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中國高技術產業創新能力研究

2017-05-25 00:37:02翟超穎
財政監督 2017年9期
關鍵詞:創新能力能力

●翟超穎 龔 晨

經濟天地

中國高技術產業創新能力研究

●翟超穎 龔 晨

本文在明確界定高技術產業創新能力內涵的基礎之上,構建了全面測量我國高技術產業創新能力的指標體系,通過多元統計分析的方法確定指標體系的權重,測算出我國高技術產業創新能力得分、創新投入能力得分、創新產出能力得分和創新支撐能力得分,并進行系統的對比分析。分析結果顯示,中國高技術產業及其細分行業的創新能力、創新投入能力、創新產出能力和創新支撐能力均高于傳統制造業的創新能力、創新投入能力、創新產出能力和創新支撐能力;高技術產業及其細分行業中,航空航天及設備制造業的創新能力和創新投入能力得分最高、計算機及辦公設備制造業的創新產出能力和創新產出/投入得分最高、醫藥制造業的創新支撐能力得分最高。

高技術產業 創新能力 指標體系

一、前言

當前,中國研發投入穩步提升,突破萬億。2012年中國全社會研發經費達到 10298.4億元,首次突破萬億,在2015年這一數值上升到14169.9億元,這一水平相當于20世紀70年代日本的全社會研發經費和20世紀90年代韓國的全社會研發經費;中國的研發投入上升到具有標志意義的階段。此外,中國在部分領域涌現出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創新企業,這部分企業主要集中在以下三個領域。一是互聯網領域。中國互聯網產業與發達國家幾乎同步發展,且國內需求巨大,互聯網領域創新相當活躍,甚至在某些方面領先于發達國家。如阿里巴巴成為世界遙遙領先的電子商務企業。二是部分中高技術產業的產品基于價格優勢和技術競爭力已進入發達國家市場。如機械制造產業的三一重工、通訊設備產業的華為等。三是高鐵、航空航天領域。雖然中國的創新能力不斷提升,部分領域可與發達國家相提并論,但是中國制造業整體創新能力仍低于發達經濟體。

就中國高技術產業而言,中國高技術產業起步于20世紀80年代,在此之后國家實施了一系列科技計劃,建立了各類高技術產業開發區,中國高技術產業不斷發展。1997年中國高技術產業的主營業務收入為5618億元,2000年中國高技術產業的主營業務收入為10034億元,2010年增長到 74482.8億元,2015年中國高技術產業主營業務收入為139968.65億元。與此同時,中國高技術產業的R&D活動也隨之發展,1995年中國大中型工業企業高技術產業有效發明專利數為410件,2010年中國大中型工業企業高技術產業有效發明專利數為50166件,2013年這一指標達到115884件,2015年有效發明專利數上升到為199728件。

目前,不少研究高技術產業創新能力的學者沒有明確指出“創新”的概念,對“創新”的概念沒有形成具體化的界定和說明;在研究高技術產業的創新能力時,也沒有明確給出創新能力的概念,不少學者在研究創新能力時,將創新能力與創新投入、創新產出、創新績效等混為一談。如郭國峰等(2007)在度量影響創新能力的各個因素時,把創新能力等價于創新產出。周明、李宗植(2011)在研究產業集聚對高技術產業創新能力影響時,也將創新能力等價于創新產出了。魯釗陽、廖杉杉(2012)在研究外商直接投資(FDI)與創新能力的關系時,也將創新能力與創新產出混為一談,雖名為研究外商直接投資與創新能力的關系,其實質是在考察創新產出與外商直接投資之間的關系。本文在明確界定高技術產業創新能力內涵的基礎之上,通過構建指標體系和主成分分析測度我國高技術產業創新能力,并在高技術產業內及與傳統制造業進行系統地對比分析。

