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元(1764~1849),是清代乾隆、嘉慶、道光三朝元老、九省疆臣,道光帝稱其為:“極三朝之寵遇,為一代之完人!”他雖然自幼聰穎,但身體羸弱,弱不禁風。公元1791年他28歲那年,在朝廷舉行的一次考試中,他得了一等第一名,奉旨南書房行走,參與《石渠寶笈》的編纂工作,并受到乾隆皇帝的召見。此前,阮元的老師是文淵閣大學士嵇璜,阮元乃是嵇璜的小門生。有一次,阮元與嵇璜、劉墉、彭元瑞等前輩在內閣北門相遇,彭指著嵇璜對阮元說:“皆須學!”意即你無論在哪一個方面,都要向這位老師好好地學習呀!這時,劉墉插話說:“第一先學壽。”
“第一先學壽”這句話讓阮元震動不小。聯系到自己的“惕然自懼”的體質,他知道前輩的話意所在。第二天,阮元專門拜訪劉墉,請他題了“學壽齋”三字,作為自己書房的牌匾,在他的居住處“西齋”一直懸掛著,以資自警。后來,阮元又乞請嵇璜為此寫了一副楹聯,掛在自己書房中,日夜誦讀,加以提醒。從此,阮元身在書齋,不僅僅是治學理政,還探索學壽之道。日后,他對劉墉說:“父母只生我身,學壽滋養我心;想想說說不行,健體心行并進。”道光乙巳年,82歲的阮元還請名家徐士燕為他刻了一方朱文印章“學壽”,無論出巡出游,印章隨身攜帶,做到日日自警。
阮元將學壽的警示和行動付諸于日常生活當中。他忙里偷閑,踏青、散步、爬山、賞花、聽鳥叫、看飛鷹,從不間斷。嘉慶八年閏二月,他到浙江海寧一帶檢查海塘大堤,回舟時,也不忘活動身子骨。他特意從臨平過半山,徒步上山,眺望桃花。面對漫山遍野的鮮花,他吟詩道:“江南江北花孰多,花多花少皆當歌,千紅萬紫不來看,花自春風人奈何?”他將自己的學壽之道總結為“八多”:多動、多靜、多思、多笑、多素、多水、多蔬、多果。阮元“學壽”后,身體越來越硬朗,治學理政精力充沛,政績顯赫,民譽極佳。他為官清廉兩袖清風,健健康康至86歲無疾而終。
臨終時,阮元撫摸“學壽”印章,留給后人最后一句話:“本來,我還會有一些壽數,可惜學壽晚了些!”阮元的這句話令后輩有醍醐灌頂般的醒悟。是啊,人的一生是短暫的,每個人都是匆匆而來,又匆匆離去,盡管各人有各人的活法,但都有一個共同的心愿,那就是健健康康到百歲。而健康則是長壽的基石,百歲的保障。
健康是人生第一財富,這是最簡單不過的道理。生活中卻有些人不太懂得,他們常常忘記了珍惜這筆財富,常干出有損于自身健康的蠢事。對于那種不良的生活方式和習慣,他們不去改變和糾正,還在那里奢侈地揮霍自己的健康,危害他人的健康。善待生命,關注健康,是每一個人都必須面對和答好的第一道人生答題。無論是風華正茂的青年人,還是年富辦強的中年人,以及銀絲滿頭的老年人,在投入社會競爭的同時,都必須注重健康競爭,健健康康過好每一天。