硬說那是個‘吉字,說‘這叫開門大吉。”袁碩要為觀眾講解的,是實實在在的“干貨”。
比如,講解青銅器,如果只是背講解詞,內容可能就是“您現在看到的這件青銅爵,造型美觀大方,體態端莊,氣勢非凡,體現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偉大智慧,是我國青銅鑄造史上不可多得的藝術精品”。“但有‘干貨的講解會告訴觀眾,青銅是銅錫鉛三種金屬的合金,殷商時還沒有酒精蒸餾技術,所以當時貴族會喝一種小米釀的米酒,米酒和含鉛的青銅器接觸后會產生一種甜味的醋酸鉛,在殷商的甲骨文中,也記載了不少貴族出現過頭疼、體弱、視力下降、無法生育等身體問題,這些都是類似鉛中毒的癥狀,故有專家據此推測,殷商貴族可能和羅馬貴族一樣也出現過嚴重的鉛中毒問題。”袁碩說。
相比于感性的描述,袁碩更喜歡在講解中增加自然科學的證據。“比如先秦,特別是石器時代的歷史,因為處于文字誕生以前,所以如果想要還原這段歷史,必須依賴自然科學、地理、生物、化學,這些東西是可以證偽的,說得清道得明。這也是我特別喜歡石器時代的原因,那是屬于自然科學的領域。”袁碩說,“比如太平洋地區的一些島嶼有吃人的風俗,當地人的解釋是分享亡者的靈魂,但這種說法是文化層面的,無法證偽。更有說服力的分析是由于地理條件限制,島嶼環境無法規模飼養牲畜,當地人自然不會白白浪費人體中豐富的蛋白質。”
這種偏好也可以從袁碩的網名中得見。他給自己起名“河森堡”,就是因為海森堡是量子力學的主要創始人。“現在量子力學就是人類認知的邊界,他以一己之力把人類的認知邊界拓寬了。如果他的知識是大海,我就是小河。所以給自己起名叫‘河森堡。”
當然,如今在收獲贊譽的同時,袁碩也受到一些爭議,比如他的講解詞帶有強烈的個人色彩,有“一家之言”之嫌。對此,袁碩認為:“科普是這樣,如果大家看到袁碩說得有意思,對人類學感興趣了,回去查閱資料,發現還有另外一種說法,獲得了新的知識積累。這種領進門的目的達到了,我就很滿足,盡到了職責。”
來源:《中國科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