二、中國高技術產業創新能力的測度

(一)中國高技術產業創新能力測度的指標體系

在探究產業的創新時,部分學者考慮的是創新效率、創新績效、創新投入或者創新產出,還有一些學者把創新能力等價于創新投入,或者等價于創新產出、創新績效等等,本文致力于研究高技術產業的創新能力而不是創新績效、創新投入、創新效率、創新產出等。根據現有文獻,在研究創新能力的文章中,有關創新能力的測度,大都采用能夠比較全面地衡量創新能力的指標體系。Furman等(2002)設計了國家創新能力的評價框架,并指出影響OECD國家創新能力的主要因素有創新基礎設施、產業集群的創新環境、科技與產業部門聯系的質量等。但是該分析框架被認為有一些缺陷,Furman等的分析框架假設該國處于一個封閉經濟環境中,沒有涉及國際技術溢出,這與全球化背景、經濟全球化以及技術全球化等現象不想符合。后來,該分析框架被不斷拓展和補充,并用來分析區域間技術創新能力。張倩男、趙玉林(2007)構建了包含三個一級指標、八個二級指標和十五個三級指標在內的指標體系來度量中國高技術產業的創新能力,其一級指標包括創新投入能力、創新產出能力和創新支撐能力,創新投入能力包括人力資源投入和經費投入,創新產出能力包括新產品產出和專利產出,創新支撐能力包括需求條件、市場結構、生產要素和支撐產業。王學軍、陳武(2008)在探究區域智力資本與區域創新能力的關系時,構建了包含三個一級指標和十個二級指標在內的指標體系,三個一級指標分別是創新投入、創新產出和創新人員。創新投入包括教育經費支出占全國比重、教育事業費支出占全國比重、R&D經費占GDP比重和科學事業費支出占GDP比重;創新產出包括技術市場成交額占GDP比重、發明申請受理數占全國比重、實用新型申請受理數占全國比重和外觀設計申請受理數占全國比重;創新人員包括科技活動人員數占全國比重和科學家工程師人數占全國比重。張鐵山、趙光(2009)在衡量產業集群對高技術企業創新能力的影響時,將創新能力分為知識創新能力、文化創新能力和要素創新能力,其中知識創新能力和文化創新能力處于核心層面的創新能力,而要素創新能力屬于表現層面;而表現層面的企業要素創新能力包括技術創新能力、管理創新能力和制度創新能力。魏守華、吳貴生、呂新雷(2010)在Fuman等人的國家創新能力理論的基礎之上,構建了包含創新基礎、產業集群環境、產學研聯系質量和國(區)際間技術溢出效應在內的區域創新能力衡量體系,其中創新基礎包括R&D投入和前期的知識存量,產業集群環境包括制造業集中度和產業聯系,產學研聯系包括教育投入強度、國家科研投入強度以及大學和企業合作強度,國(區)際間技術溢出效應包括外商直接投資的技術溢出、進出口貿易的技術溢出以及區域外技術購買的溢出。陳繼勇、雷欣、黃開琢(2010)認為區域自主創新能力包括各地區的資源配置和生產的技術創新能力以及技術產業化的能力;根據自主創新的定義以及創新數量和創新價值的標準,構建了包含7個具體指標在內的創新能力評估指標體系。產業創新能力包括創新數量和創新質量,創新數量用專利數量和科技論文數量來衡量,創新質量用高技術產業總產值、高技術產業增加值比重、技術市場合同成交量和高技術產業進出口總額來衡量。

本文在借鑒前人指標體系的基礎之上,根據本文有關創新能力的定義,提出能夠比較全面地、有效率地測量創新能力的指標體系,見表1。由表1可知,本文構建了包含創新投入能力、創新產出能力和創新支撐能力三個一級指標在內的指標體系,其中創新投入能力又分為人力投入和經費投入;創新產出能力包括技術產出和產出產品化,這兩方面能夠體現出本文對創新能力的定義:不僅包括技術開發的能力,還包括把技術轉化為產品,實現技術產品化和產業化的能力;創新支撐能力分為物力環境支持能力和文化環境支撐能力。

表1 本文構建的測量高技術產業創新能力的指標體系

(二)數據來源

在本文的統計分析和計量分析中,首先,本文使用中國1995—2015年高技術產業、醫療制造業、航空航天器及設備制造業、電子及通訊設備制造業、計算機及辦公設備制造業、醫療儀器及儀器儀表制造業以及傳統制造業的統計數據。其次,在各個行業的統計數據中,剔除掉數據嚴重缺失的甘肅、青海、寧夏、新疆、西藏及海南這六個地區的統計數據,故而本文高技術產業創新能力的測量考慮了中國除上述六個地區之外的剩余的25個省市及地區。再者,本文的統計數據主要來自于 《中國高技術產業統計年鑒》、《中國工業經濟統計年鑒》以及《中國科技統計年鑒》。

