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潭潭 張昕 葉軍 孟萌??
摘要:通過分析歐盟碳市場出現的增值稅騙稅、網絡釣魚和洗錢等欺詐活動,總結歐盟及其成員國采取的措施,提出要加快碳市場法規體系建設、建立健全多部門監管體系、不斷強化碳交易主要支撐系統安全能力建設、加快建立健全碳會計制度和不斷完善稅收制度等進一步完善我國碳市場監管體系的建議。
關鍵詞:碳市場欺詐監管體系騙稅
歐盟碳市場是全球最大、運行時間最長的碳排放權交易市場。自啟動以來,歐盟碳市場發生了一系列碳市場欺詐案件,包括增值稅騙稅、網絡釣魚和洗錢等活動;這些欺詐活動不僅給受害人和相關成員國造成了巨大的經濟損失,還使歐盟碳市場監管體系面臨嚴峻的挑戰。因此,針對這些欺詐活動開展深入地研究分析,并以此為借鑒,對建立健全我國碳市場監管體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本文在梳理與分析歐盟碳市場增值稅騙稅、網絡釣魚和洗錢等欺詐活動的基礎上,討論了歐盟碳市場針對上述欺詐活動采取的措施,并結合我國碳市場建設情況,為進一步完善我國碳市場監管體系提出建議。
一、歐盟碳市場交易欺詐活動分析
(一)增值稅騙稅
歐盟成員國間實施關稅同盟。在關稅同盟框架下,歐盟成員國間跨境碳交易不需繳納稅費,如增值稅等;而歐盟成員國將對國內碳交易賣方收取一定比例的增值稅。憑借關稅同盟的優惠政策,加之碳交易系統與稅收系統若對交易者身份信息驗證不嚴格,就為借助碳市場進行增值稅騙稅提供了可乘之機。目前,歐盟各國發現查處的碳交易增值稅騙稅案件超過120起,這些增值稅騙稅案件主要發生在2008和2009年。由于增值稅騙稅案件涉及跨境碳交易,跨境碳交易隱蔽性強,偵查舉證困難,因此歐盟碳市場中可能還存在大量未被發現的增值稅騙稅案件。據估算,借助碳市場實施的增值稅騙稅給歐盟各成員國造成的直接財政損失總額高達50億歐元。歐盟碳市場中發現的增值稅騙稅是利用稅收處理延時性和交易者身份信息校驗不嚴格等監管疏漏實施的,主要包括交易者失蹤詐騙和旋木詐騙兩種類型。
交易者失蹤增值稅詐騙方式如圖1所示,即詐騙者在歐盟成員國A設立皮包公司1,然后從歐盟成員國B的公司2以價格α購進碳排放配額。根據歐盟關稅同盟協定,公司2不需繳納增值稅,公司1也不用向成員國A和B支付增值稅,因此價格α不含增值稅。公司1將該筆排放配額以價格β并附加增值稅(15%β)轉售給A國內的公司3,為了便于脫手,公司1常常會以略低于購入價α的價格β將碳排放配額出售給公司3。然后,公司1攜帶本應上繳成員國A的增值稅款消失,完成了增值稅騙稅。由于該筆碳交易實際是免稅的,因此,公司3可以向政府申請增值稅退稅,但是歐盟成員國A未獲得公司1上繳的增值稅卻必須為公司3退稅,導致成員國A稅收受到損失。旋木詐騙與貿易者失蹤詐騙相似,但是實施框架更復雜、更隱蔽。通常情況下,旋木詐騙是多個交易者失蹤詐騙過程的組合。例如,在歐盟成員國A注冊的公司2向在歐盟成員國B注冊的公司1購進碳排放配額,由于歐盟關稅同盟協定,公司1不必向歐盟成員國A、B政府支付增值稅款。但公司2將該商品加上含增值稅價格轉賣給同一國內的公司3,隨后公司2攜帶本應向政府繳納的增值稅款失蹤。而公司3卻向政府申請增值稅的進項抵扣或退稅,成員國A未向公司2征稅卻要退稅給公司3。如此得手之后,公司3又將碳排放配額免稅售給成員國B的公司4,后者又繼續騙稅過程。
(二)網絡釣魚
網絡釣魚欺詐活動是利用了碳市場注冊登記系統存在的安全漏洞以及用戶自身對網絡欺詐防范意識較差。通常,犯罪分子首先偽造歐盟碳排放權交易系統的郵件并將之發送給歐盟各成員國碳排放權注冊登記系統用戶,在騙取碳排放權注冊登記系統用戶信任之后,通過偽造郵件鏈接的偽造網站,盜取該用戶的賬號和密碼,然后通過此賬號和密碼登錄注冊登記系統,侵占或非法交易該用戶賬戶中的碳排放權配額而獲利。
