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 彥
學會“懶惰”
文/王 彥

“懶惰即貧困”“一懶生百邪”,講的是人生對事業、工作是絕對不能懶惰的。但在養生方面,我們卻可以適當地“懶”些。
香港作家張小嫻說:“有時候,我懷疑那些懶惰的人其實是智者,他知道不停地生活也是病。”德國科學家皮特·阿克斯特教授編寫了名為 《懶散給你帶來快樂》一書,他表示,那些工作了一天之后以懶散方式休息的人,要比通過體育活動達到健身目的的人更聰明。
生命并不在于拼命運動,而懶惰——從某種意義上說,卻可以讓人健康長壽。老年保健養生,關鍵在養。要學會懶惰的養生藝術,放松情緒,消除煩惱,以懶而求灑脫,以懶而得安靜,懶出健康,懶出長壽。
1.天氣不好,懶得起早。青壯年立志健身,講究聞雞起舞、起早行早,而老年人起早應根據時令、天氣而定,不必硬性早起,強制鍛煉。冬天、風雨天不宜早起,即使起早,也應在室內活動,避免風寒侵襲。運動量不必過大,運動時間不宜過長。
2.不合口味,懶得多食。老年人口味宜清淡,少葷多素,少鹽多醋,食物宜稀爛,營養要豐富。對偏硬、刺激性強的食物要少食或不食,對不衛生及霉變食物拒食,嚴防病從口入。
3.步履穩緩,懶得發急。老年人骨骼老化,腿腳不靈,并不同程度患有各種疾病,已不適應 “行如風”。故出門要三思而行,腳踏實地,步伐穩健,防止跌倒摔傷。
4.閑言碎語,懶得去理。就是除卻煩惱,保持心理清靜。不聽是非語,不信謠言傳,不妄言,不亂議論,更不要摻和進不宜介入的矛盾,以免蒙受刺激,自尋煩惱。
5.裝聾作啞,懶得生氣。生氣是自己懲罰自己,氣出病來無人替。若有人諷刺你、挖苦你、嘲笑你、歧視你,不要往心里去,不要自己跟自己過不去,不發脾氣,不生悶氣。
6.返璞歸真,懶得應酬。過簡樸生活是老年養生的基本要求,對高齡老人更應如此。盡量減少不必要的應酬,降低勞累和承受心理刺激的概率。所以我們提倡的“懶”,也包含了這種應對復雜事件、繁亂場面、不良氛圍的態度。
7.少慮多眠,懶得心煩。少思慮,少憂愁,讓不順心的事過去就算了。樂觀大度,不再計較,保持平和心態,保持良好的睡眠。
當然,一個人如果終日閑坐,四肢不動,整個肌體得不到應有的活動,會導致血脈不暢,肌肉逐漸萎縮,內臟器官也會加速退行性的改變,使衰老來得更快。從精神上說,如果一個人終日無所事事,百無聊賴,不僅思想空虛,而且時間一久,會產生一種失落感,這些感覺會使人精神萎靡不振,情緒抑郁,影響身心健康。因此,以“懶”求養生,有一個度的問題。個人的健康情況不同,怎樣掌握這個度自然也不會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