(三)測度結果

在用多層次指標體系度量高技術產業創新能力時,需要采用一些統計或者數學的方法對數據進行處理,算出每個指標的權重,從而加權得出每年每個高技術產業創新能力的數值,不同的學者采用了不同的辦法,常見的方法有主成分分析法、全局主成分分析法、層次分析法、灰色關聯度等。趙玉林、汪芳(2000)采用專家確權法確定高新技術開發區評價指標體系中各指標的權重。韓伯棠等(2005)采用了優屬度矢量模型對多層次指標體系的指標數值進行處理以測算高新區的發展水平。陳權寶、聶銳(2005)采用有時序特征的全局主成分分析方法對高技術產業技術創新能力指標體系進行處理,確定各指標的權重。張倩男、趙玉林(2007)在用綜合指標方法測算中國高技術產業創新能力的時候,采用德爾菲法確定指標體系中各指標的權重。張倩男、趙玉林(2008)再次使用德爾菲法確定創新能力指標體系中各指標的權重,以探究中國高技術產業創新能力得分的高低變化及其影響因素。王學軍、陳武(2008)在用指標體系的方法度量湖北省區域智力資本與區域創新能力的相關性時,采用統計學因子分析的方法確定綜合評價指標體系中各個指標的權重。陳萍、賈志永、龔小歡(2009)在度量中國高技術產業技術創新能力時,采用層次分析法確定綜合評價指標體系中各個指標的權重。高達宏(2010)在運用灰色關聯度模型度量中國高技術產業創新能力時,采用距離分析法確定各個指標的權重。趙玉林、程萍(2013)在對中國省級區域高技術產業技術創新能力進行實證分析時,采用主成分分析的方法對技術創新能力指標體系各個指標的權重進行確定。鄭慕強、李蘭芝(2015)在分析閩粵產業集群中知識溢出效應對創新能力和創新績效的作用時,采用多元層次分析的方法對多層次指標體系的指標權重進行確權。為了更好地保持計量的客觀性、實現賦權的客觀性,本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確定創新能力指標體系中各個指標的權重。

在測量創新能力時,本文不僅度量了創新能力的得分,而且計算了各個行業創新投入能力、創新產出能力和創新支撐能力的得分,并且計算出創新產出投入比;不僅計算出高技術產業創新能力的各項得分,還計算了傳統制造業和高技術產業5個細分行業創新能力的各項得分,并進行比較分析,更深入細致地探討高技術產業創新能力。

1、創新能力的測度。本文首先測度高技術產業、傳統制造業以及高技術產業五個細分行業的創新能力,用主成分分析法確定各指標體系的權重以測算綜合指數時,首先計算變量的共同度,見表2所示。

表2 創新能力主成分分析的共同度

由表2可知,主成分分析總共涉及1995—2015年間的304個指標;共同度均值為0.93429,大于主成分分析所要求的0.5,也大于經驗值所選取的0.7;在分位數25%的情況下,共同度為0.90325,大于經驗值所選取的0.8;在分位數75%的情況下,共同度為0.99500,大于經驗值所選取的0.9。主成分分析提取值的具體情況見圖1。由圖1示可知,本文的主成分分析結果是值得信賴的。

圖1 中國高技術產業創新能力主成份分析提取值

2、創新投入、創新產出和創新支撐能力的測度。其次,本文測度高技術產業、傳統制造業以及高技術產業五個細分行業的創新投入能力、創新產出能力和創新支撐能力得分,用主成分分析法確定各指標體系的權重以測算綜合指數時,首先計算變量的共同度,見表3所示。

表3 創新投入能力等主成分分析的共同度

由表3可知,主成分分析總共涉及1995—2013年間的304個指標;共同度均值為0.86321,大于主成分分析所要求的0.5,也大于經驗值所選取的0.7;在分位數25%的情況下,共同度為0.81250,大于經驗值所選取的0.8;在分位數75%的情況下,共同度為0.95625,大于經驗值所選取的0.9。主成分分析提取值的具體情況見圖2。由圖示2可知,本文的主成分分析結果是值得信賴的。