(三)洗錢
歐盟碳市場開放程度高,交易準入門檻較低,交易監管還存在一些漏洞;并且碳排放配額價格較低,市場流通量有限,碳交易較容易被操控;因此,歐盟碳市場的上述特點為與發生碳交易相關的洗錢犯罪創造了機會。洗錢犯罪分子通過在歐盟碳市場上連續進行不正常的碳交易,達到隱瞞資金來源的目的,使非法取得的資金在形式上合法化。以洗錢為目的的碳交易不僅破壞了歐盟碳市場正常交易秩序和公平競爭規則,還可能引起排放配額價格過度波動,增加履約成本,并可能對正常的經濟秩序產生負面影響。
二、歐盟碳市場的應對措施
針對上述欺詐活動,歐盟碳市場主管部門以及各成員國政府進一步加強了對歐盟碳市場的監管力度與合作,不斷完善碳交易稅收管理制度,不斷提升排放配額管理硬件系統的安全功能,有效地遏制了歐盟碳市場欺詐活動,確保了碳市場健康有序運行。
為了防范碳交易增值稅騙稅,歐盟稅務部門采用逆向征收增值稅和提高稅務信息化水平的措施,從政策上和技術上防止增值稅騙稅。自2010年11月開始,歐盟開始對碳交易逆向征收增值稅,即向碳排放配額購買方而不是賣出方征收增值稅。逆向征收增值稅一定程度上滿足了政府稅收需求和控制跨境碳交易騙稅犯罪。除此之外,歐盟還嘗試通過提高稅收信息化技術水平進一步確保征收增值稅,例如,提高互聯網稅收功能及其安全等級,推廣使用增值稅實時繳納系統等,以期減少稅務處理延時性,降低漏征增值稅的幾率。
同時,歐盟還通過加強各成員國之間監管合作以及加強成員國內各部門監管合作來降低碳市場發生欺詐犯罪的風險。歐盟碳市場增值稅騙稅案件一般涉及多個國家,舉證障礙大,處理案件時溝通、支援困難多,為此,在處理碳交易增值稅騙稅犯罪時,歐盟委員會專門組建了多國聯合特別行動組,破除了國別阻礙,推動了針對碳交易的增值稅騙稅案件偵破,對恢復和維護歐盟碳市場秩序與公信力起到了積極作用。另外,歐盟成員國內相關部門進一步加強了對碳市場的合作監管。例如,荷蘭已經組建由多個職能部門組成的監管體系。
針對網絡釣魚詐騙,歐盟各成員國還在歐盟委員會協調下,建立專門的合作機制,制定統一的應對措施,共同應對網絡釣魚等互聯網攻擊等,主要包括對歐盟碳市場注冊登記系統進行安全升級,提高歐盟碳市場注冊登記系統安全維護工作質量與效率;例如,提高注冊登記系統賬戶持有者信息的機密等級,保護用戶身份信息免遭泄露,以免被不法分子獲取利用;又如在賬戶密碼登錄方式之外,還增加了短信驗證,進一步保障和提高注冊登記系統登錄操作的安全,有效防范了網絡釣魚詐騙。
為了防范洗錢犯罪,歐盟碳市場進一步加強了對交易方和注冊登記用戶身份審查。歐盟各成員國注冊登記系統主管部門在2010年初調整了對開戶申請文件的相關規定,要求申請開戶者需提供經鑒定有效的護照、銀行賬戶狀態證明或企業法人證明等文件的復印件;同時,通過與司法、金融和銀行等監管機構開展身份驗證審查合作,對新增開戶申請者的身份信息進行嚴格的審查和管理,并對已開戶的申請者,從新校驗核對其身份信息的真實性。
三、我國碳市場交易監管的政策建議
目前,我國已經建成制度要素齊全、初具規模、初顯減排成效的七個試點碳市場。七個試點碳市場年排放配額總量超過12億tCO2e/年,是除歐盟碳市場外的第二大碳市場,排放配額交易量約為12億tCO2e,成交額約為32億元。2017年,我國將要啟動全國碳市場。據估算,就排放配額總量而言,全國碳市場將成為全球第一大碳市場。全國碳市場包括試點碳市場均存在發生欺詐活動的可能性,隨著碳市場覆蓋范圍逐漸擴大和交易活躍度逐漸增加,發生基于碳交易的欺詐活動幾率也將增大。因此,加強我國碳市場交易監管,防止碳交易欺詐活動,將是健康有序發展碳市場的重要要求。在借鑒歐盟碳市場對碳交易欺詐活動及其監管措施的基礎上,充分考慮到我國碳市場建設的復雜性,就加強我國碳市場監管機制建設提出以下建議。
(一)加快碳市場監管政策法規體系建設
