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呂 斌
恐癌心病需要抗癌心藥醫
文呂 斌

當下,癌癥的發生率越來越高,人們普遍存在著高度恐癌現象,尤其是已患癌癥的人,更加提心吊膽,而這對疾病的康復是非常不利的。有醫學界人士提出,癌癥病人有1/3是被嚇死的,有1/3是過度醫療而死的,只有1/3是因為癌癥本身死亡的。那么,該如何用正確理念對待癌癥,避免被癌癥嚇倒呢?
65歲的蔣女士3年前發現了甲狀腺癌,已手術切除,術后服藥治療。因為甲狀腺功能檢查經常波動,她為此擔心害怕。怕癌癥復發,蔣女士經常跑醫院去詢問自己的病情,醫生解釋后只能放心幾周。沒多久她又要去做甲狀腺B超和驗血,還出現了失眠、緊張、心慌等癥狀,一直在家休養。雖然丈夫對她百般呵護,怕累著她,但依然不能減少蔣女士內心的恐懼。
數月前,蔣女士在無明顯誘因下突然出現呼吸困難、胸悶、心慌,面部及肢體麻木,持續10分鐘左右,過后自行緩解。她被送到醫院檢查,心電圖、心臟和血管B超、腦電圖、頭顱CT、血生化等檢查結果都正常,甲狀腺功能顯示無須特殊處理。
這樣的情況在蔣女士看來是死亡的先兆,她為此每天以淚洗面,甚至不敢一個人在家待著,最后被介紹到心理衛生科就診。心理衛生科醫生經過詳細問診和心理評估顯示,蔣女士存在著強迫、抑郁、焦慮、恐怖等情緒狀況和疑病的人格特點。
一開始醫生建議她服用藥物以抗焦慮治療,但蔣女士拒絕精神科藥物,怕有副作用,對癌癥控制不利,但表示愿意接受心理治療。經協商,同意進行每周一次的認知行為治療。
治療1個月后,蔣女士的癥狀有明顯的改善,盡管對生命和死亡問題的認知有所改善,但頭腦中不時還會想起死亡,令她痛苦。經過2個多月的心理治療之后,蔣女士的癥狀已明顯地緩解了,內心也相對平靜。情緒穩定后,有了“快樂地活一天,就賺一天”的想法,以前經常波動的甲狀腺功能已在正常范圍之內,并恢復了以前從事的各項活動。
對癌癥病人來說,除了接受必要的手術、藥物等治療之外,還需要治療的是受傷而絕望的心靈、缺乏人生目標的無望感、無法唱生命中最想唱的歌的失落感。因此,進行心理治療是必要的。
許多剛開始參加心理治療的人對此感到不理解,然而,隨著康復的進行,那些能夠堅持下來、能夠對自己的生命采取探索態度的人,往往會對自己的生命與狀況有不一樣的感覺。許多帶癌生存的人開始學會把注意力從固在病癥的狀態轉變成對生命和創意的興趣。
在這種情況下,由于應激的解除,他們的疾病就會變得比較沒有破壞性,有些時候,甚至會出現驚人的狀況——疾病似乎不見了。即使癥狀仍然存在,甚至不斷地在向死亡邁進,但他們的生命品質提升了,能優雅地面對各種各樣的人,能正確處理世界上的各種事物,能主動地享受生活。一句話:從心理上已經戰勝了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