圖2 中國高技術產業創新投入能力等主成份分析提取值

三、中國高技術產業創新能力測度的結果分析

(一)中國高技術產業創新能力得分

在前文設定的創新能力測度框架下,使用1995—2015年相關數據和主成分分析法計算得出各個行業的創新能力具體數值,見表 4。由表4可知,高技術產業的創新能力從1995年開始穩步上升,并在2003年達到最高值,之后下降但是比較穩定;這可能跟2003年之后中國重新劃分行業分類有一定的關系。從比較靜態的視角分析,在1995—2015年間,中國高技術產業的創新能力整體上是下降的,五個細分行業中,航空航天及設備制造業、電子及通訊設備制造業和計算機及辦公設備制造業的創新能力是下降的,而醫藥制造業和醫療儀器及儀器儀表制造業的創新能力是上升的。

表4 中國高技術產業及其細分行業創新能力得分

由表4可知,高技術產業的五個細分行業中,醫藥制造業的創新能力從在1995—2015年間經歷了 “下降—上升—下降—上升—下降—上升”的波動,創新能力得分最高是2015年,最低是1997年。航空航天器及設備制造業的創新能力,從1995年開始雖有小幅波動但是難掩上升的趨勢,在2004年達到最高值,之后開始下降,雖有波動,但是都不及2004年。電子及通訊設備制造業的創新能力,先上升并在2003年達到最高值,之后開始下降。計算機及辦公設備制造業的創新能力先上升,很快在1996年達到最高值,之后開始下降,雖然有小幅反彈和波動,但是下降趨勢非常明顯。醫療儀器及儀器儀表制造業的創新能力在1995—2015年期間,雖然有波動,但是上升趨勢明顯,最高值是在2014年達到,最低值是在2002和2004年取得。

(二)中國高技術產業創新投入能力、創新產出能力和創新支撐能力得分

在測量創新能力時,本文不僅度量了創新能力的得分,而且計算了各個行業創新投入、創新產出和創新支撐的得分,并且計算出投入產出比;高技術產業的具體情況見表5。就高技術產業而言,如前文分析,高技術產業的創新能力從1995年開始穩步上升,并在2003年達到最高值,之后下降但是比較穩定。高技術產業的創新投入在1995—2001年間是上升的,并在2001年達到最高點,之后開始下降,這與高技術產業創新能力的變動基本一致,并且高技術產業創新投入能力下降在前,高技術產業創新能力下降在后,這兩年的滯后也在情理之中。高技術產業的創新產出能力在1995—2004年間可以被看成是穩步上升,之后開始下降,這與高技術產業創新能力、創新投入能力的變動一致;高技術產業創新支撐能力在2003年之前可以被看做是波動中上升,有明顯上升趨勢,但是之后開始下降,這與創新能力、投入能力、產出能力的波動一致;而且從極值點達到的前后順序看,最先達到最大值的是創新投入能力,之后是創新支撐能力和創新能力、在之后是創新產出能力,這一兩年的滯后也在情理之中。就高技術產業的產出投入比而言,比較好的是高技術產業歷年的產出投入比基本都大于1,但是上升幅度不明顯,沒有明顯的上升趨勢。從比較靜態的角度分析,在1995—2015年間中國高技術產業的創新能力、創新投入能力是下降的,創新產出能力、創新支撐能力和產出投入比是上升的。計年鑒》相關數據計算。

表5 中國高技術產業創新能力得分

(三)中國高技術產業創新能力得分的比較分析

為了更好的探究中國高技術產業的創新能力,本文不僅計算了高技術產業的創新能力得分、創新投入能力得分、創新產出能力得分、創新支撐能力得分和創新產出投入比,還計算了高技術五個細分行業和傳統制造業的相關得分,并計算了相關統計量,便于比較分析,具體結果如表6。

根據前文的計算和分析,制作表6,該表根據前文的創新能力得分以及相應的統計量進行排序,“平均值”根據各個行業各個能力得分的平均數進行排序,“穩定度”根據各個行業創新能力得分的方差進行排序;平均數越大,排序越靠前;方差越大,說明該得分的波動比較大,穩定度比較差,排序越靠后。根據前文的計算分析及表6可得到以下結論。