全國碳市場建設已進入發力提速階段,全國碳市場啟動即在,但是,目前尚未頒布全國碳市場監管法律法規,全國碳市場監管政策體系還不完善。因此,必須加快建設全國碳市場監管政策法規體系。除了推動盡快出臺《碳排放權交易管理條例》外,還應盡快出臺統一的交易規制、交易監管規章、交易系統管理辦法等;要細化監管內容,為有效開展碳市場監管提供強有力的法律基礎;要構建碳交易監管政策法規體系,使碳交易監管必須有法可依;要強化執法力度,做到執法必嚴。
(二)建立健全多部門聯合監管體系
全國碳市場建設是復雜的系統工程,不但涉及排放監測、報告、核查以及配額分配等技術要求高、難度大的工作,還涉及到現貨交易、碳金融產品開發與交易等市場活動,必須建立健全多部門聯合的碳市場監管體系,既要強化國家發展改革委監督管理碳市場的職能,又要充分發揮國務院其他主管部門包括國資委、工信部、統計局、銀監會、證監會、認監委、中國人民銀行等在各自監管領域的專業優勢,構建碳市場聯合監管機制,才能做到對碳交易全覆蓋監管,才能保障碳交易的公平公正。在聯合監管體系中,要針對監管內容明確監管主體、明晰監管權責、制定監管措施,理順監管關系,做到各司其職,上下互動,部門聯動,共同監管,互相監督,切實做到監管有力。
(三)不斷強化碳交易主要支撐系統安全能力建設
交易系統、注冊登記系統和排放數據報送系統是碳交易體系的主要支撐系統,它們的安全可靠性直接影響了碳交易的安全性。為了防范針對碳交易開展的欺詐活動,應從管理制度建設和硬件系統安全建設兩方面入手,首先應加強上述體系管理制度建設,從制度上規范管理,堵住安全漏洞,例如,嚴格開戶流程,加強對開戶申請者進行嚴格的身份信息審查和校驗,加強身份信息的交叉檢驗等。其次,加強系統軟硬件安全等級建設,確保系統信息安全;例如,通過增加測試環節、延長測試程序、建立交易數據監管審查機制等來提高系統安全性能和可靠性。第三,建立征信管理體系,對違法違規碳交易參與方建立黑名單,堅決禁止違法違規單位、個人參與碳交易。第四,堅持開展更廣泛的用戶安全培訓和宣傳,增強用戶的安全防范意識與能力。
(四)加快建立健全碳會計制度
碳會計是通過對碳排放權交易事項的會計處理,把與碳排放權相關的信息轉化為財務信息的會計管理活動。隨著我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機制的逐漸建立,迫切需要建立健全碳會計制度,包括出臺碳會計管理辦法,構建可操作性強的碳會計確認、計量和披露體系與準則等,除了有利于規范碳會計行為,更重要的是進一步規范碳交易活動,堵住發生欺詐案件的制度漏洞,防范碳市場風險。
(五)不斷完善稅收制度
碳交易是新生經濟活動,可能會出現一些現有稅收制度體系下難以破解的問題,必須認真研究碳交易對稅收制度帶來的挑戰,完善碳交易稅收立法與管理體系,進一步深化稅收制度改革,加強稅收制度創新。針對碳交易設定適宜的稅種,優化稅負結構和稅率,進一步完善稅收征管環境,提高稅收征管手段,提高稅收信息化程度及其安全等級。
參考文獻:
[1]張昕CCER交易在全國碳市場中的作用和挑戰[J].中國經貿導刊,2015(10)
[2]張昕落實有策 行動有力 扎實推進全國碳市場建設[J].浙江經濟,2016(12)
[3]張敏思當前全球碳市場發展分析及對我國的啟示[J].中國經貿導刊,2015(22)
[4]張敏思,范迪,竇勇歐盟碳市場的進展分析及其對我國的借鑒[J].環境保護,2014,42(8)
〔本文系2014年中國清潔發展機制基金贈款項目“碳交易財務與稅務處理問題廣東實證研究”(項目編號:2014066)階段性成果。〕
(葛潭潭,國家氣候戰略研究和國際合作中心碳市場管理部科研助理。張昕,國家氣候戰略研究和國際合作中心碳市場管理部主任、研究員。葉軍,廣州碳排放權交易中心總經理。孟萌,廣州碳排放權交易中心副總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