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 坤
百藥之長說說酒
文張 坤

現代人一到醫院去看病,醫生最重要的醫囑之一往往就是要忌酒 (這里所說的酒指的是白酒)。有的人原本就滴酒不沾,認為酒是致病的根源,是萬惡的東西。這樣認識酒是不正確的。
酒最初就是作為一種藥物出現的。中醫學認為,酒乃水谷之氣,味辛、甘,性大熱,氣味香醇,可以進入病人的心、肝二經,具有上升和發散的特性及通血脈、散瘀血、行藥勢、御寒氣、消冷積、矯臭矯味之功。酒的發明,是中國古代的一大成就,可稱為人類制造的第一種人工藥物,故有“酒為百藥之長”的說法。再從古漢字“醫”的結構,也可以看出古代醫和酒的關系,正如漢代許慎《說文解字》說:“醫,治病工也……從酉。”
古代的酒,是由黍或稻釀制成的一種含有低度酒精的飲料,人們在長期飲酒過程中,逐漸認識到少量服用可以通經活血,令人精神興奮;多量服用就會麻醉神經,令人昏睡不醒,因而酒被先民們當作最早的興奮劑和麻醉劑來使用。由此可見,早在先秦時代,酒類就已在防病治病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中醫發展史上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李時珍的 《本草綱目》,里邊一共記載了二百多種中藥酒,如五加皮酒可以“去一切風濕痿痹,壯筋骨,填精髓”;當歸酒“和血脈,壯筋骨,止諸痛,調經”;人參酒“補中益氣,通治諸虛”;黃精酒“壯筋骨,益精髓,褒白發”等。現代醫學研究表明,用酒浸藥,不僅能將藥物的有效成分溶解出來,使人易于吸收,更由于酒性善行,能宣通血脈,能借以引導藥物的效能到達需要治療的部位,從而提高藥效。另外,藥物酒漬不易腐壞,便于保存,可以隨時飲用。這就是藥酒受到歷代醫家重視和普通百姓歡迎的原因。
酒在醫藥史上也留下不少惡名。但如果飲酒之時不注意趨溫避寒,不分時節不分氣候一味地飲用像啤酒這樣的寒涼之品,那就會對身體有害。另外,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別過量。過量就是酗酒,其危害人人皆知,此不贅述。當然,有些病必須戒酒,這更是不言而喻的事情。
孔子在 《禮記·射義》中對酒有一句很經典的論述:“酒者,所以養老也,所以養病也。”“養老”當為贊譽,而“養病”則為罵名。一物而毀譽不同,蓋在所用量不同耳。酒用量適當而溫飲為取其氣,有宣導散結之功,可為百藥之長;而冷飲以及過量飲用不及運化,則只留水濕之性,久而為寒痰冷飲,成為致病之邪。
事物皆有兩面性,我們運用時理當取其長而避其短也,這樣才能發揮事物的最大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