其一,高技術產業及其細分行業中,航空航天及設備制造業的創新能力和創新投入能力得分最高、計算機及辦公設備制造業的創新產出能力和創新產出/投入比得分最高、醫藥制造業的創新支撐能力得分最高。根據表6具體分析可知,從平均值來看,航空航天及設備制造業在創新能力和創新投入能力的得分都排名第一,創新支撐能力的得分排名第二,但是創新產出能力得分排名倒數第一,這說明航空航天及設備制造業的創新能力得分高是靠創新投入能力和創新支撐能力得出的,這固然與航空航天及設備制造業相比較于其他行業的設備等固定成本的超高投入性相關,但是其創新產出能力亟待提高。電子及通訊設備制造業的創新能力得分、創新投入能力得分、創新產出能力得分以及創新產出投入比得分的排名比較靠前,而且基本均高于高技術產業相關得分排名,而且其各項得分排名都比較穩定。醫藥制造業創新能力得分排名第三,高于高技術產業創新能力得分,但是其創新投入能力和創新產出能力得分排名都不佳,相比較之下,其創新支撐能力得分排名相對較好,這說明醫藥制造業需要改善其創新投入能力和創新產出能力,使其與其自身的創新支撐能力相匹配。醫療儀器及儀器儀表制造業創新能力得分排名第五,低于高技術產業創新能力得分排名,其創新投入能力排名最差,排在所有產業的末位,創新產出能力相比較于該產業其余得分排名已經很是靠前,其創新支撐能力排名相比較與其創新能力得分排名也大體不錯,這說明醫療儀器及儀器儀表制造業要加強創新投入能力的提升和改善。計算機及辦公設備制造業的創新能力得分排名末位,但是非常值得注意的是計算機及辦公設備制造業的創新投入能力得分排名第四,創新產出能力排名第一,創新支撐能力排名末位,這意味著計算機及辦公設備制造業要加強其創新支撐能力;當然這也可能與其相比較于其他行業技術成熟、發展成熟的產業狀況相關。

表6 中國高技術產業及細分行業和傳統制造業的創新能力得分排序

就穩定度排名而言,有兩個點非常明顯,一是高技術產業整體穩定度最高,高技術產業在創新能力得分、創新投入能力得分、創新產出能力得分和創新支撐能力得分的穩定度都排名第一,這說明行業整體穩定度大于單個行業穩定度;二是計算機及辦公設備制造業的穩定度最低,其在創新能力得分、創新投入能力得分、創新產出能力得分和創新支撐能力得分的穩定度都排名倒數第一,這意味著計算機及辦公設備制造業創新能力的各個方面穩定度都很差。

其二,高技術產業及其細分行業與傳統制造業的比較分析顯示,中國高技術產業及其細分行業的創新能力、創新投入能力、創新產出能力和創新支撐能力均高于傳統制造業的創新能力、創新投入能力、創新產出能力和創新支撐能力。由表6可知,就平均值而言,除創新產出投入比這一項之外,在創新能力、創新投入能力、創新產出能力和創新支撐能力上,傳統制造業都是排名第七,位于高技術產業及其細分行業之后;就穩定度而言,除創新產出投入比這一項之外,在創新能力、創新投入能力、創新產出能力和創新支撐能力上,傳統制造業的穩定度都是排名第二,位于高技術產業整體穩定度排名之后,但是高于高技術產業五個細分行業的穩定度。在創新產出投入比這一項上,平均值上,傳統制造業排名第六,僅高于航空航天器及設備制造業,低于高技術產業及除高于航空航天器及設備制造業外的四個高技術產業細分行業;穩定度上,傳統制造業排名第三,低于航空航天器及設備制造業和高技術產業整體,但是優于除高于航空航天器及設備制造業外的其余四個高技術產業的細分行業。

其三,靜態比較分析顯示,中國高技術產業的創新能力、創新投入能力、創新產出能力和創新支撐能力是下降的。根據本文的相關計算整理表7如下,該表格顯示了中國高技術產業及其細分行業和傳統制造業的創新能力得分、創新投入能力得分、創新產出能力得分和創新支撐能力得分在1995—2015年間比較靜態分析的結果。

從比較靜態的角度分析,制造業的創新能力、創新投入能力、創新產出能力、創新支撐能力和創新產出投入比都是上升的;而相比較之下,中國高技術產業的創新能力、創新投入能力是下降的,高技術產業的創新產出能力、創新支撐能力、創新產出投入比是上升的;這意味著雖然高技術產業的創新能力、創新投入能力、創新產出能力和創新支撐能力得分均高于制造業創新能力、創新投入能力、創新產出能力和創新支撐能力的得分,但是其在趨勢上和比較靜態分析上不如傳統制造業。

表7 中國高技術產業及細分行業和傳統制造業創新能力得分的比較靜態分析結果

就高技術產業五個細分行業而言,醫療儀器及儀器儀表制造業的創新能力、創新投入能力、創新產出能力、創新支撐能力和創新產出投入比都是上升的;醫藥制造業的創新能力和創新支撐能力是上升的,其他方面是下降的;電子及通訊設備制造業的創新產出能力和創新產出投入比是上升的,其他方面也是下降的;航空航天及設備制造業的創新投入能力和創新支撐能力得分是上升的,其他方面均是下降的;計算機辦公設備制造業的創新產出投入比是上升的,其他方面也都是下降的。

四、政策建議

(一)發揮政府的定位和政策導向功能,增強高技術產業的創新投入能力

首先,增加科研經費的投入會提升高技術產業的創新投入能力,繼而提升高技術產業的創新能力。科研經費的投入可以直接提高企業的科技水平,增加企業的創新能力,又可以提高企業的新技術和新知識的吸收能力、消化能力和技術改造能力,也可以促進企業在高技術水平和高知識存量水平上進行下一步的技術創新和新知識生產。

其次,技術、知識的創造、交流和擴散都離不開高尖端人才,高技術產業集聚度的不斷提升離不開高尖端人才的培養和儲備,高技術產業創新能力的不斷攀升也離不開高尖端人才的培訓和儲備。此外,為創新型的高尖端、高科技人才的流動破除體制障礙;為高尖端、高技術人才營造良好的工作環境,提升其工作質量。

1、破除高尖端人才培養的體制障礙。就高尖端人才培養的體制問題,首先要破除中國計劃經濟體制下功利性人才培養以及行政色彩人才培養的陋習,高尖端人才培養體制應著眼于培養德才兼備的高尖端人才,具體說來就是培養品格良好又具有創新性、高創造力的高技術人才,切勿求追“短、平、快”的人才培養模式。和國際上技術水平較高、創新能力較高的國家的高技術產業相比,中國高技術產業的研發人員在絕對數量上可以與發達國家的高技術產業人員數量相比,但是在人均以及質量上還有較大的差距,造成這一問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政府在制定促進創新能力提升的相關政策時,可以制定一條有利于發現、培養和吸引高技術、高尖端人才的政策,創造能夠吸引高技術、高尖端人才的環境,培養科技創新人才、具有創新精神的企業家和管理者,并增加高技術熟練工的人才儲備。

2、提升高尖端人才的就業質量。高尖端人才也是人力資本的一種,是生產要素的一種;因此,高尖端人才作為一種生產要素;其使用,也就是高尖端人才發揮其創造力,也存在著市場流通、資源配置、效率與公平等問題。確保人力資本的自由流動、創造“人盡其才、才盡其用”的勞動力環境是政府的責任,政府要制定良好的制度,創造良好的環境以吸收、培養、引進和培訓人才,并且促進人才的良好流動。對于高尖端人才可以給予一定的政策優惠與生活方便,比如落戶、購房資格、子女優先入學等;對于特殊以及特別稀少的人才可以實行特殊工資待遇,對科研與管理等方面有突出貢獻的人才給予獎勵等。

3、拓寬人才交流、流動渠道。人力資本,特別是高技術人才和高技術熟練工人,是隱形知識傳播的主要載體;隱形知識由于其本身難以言傳、難以擴散和傳播的特性,其傳遞、擴散和推廣主要通過人力資本的交流和流動來實現。因此,為了促進新知識和新技術的擴散、推廣和普及,特別是基礎學科和適用范圍廣的學科的新知識和新技術的擴散、推廣和普及,應建立完備的人才流動和交流機制并破除限制人力資本作為要素自由流動的限制。

(二)多因素共同作用,促進高技術產業創新產出能力的提升

1、拓寬技術交流渠道,促進知識溢出。技術知識交流平臺指的是在高技術內建立由高技術企業、高校、科研院所和生產性服務業組成的以科技創新和研發為導向,以網絡連接為媒介的信息交流平臺。技術知識交流平臺參與主體在地理位置上的臨近,且容易在創新協作、技術開發和知識交流等方面形成廣泛的聯系,這都有助于技術知識交流平臺的建立和完善。技術知識交流平臺的主要作用在于加速知識和技術在以網絡為媒介的交流方式下的傳播、擴散和普及,將包括知識、技術、人才和研發軟硬件在內的創新資源集中在產業集聚區內,使這些創新資源在各種形式的聯系和關聯下相互自由的碰撞、選擇和組合,從而為新知識和新技術的產生提供地域和空間的可能,并增加新知識和新技術產生的機會。

2、發揮政府的宏觀調控作用,促進創新產出能力的提升。促進高技術產業創新產出能力提升的過程中,政府應發揮其宏觀調控的作用。一是,借助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政策調控和方針計劃引導,選擇并確立具有廣泛適用性和影響力的科技研究項目以及能夠影響產業發展的重大創新性項目作為高技術產業的核心技術和重點項目,建立產學研一體化的創新網絡和創新協作機制。二是,在政府的引導和參與下,組織相關企業、高校、科研院所以及相關的生產性服務業組成創新系統,在市場機制的主導下進行創新資源配置,建立資源共享、知識共享的產學研一體化的組織和制度;并以此促進高技術產業內部新知識和技術的生產、交流、擴散和普及,進而促進高技術產業提升其創新產出能力。三是,制定因地制宜的產業政策、科技政策和貿易政策等引導促進創新和研發活動的廣泛開展。具體說來,可以通過適宜的產業、科技和貿易政策引導創新活動向深層次開展,并引導網絡化創新研發活動和交流活動平臺的建立,促進創新資源、技術和知識在網絡化創新交流平臺下的高速流動。

3、培養創新氛圍,優化創新產出能力提升的環境。企業是創新過程的主角,是高技術產業創新產出能力提升的推動者,是高技術產業創新產出能力不斷提升的主要承擔者;企業作為創新產出能力提升的源泉,需要承擔創新成本,也可以獲得創新產出帶來的收益,當然也需要承擔創新可能失敗所帶來的風險,良好的創新文化有助于推動企業勇于承擔創新的成本和風險。創新文化可以從不同的層面理解,在微觀層面上,創新文化指的是企業的創新文化;在中觀層面上,創新文化指的是高技術產業內的創新文化;在宏觀層面,創新文化指的是某一區域甚至是國家的創新文化。企業的創新文化主要指的是企業內管理者和技術人員對于創新成本和風險的態度和承擔,企業內部技術人員之間的交流等不斷催發新的思想和靈感等。產業內的創新文化指的是高技術產業為了適應不斷變化的市場以保持持續的競爭力和競爭優勢而形成的在創新能力認識上的思維方式、行為準則、價值觀念和經營方式。區域或國家創新文化指的是在一定的歷史條件和地域文化特征下,一個區域在技術創新、管理創新等過程以及管理創新過程中所形成的有區域特色的、適合區域的有利于思想迸發、激發創新靈感和潛能、保持創新能力的綜合文化環境。各個層次的創新文化都少不了創造思維、創新精神、創新氛圍、人才培養和創新交流網絡等組成部分。

(三)加快科技體制改革、優化軟環境,增強高技術產業的創新支撐能力

改革科技體制,將科技資源的配置處于市場機制之下,將市場的競爭機制引入到高技術產業創新體制下;只有使得高技術產業的創新面向市場,高技術產業的創新能力才能不斷攀升,高技術產業的創新投入能力才能與市場的需求相匹配,高技術產業的創新產出能力才能滿足市場的需求。此外,高技術產業創新能力與市場接軌也會促進科技進步和知識積累與經濟融合為一體,科技進步和知識積累才能更好地推動經濟發展。科研院所的改制和體制轉型是科研體制改革的重點和核心內容,將科研院所置于市場機制和競爭機制下是科研院所改制的目標和方向,通過市場機制和競爭機制推動科研院所的合作、交流和競爭,促進技術、知識和創新交流網絡和平臺的形成與完善,并通過科研院所的機制改革使其成為高技術產業創新能力不斷攀升的主要力量。

(作者單位:中國人民銀行武漢分行/國家外匯管理局湖北省分局、國家開發銀行湖北省分行)

[1]柳卸林.技術創新經濟學[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1993.

[2]魯釗陽,廖杉杉.FDI技術溢出與區域創新能力差異的雙門檻效應[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12,(05).

[3]魏守華,吳貴生,呂新雷.區域創新能力的影響因素——兼評我國創新能力的地區差異[J].中國軟科學,2010,(09).

[4]陳繼勇,雷欣,黃開琢.知識溢出、自主創新能力與外商直接投資[J].管理世界,2010,(07).

[5]趙玉林,汪芳.高新技術開發區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與應用[J].科技進步與對策,2000,(07).

[6]韓伯棠,李強,張彩波,朱美光.熵權法優屬度矢量模型與高新區發展評價[J].中國管理科學,2005,(06).

[7]張倩男,趙玉林.高技術產業技術創新能力的實證分析[J].工業技術經濟,2007,(04).

[8][美]約瑟夫?熊彼特.經濟發展理論[M].何畏,易家詳,等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

[9]Mansfield E.The Economics of Technological Change[M]. New York:W.W.Norton and Company,1971.

(本欄目責任編輯:鄭潔)

猜你喜歡
創新能力能力
消防安全四個能力
高中數學課堂教學中創新能力的培養
創新能力培養視角下的無機化學教學研究
化工管理(2021年7期)2021-05-13 00:44:44
幽默是一種能力
推進軟件產業創新能力提升
信息化建設(2019年2期)2019-03-27 06:23:58
大興學習之風 提升履職能力
人大建設(2018年6期)2018-08-16 07:23:10
你的換位思考能力如何
努力拓展無人機飛行能力
無人機(2017年10期)2017-07-06 03:04:36
基于創新能力培養的高職音樂教育改革探討
北方音樂(2017年4期)2017-05-04 03:40:28
淺議如何培養學生閱讀的創新能力
學周刊(2016年26期)2016-09-08 09:02:54
主站蜘蛛池模板: 色国产视频| 国产黑丝一区| 亚洲中文字幕av无码区| 国产精品综合久久久| 国产精品片在线观看手机版| 漂亮人妻被中出中文字幕久久| a亚洲视频| 国产精品欧美激情| 美女被狂躁www在线观看| 亚洲伊人久久精品影院| 福利一区三区| 日韩一区二区在线电影| 国产一级在线观看www色 | 欧美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久久亚洲精品无码网站| 成人无码区免费视频网站蜜臀| 亚洲欧洲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日本在线播放| 中文字幕亚洲电影| 欧美中文一区| 午夜小视频在线| 97成人在线视频| 无码免费视频| 91九色视频网| 欧美色香蕉| 视频在线观看一区二区| 亚洲日本中文综合在线| 国产福利免费在线观看| 国产男女XX00免费观看| 992Tv视频国产精品| 热九九精品| 欧美一区二区自偷自拍视频| 国产精品无码一二三视频| 亚洲午夜国产精品无卡| 久久国产免费观看| 色哟哟精品无码网站在线播放视频| 综合社区亚洲熟妇p| 欧美亚洲综合免费精品高清在线观看 | 久久精品人人做人人爽电影蜜月| 久久鸭综合久久国产| 国产精品成人观看视频国产| 国产欧美亚洲精品第3页在线| 国产精品hd在线播放| 久久一本精品久久久ー99| 成人国产免费| 无码有码中文字幕| 亚洲综合中文字幕国产精品欧美| 一级看片免费视频| 久久国产黑丝袜视频| 视频二区亚洲精品| 日韩123欧美字幕| 亚洲中文字幕av无码区| 91娇喘视频| 亚洲无线观看| 不卡无码h在线观看| 亚洲欧美日韩另类| 久久五月天国产自| 精品一区二区无码av| 国产91无毒不卡在线观看| 欧美性猛交一区二区三区| 91在线激情在线观看| 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 国产成人午夜福利免费无码r| 亚洲日韩国产精品综合在线观看| 久久精品国产电影| 日韩A∨精品日韩精品无码| 亚洲综合色吧| 真实国产乱子伦高清| 91区国产福利在线观看午夜| 手机在线免费不卡一区二| 高清无码手机在线观看| 色九九视频| 国产成人a在线观看视频| 69精品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亚洲无吗淙合青草| 国产在线观看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久久免费看成人影片| 在线观看亚洲精品福利片| 亚洲人成影院在线观看| 久久综合丝袜日本网| 综合色婷婷| 欧美日韩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